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三步走”目標提出,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3月11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北京梅地亞中心舉行記者會,科技部相關負責人圍繞“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回答了中外記者提問。
離創新型國家又近一步
過去一年,我國科技事業在建設創新型國家歷史征程上又邁出了堅實的步伐,涌現出一批以體細胞克隆猴、散裂中子源為代表的重大原創成果,港珠澳大橋、高鐵、5G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攻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霧霾防治、腫瘤重大診療設備、原創抗阿爾茨海默癥新藥等一批先進技術應用不斷提升民生福祉。同時,改進項目評審、破除“四唯”、擴大科技人員自主權、為科研人員松綁減負等一批務實改革舉措落地生效。
這些努力,使我們離創新型國家又近了一步。科技部部長王志剛介紹,創新型國家需要滿足定量和定性兩方面的要求。從定量指標來看,2018年我國綜合創新能力排在世界第17位,2020年的目標是在15位左右;2018年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了58.5%,2020年的目標是要達到60%。
從定性指標來看,是否進入創新型國家,需要看經濟發展戰略制定是不是把科技創新作為核心要素,發展動力是不是更多地依靠科技創新,勞動主體是不是更多具備科技創新能力和精湛技能,國家競爭力和綜合國力是不是更多地用科技創新能力來衡量,是不是有一大批高水平高校、企業、研究院所,以及一大批高水平科技創新人才。
“要進入創新型國家,我們還是有短板的。”王志剛坦言,在基礎研究方面,特別是“從0到1”的顛覆性技術和基礎理論、基本研究方法的探索,現在還有不足;創新生態、科研生態還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需要進一步完善。
加大基礎研究的投入力度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很多代表委員反映,我國基礎研究投入占全社會研發經費(R&D)的比例長期徘徊在5%左右,基礎研究投入和原始創新能力不足。如何啃下增強原始創新能力這塊“硬骨頭”?
“我們對基礎研究要給予足夠重視,否則科技創新就沒有源頭。”王志剛強調。
就基礎研究經費投入而言,王志剛拿中國和美國做對比,美國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占比在15%左右,中國在5%左右。“美國是聯邦政府、地方政府、企業、社會力量都在投,中國的5%基本上是中央財政投的,地方財政和企業投得很少。”他說,“現在我們已經看到了好的勢頭:在中央財政持續加大投入的同時,我們的企業特別是一些高新技術企業,以及把科技創新作為持續發展能力和競爭力的企業,開始把基礎研究作為投入的重點。”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各國統計口徑有差別,僅僅用數字還不能反映問題的全部。“科研經費統計包含哪些,不包含哪些,各國還是有一些差異的。中國加強基礎研究是堅定不移的,今后會更加加大投入力度。”王志剛說。
“包干制”是信任也是責任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進一步提高基礎研究項目間接經費占比,開展項目經費使用“包干制”改革試點,不設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團隊自主決定使用。
王志剛表示,我國在科研管理方面,特別是經費管理方面,堅持以信任為前提,對廣大科技人員給予充分信任,在政策制定上以激勵為導向。改革的重點就是如何以激勵、信任為出發點,改進科研經費的管理。“但是信任為前提,不能沒有監督;激勵為前提,總還是要有約束。”
“我自己也搞過科研,看到‘包干制’首先想到的是一種責任。信任越大,責任越大;授權越多,責任越大,壓力越大。”王志剛說,“包干制”作為科研經費管理的一種手段,“不是有錢就撒開了用”。對于政府管理部門而言,要把“包干制”和“放管服”結合起來。“包干制”是一種“放”,但是“放”不等于不管,只是管的方式、管的理念會發生變化。
據王志剛介紹,“包干制”改革可能在一些基礎研究定額補助項目等方面進行先試,目前已經選了60多家單位進行試點。試點單位的選擇比較嚴格,“我們要看被選上的試點單位過去是不是確實在科研管理方面很規范、在科研成效方面很顯著,科研隊伍特別是帶頭人是不是專注搞科研,并且是否有科學精神、科研操守”。
王志剛表示,將按照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要求,并征求科技界的意見,最后形成一個試點方案。在試點中不斷推進、不斷完善,最后變成一種新的科研經費和項目的管理方式。通過改革激發我們的創新主體、科研人員的積極性,讓他們有更大的自由度,有更多的獲得感,助力創新型國家早日實現。(記者陳海波)
責任編輯:張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