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農產品流通不僅關系到城鄉居民的日常生活,同時連接著農產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在引導農產品生產及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當前,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正在不斷健全與完善,農產品批發市場已成為農產品流通的重要渠道。
數據顯示
●全國70%以上的鮮活農產品通過批發市場流向消費終端。
●農貿市場80%的貨源、超市60%的貨源均來自農產品批發市場。
在日前召開的供銷合作社農產品批發市場聯合發展推進會上,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會長馬增俊表示,農批市場覆蓋了所有的大中小城市和農產品集中產區,構筑成貫穿全國城鄉農產品流通的大動脈。
而作為農產品流通主力軍的供銷合作社,近年來在加強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中,不斷提升著農批市場的覆蓋面與服務功能。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與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在未來的發展中,農批市場將在農產品流通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掌握這一重要資源的供銷合作社也將迎來廣闊的發展空間。
農批市場成為農產品流通的主渠道
農產品批發市場前連生產、后接消費,其發展歷程盡顯“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
“圍繞解決‘小生產、大流通’的矛盾,改革開放以來,農批市場基本形成覆蓋全國,業態多樣,品種齊全,產地、銷地、集散地市場并舉的市場網絡體系。綜合市場、果蔬市場、水產品市場、肉禽蛋市場等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并且結構越來越趨于合理。農產品批發市場網點分布覆蓋全國所有省(區、市),形成了東、中、西部地區并行發展且地區之間交易頻繁的局面。中國東部地區農產品批發市場較之中西部地區具有數量多、規模大的特點。”馬增俊如是說。
隨著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生產和消費區域進一步集中,農產品大規模、跨區域流通逐步成為常態,帶動行業內出現一批具備較強集散功能的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行業集中度的提升,進一步完善了農批市場的功能,推動農產品大流通格局的形成和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進程。
如今,農產品批發市場從最初的以零帶批發展到以批為主,成為農產品流通的主渠道,發揮著促進農產品產銷銜接、形成價格、保障“菜籃子”、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把關食品安全和促進農民增收等重要作用。
在這個過程中,農批市場的公益性定位和發展路線也越來越清晰。在馬增俊看來,農批市場行業地位的提升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相關政策的連續出臺。
馬增俊表示
2011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的意見》,首次明確提出鮮活農產品市場“公益性”的概念。2014年3月,商務部等13個部門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建議發揮行業協會等第三方組織的職能和作用,實施動態監管,確保公益性市場效應得到持續發揮,對不能實際發揮公益性功能的市場要強制退出。2014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促進內貿流通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制定全國公益性批發市場發展規劃,統籌公益性市場建設,培育一批全國和區域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政策的逐漸明晰為農批市場發展指明了方向。
供銷合作社提升流通硬實力迎來新機遇
作為服務“三農”的主體,供銷合作社一直是農產品流通的主力軍。而長期以來,農批市場一直是供銷合作社重要的為農服務資源之一。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經濟發展與改革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全國系統共有各類農批市場1475家。其中,浙江嘉興果品市場排名第一,年交易額達到230億元。年交易額排名前100位的市場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內蒙古等19省(區、市),江蘇、浙江兩省億元以上批發市場分別有38家和20家。總的來看,全系統農批市場的發展無論在數量上、質量上都取得了新突破、新成就,實現了長足發展。
步入新時期,各級供銷合作社緊抓政策機遇,加快搶灘布局,掌控了一批成熟的產銷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完善了農產品流通體系,鞏固和拓展了新時期農產品流通服務主陣地。
過往可憶,未來可期。那么,未來農批市場如何發展?供銷合作社農產品批發市場聯合發展推進會給出了答案。
“未來,農批市場依然是農產品流通的主陣地。”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黨組成員、理事會副主任楊建平在供銷合作社農產品批發市場聯合發展推進會上指出,由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特性決定,我國農產品生產和消費呈現出供應端農業人口龐大,農業生產以家庭為單位,以小規模、分散性特征為主,消費端以地域性、個性化、多樣化特征為主。這些特性表明,未來一個較長時期,作為國內農產品流通的中間平臺,農批市場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發展空間廣闊。
楊建平認為
大型中轉性農批市場將長期存在。在生產、流通、消費產業鏈條中,當生產和消費兩端都小而分散,流通又需要大范圍實現交易時,如果雙方通過批發市場中間平臺,就可以有效簡化交易關系,使得商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在平臺上快速交互實現,有效提高交易速度,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楊建平坦言
城市人口增加將提升銷地市場價值。目前,我國實際城市化率并不高,未來城市化提升空間依然很大,這將意味著大量的農產品消費和購買力會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國內農產品“小生產、大流通”的總體格局,決定了農批市場成為聯接產銷兩端,滿足農產品大量集貨、快速分銷的必然選擇,并成為城市基礎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農產品流通規模和范圍的擴大,為銷地農批市場提供了良好的業務基礎和發展空間。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發展和城市功能布局的調整和優化,將對現有農批市場服務功能、交易效率的提升和形象、環境的改善不斷提出新要求。為了使城市批發市場與城市周邊環節相協調,調整批發市場布局、擴大單體市場規模、提升市場服務能級、提升土地使用效率和集約化水平等,都會成為許多城市的不二選擇。“這一調整優化的過程,孕育著農批市場巨大發展機會。”楊建平說。
新時期,農業供給側改革和農產品去庫存問題凸顯,傳統農批市場業態和交易模式已成為制約農產品快速流通、保障食品品質和安全的瓶頸。農批市場轉型升級已箭在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