在上海,“馬路菜場”歷史早已翻篇,上海16個區830多家標準化菜場,如今成為保供穩價的主力軍。自去年以來,上海啟動標準化菜場智慧化升級試點,讓菜場這一最具“煙火氣”的地方,緊跟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步伐。記者從上海市商務委獲悉,作為加快生活數字化轉型的一項重要內容,上海今年將擴大智慧菜場試點,在全市16個區創建一批各具特色、便利惠民的智慧菜場,用數字技術護航上海的“菜籃子”供得上、供得好、供得安。
對消費者和經營戶雙向賦能
家住上海市長寧區茅臺路的徐阿婆來到美天新漁菜場豆制品攤,這里原先的單面電子秤已被一臺雙面電子秤取代:屏幕正面面向顧客,亮有攤主的營業執照,空白處用來顯示商品名稱、單價、稱重結果以及最后結算價格;屏幕反面供攤主用,上面每一個“方框”對應在售商品名稱和單價。徐阿婆挑了一張厚百葉遞過去,攤主按下按鍵,不到1秒鐘,一張銷售小票就打印出來,每件商品都能掃碼追溯。
該菜場負責人介紹,變單面秤為雙面秤,僅是菜場智慧化改造的第一步,更龐大的工程是開發建設的智慧平臺。雙面秤記錄下的每一筆交易都會錄入ERP,數據經過匯總、分析,結果會在大屏顯示,涵蓋“實時交易”“客單價”“客流量”“商戶交易排行Top10”“近日銷售趨勢”“近一周客流量分析”“每日檢測數據”等多項內容。
保供穩價貫穿從田頭到餐桌
高低錯落的霓虹燈、趣味十足的金句、精致印花圖案的攤位……經過5個月的改建,齊河路菜市場今年1月以全新面貌亮相。
走進菜場,在一處蔬菜攤位,電子秤配備了高精度的攝像頭作為“電子眼”,可以識別生鮮產品種類。無須人工手動輸入產品代碼和單價,商品只要放在秤盤上,就能立刻計算出重量和價格并打印小票。顧客郭先生邊掃碼付款邊說:“很方便,比以前買菜要快好幾分鐘。”
如果說這個“AI秤”的功能只是節省一點時間,那可就小看了它,它所搜集到的數據,都會匯總到“浦東新區智慧農產品數據監控系統”。這套系統以自有菜場、120個平價菜柜為基礎,建立了覆蓋浦東新區36個街鎮的蔬菜供應和菜價監測體系,通過平臺數據匯總,實現蔬菜價格實時掌握,供應統一調配。
“浦東新區智慧農產品數據監控系統”作為節點之一,已經被接入浦東新區城運中心,一旦有突發事件需要加強“菜籃子”保供,城運中心會在第一時間發出指令。
線上小程序解決新消費需求
江南菜場是黃浦區客流量最大的菜場,最高峰時,一天的營業額約20萬元。攤位上不再是二維碼“排排坐”,打印的小票上,直接印上了商品的二維碼,“顧客當場來不及掃,可以帶回家去慢慢掃。有糾紛時,只要帶上小票,我們就會先行賠付。”菜場負責人說。
為了滿足顧客網訂店取或者網訂店送的消費需求,菜場還開發了小程序和會員體系,并把入駐菜場的早餐工程、小修小補等便民生活服務業態以及周邊的社區食堂等為老服務設施也一起植入,打造線上“一刻鐘便民生活圈”。
在徐匯區,嘉陵菜市場、長橋菜市場、宏潤社區市集、黎安集4家菜場開展智慧化升級,不僅方便菜場附近市民線上買菜,也方便市民尋找到性價比高的商品。
來源:解放日報
責任編輯: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