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長江禁漁是為全局計、為子孫謀的重要決策。”
2021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進入“十年禁漁期”。而從2020年7月1日起,湖南省長沙市就在全市重點水域實施常年禁漁,“一江六河”等常年禁漁水域禁止所有生產性捕撈。禁漁之后,長沙漁業發展情況如何?市場對水產品的需求怎樣來彌補?新年伊始,記者進行了實地探訪。
創新養殖 填補禁漁期空白
長江面臨無魚之困。
涸澤而漁,不如另辟蹊徑,發展特色養殖。
鱘魚被人們稱為“水中的活化石”,也是地球上體型最大、壽命最長的淡水魚類。寧鄉溈山腳下,鱘魚基地的魚兒得到黃材水庫流水的滋養,個大且活力十足,在池中搖頭擺尾,模樣可愛。
工人們在挑選成熟的鱘魚做魚子醬
基地又接到了新訂單,工人們正忙著捕撈,一派魚躍人歡的景象。“這條魚80斤,我們基地最重的鱘魚有300斤。”工人趙忠手一滑,一米多長的鱘魚又鉆進了水中。鱘魚是冷水性魚類,去年該基地鱘魚產量有600噸,做成魚子醬及魚肉制品,遠銷俄羅斯、德國等地。
湖南匯升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圓桶水產養殖
受土地資源的制約,水產養殖的水域面積不能隨意增加,一些養殖“大咖”創新養魚模式,在大圓桶里高位養魚。在鱘魚養殖基地不遠處,新建了一處水產養殖基地,基地內有40多個大圓桶水池,一個94平米的大圓桶,相當于3畝養殖水域,可養5000尾小魚。
工人一把飼料撒下去,上千尾小鱸魚翻騰而起,爭相搶食。“基地養了17萬尾魚,我和妻子伺候這些魚,很輕松的。”工人楊志明介紹,養魚的水經過初過濾、紫外線殺菌、沙缸過濾和微濾4道工序,循環使用,每年可節約用水70%。
通過近半年的摸索,基地負責人張明淏發現鱸魚到寧鄉喝了黃材水庫的水后,生長周期由8個多月縮短到了7個多月。良好的水質,讓他對養殖的信心更足了,今年打算將養殖的圓桶增加到80個,他的目標是把淡水鱸魚的銷售輻射到中南六省。同時,張明淏還在籌劃著“連農計劃”。“只要周邊的老百姓愿意,我就把鱸魚的養殖技術傳授給大家,讓鄉親們在農村同樣有事可做、有業可為、有夢可想。”90后的張明淏很樂意成為鄉村振興路上的“陪跑員”。
稻漁種養 以漁促稻
稻漁綜合種養是新時代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朝陽產業。寧鄉回龍鋪鎮返鄉創業的喻超,通過稻漁綜合種養,不打除草劑,減少化肥用量,走綠色種養道路。“一季稻,一季魚,每畝稻谷可產600多斤米,稻米經過綠色認證,可賣到10元一斤;每畝地產出的魚有100多斤,稻花魚可賣到20多元一斤,一畝地的綜合效益一年可達到8000元,凈利潤3000元。”喻超算了一筆致富賬,2021年合作社綜合產值600多萬元,為社員帶來純利潤100多萬元。
喻超(右)在向農民傳授稻漁綜合種養模式
“成為社員后,合作社給我們免費供應種子、供應技術,還幫我們銷售,這真讓我們省心啊,只要安心做事。”金旺村村民周義明說到這些,爽朗地笑起來。農民看到了效益,喻超的金色田野種養專業合作社也由最初的5名社員,增加到了150多人。
目前長沙有13萬多畝稻田通過“一季蝦+一季稻”“一季蝦+一季稻+一季魚”等養殖方式,以漁促稻、穩糧增收,形成了有持續競爭優勢的經濟群落。
近5年來,長沙通過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模式,稻田中浮游生物、微生物等生物的多樣性增長了25%以上,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使用量減少了60%以上。產業的純利潤每畝從1000元增加至3000元,效益平均增長了30%以上。
養“生態魚” 添新滋味
這一年來,為了保供給、拒野味,長沙搞起了“花式養魚”“跑道魚”“瘦身魚”,為人們的餐桌提供了鮮嫩肥美的魚肉。
在望城喬口的開天漁莊,寬闊的水塘平靜如鏡,水塘中的22條水槽卻水流涌動,水槽長22米、寬5米、深2米。通過推水裝置,水槽模擬江湖中的水流環境,讓魚兒歡快地逆水而行去覓食。工作人員戲稱這里的魚是“跑道魚”。一條流水槽,一年可產6萬斤魚,而漁莊近300畝的外塘水域養殖年產量才8萬斤。
