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傳泉 攝
12月3日,記者從山東省濟南市生態環境局獲悉,旨在構建黃河流域智慧監管平臺,通過推進建設智慧感知網絡、實現智慧指揮調度、助力智慧產業發展等六個維度,實現生態、水、氣、固廢協同治理的濟南“智慧生態黃河”項目正穩步推進,建設方案已通過初步評審。
作為黃河流域中心城市,濟南提出依托國家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超算云中心,率先開展“智慧生態黃河”建設,爭取實現黃河流域生態資源環境大數據在濟南市的匯集、開發與應用,帶動發展大數據產業,實現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雙贏。
目前,該項目已納入山東省“十四五”數字強省建設規劃、山東省“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省市一體化推進濟南加快發展重點事項,同時列入濟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以及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
濟南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肖紅介紹,“智慧生態黃河”建設以立足濟南、謀劃山東、放眼流域為目標,以促進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為重點,突出資源環境承載力剛性約束,實現生態、水、氣、固廢協同治理,全面提升生態環境感知力、數據要素生產力、智慧決策支持力,構建業務協同、信息共享的“智慧生態黃河”綜合監管平臺。通過在濟南開展示范應用,探索形成復制性強、拓展性強的樣板,逐步推廣應用到全省、全流域。項目建設思路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建立“天地一體、水陸統籌”的智慧感知網絡。綜合運用5G、物聯網、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監控網絡。強化流域大氣環境、水環境異常預警感知,實現對水體富營養化、黑臭水體、入河排污口智能識別分析,利用環境DNA技術對水陸生物多樣性開展監測,實施黃河沿岸重點區域視頻監控覆蓋,借助5G無人機監測監控平臺,強化生態環境應急響應能力。
建成“全面匯聚、深度挖掘”的智能數據底座。以國家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超算云中心為依托,整合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水文、水利等各級各部門相關信息數據資源,開展數據治理、深度挖掘和共享共用,實現與國家環境監測數據平臺、山東省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的互聯互通。探索建立生態環境數據標準體系、管理體系和安全體系,建成沿黃區域生態環境數據庫,打造黃河流域適配性強的數據底座。
實現“面向場景,創新應用”的智慧指揮調度。圍繞大氣、水、土壤、生態等全要素環境業務,打造“監測準全、解析快透、指揮精準、監管嚴實”的精細化監管體系,構建“要素現狀—目標差距—問題分析—事件預警—污染溯源—會商研判—調度處置”的閉環應用機制,實現對生態環境、資源利用、污染排放的綜合展示、深度分析和指揮調度。
完善“精準監管,業務協同”的智慧會商機制。注重系統性和協同性,建立污染源全生命周期動態清單,全面摸清黃河沿線各類污染源活動水平及環境影響,完善網格化監管、區域管控、綜合執法、環境應急、生態補償等智慧監管體系。建立多層級、跨部門的聯合會商機制,消除環境風險與隱患,增強國家、省、市、區縣多級協同監管能力。
助力“提質增效,低碳未來”的智慧產業發展。加快發展壯大環保產業,提升智慧環保、智能環保裝備制造、低碳能源、環境服務等領域水平,探索建立黃河環境醫院,推動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積極落實國家“雙碳”戰略,開展碳監測評估;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化和資源化,助力無廢城市建設。量化生態資產與人類社會產業價值,探索產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之間的平衡關系,賦能流域產業協同高質量發展。
開展“科技賦能,數字孿生”的智慧公眾服務。借助“三維實景”“全息投影”“人工智能”等技術,搭建沉浸式生態黃河智能展廳、虛擬現實體驗艙、立體全息投影沙盤,為生態環境科普與宣傳教育提供新陣地。借助智能環保機器人等形式,將AI技術與業務應用結合,打造濟南環境智能形象代言人,引領全民參與生態環境大保護的社會新風尚。
來源:愛濟南·濟南日報報業集團
責任編輯:劉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