“在流水中,魚因為經常運動而變得強健,魚的糞污和飼料殘渣被流水沖刷到尾部集污區內處理,這樣綠色環保。”開天漁莊養殖技術總監李密介紹。
開天漁莊工作人員在流水槽投喂飼料
“每條流水槽相當于一個養魚的機器,把機器的性能掌握好了,它的成品是可控的,消費者需要什么規格什么品種,我們隨時可以從不同的流水槽來取,改變了以往年頭放魚苗、年尾收魚的狀況。現在我們一年四季可持續供應鮮魚。”開天漁莊負責人胡再明認為,這是養殖產業化的結果,這種方式是傳統生產效率的20倍以上,而人工成本只有原來的20%。
“大家生活水平高了,很多人不僅要吃魚,還要吃‘好魚’。”為了讓“跑道魚”的口感不輸“野生魚”,胡再明還把它們送到“仿生態健身房”,經過一個月的水療瘦身后,再上市。“‘瘦身魚’即使每斤比市場價高出30%,銷量也非常好。”胡再明看好“瘦身魚”的市場。
湖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科研人員在做研究
湖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的科研人員還專門成立團隊來研究這種方式的可行性。“這條魚pH值7.8……”研究人員對實驗魚進行解剖,逐項核對相關指標,“在一定的養殖時間內進行‘瘦身’,魚的脂肪會下降,肉質嫩度會提升,包括體色色澤也在上升。”湖南農大研究團隊成員熊舒婷博士拿出了階段性研究成果。
“像開天漁莊這樣的骨干養殖基地,長沙有15家,通過培育多種先進養殖模式,推動綠色設施漁業發展,目前,已形成望城、寧鄉、開福三大示范片區,以帶動全市漁業設施化水平、質量效益快速提升。”長沙市農業農村局漁業漁政管理處處長羅華介紹道。
迄今,長沙已建設池塘微流水循環養殖槽155條,建成350多個圓桶式循環水養殖桶,工廠化設施大棚超過3.5萬平方米,長沙的設施水產數量居全省首位。
院士領航 科技興漁
退伍老兵徐軍回望城靖港創業十二年了,他認為,農業要靠科技才能強大。
前不久,岳麓山水產種業創新中心的第一個基地暨劉少軍院士工作室在徐軍所在的合池農業掛牌。院士團隊將在這里對優質淡水魚資源和優質品種進行保種、改良、推廣等工作,實現產學研融合,為推動水產綠色健康發展提供新方案。
“魚院士”劉少軍團隊擁有世界領先的魚類遠緣雜交育種技術,運用該技術培育了多個優質魚類品種。其中培育的不育三倍體魚,能把繁殖能量轉化為生長能量,生長速度往往比普通魚要快一倍,而且肉質鮮美。種業基地揭牌后,每年可培育劉少軍院士團隊研制的合方鯽、抗病草魚等多種優質魚類品種的夏花和春片2億尾。
“合池農業有了科技加持,今年以來就已經簽約1億魚苗的銷售合同,預計今年銷售額可以超過2500萬元。”徐軍滿懷憧憬。
合池農業負責人徐軍給大圓桶內的魚投喂飼料
“我們正在打造以‘政府+大型企業+科研團隊’的創新模式,在望城區建立了岳麓山水產種業創新中心基地暨劉少軍院士工作室,將逐步健全以水產種業為龍頭的‘良種良養良銷’體系。”長沙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劉軍表示。
望城區喬口鎮漁民在捕魚
長沙嚴把產地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關,預計2021年漁業總產值42億元,水產品總產量12萬噸,這一年來,長沙水產合格率為100%。
通過加大科技養殖力度,近年來,長沙除了青、草、鰱、鳙“四大家魚”外,新增批量養殖近10個品種,如花?魚、河蟹、鱸魚等,不斷豐富著市民的菜籃子。
“‘良種良養’是水產業的核心,‘良種’是水產業的龍頭,‘良養’是水產業的保障。在種業方面我們還是有特色的,現在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把‘種’做成‘業’,把它做大做強,讓優質的品種能夠在全國推廣。”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少軍表示,我們要建立“良種良養良銷”的全產業發展模式,不但要培育出更多優質的新品種,還要讓已有的新品種形成產業規模,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充足的“優質魚”和“放心魚”。
策劃|潘開政
撰稿|陳路莎 劉帥
攝像|向熙
編審|鮑新文 雷艷飛
出品|曾雄
責任編輯:張秋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