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安徽加快推動林長制改革示范區及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建設,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形成“一帶”(黃河故道優質水果生產帶)、“一嶺”(江淮果嶺)、“多特”(多個特色水果生產基地)水果生產格局的發展要求。
安徽省氣象局以林果產業氣象服務為突破口,從2020年開始,積極推進“數字果林”智慧氣象服務試點工作,創新林果全產業鏈數字化應用,做深做細數字氣象服務,提升精準服務能力,助力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
發揮趨利優勢 深挖林果業經濟效益
歷史上,黃河流經安徽省碭山縣700余年,最后一次改道北徙后,在碭山中北部留下一條東西長46.6公里的廢河道,即黃河故道。2019年以來,碭山縣在黃河故道沿線的碭山酥梨核心種植區,選擇3000畝集中連片優質梨園,結合現代生態水果產業化、“數字果園”創新工程和農產品電子商務等進行綜合試點,打造數字化“一號梨園”。
在“一號梨園”,果園應用氣象站、梨園高清實景系統、微型溫度傳感器等氣象觀測設備是標配。“這些設備能準確監測土壤、溫度、濕度、光照等要素,操作人員根據數據進行田間管理。”碭山縣園藝場黨委書記郭民繁說。
安徽省氣象局結合經濟林產業特點與氣象數據融合應用,研發酥梨主要氣象災害、病蟲害發生等預報技術;開發“數字化”林業資源監管服務,根據碭山地區近30年物候觀測資料,研發酥梨花期預報模型,實現了對花期的精準預報。
碭山酥梨花期一般不到10天,需要大量勞動力完成疏花、授粉兩件農事,尤其是授粉還需要調配有關農資,在2020年既要保障生產、又要防控疫情的條件下尤為困難。關鍵時刻,花期預報立了大功。“我們根據氣象部門的花期預報,指導果農提前兩周組織人力,準備了花粉、農資,適時開展疏花、授粉及病蟲害防治活動,保障了2020年全縣酥梨生產。”碭山縣林業局局長李建華說。此舉也為梨花觀賞、度假養生等生態休閑旅游產業提供了氣象支撐。
安徽省氣象局還深挖梨產業氣候資源的商業價值,研發碭山酥梨氣候品質評價指標,遴選碭山酥梨核心產區6家合作社開展氣候品質評價,助力其銷售收入平均增加近15%。同時,依托“聚農e購”電商平臺幫助種植戶銷售酥梨,賺得500多萬元。
強化避害功效 保障林果業穩健發展
“江淮果嶺”覆蓋六安市江淮分水嶺區域全境,總面積4800平方公里,涉及7個縣區49個鄉鎮。2016年,六安市提出建設“江淮果嶺”,目前果林種植面積達45萬畝,其中桃樹面積25.1萬畝,產值19.2億元,規模和產值分別占安徽桃產量的20%和25%以上。
在六安市裕安區獅子崗鄉新華村,種植戶喬傳軍和記者談起脆桃種植,坦言氣象服務對桃樹種植業意義重大。“桃子生長期內如果遭遇連陰雨天氣,就容易發生病蟲害,因此下雨前必須打藥。”去年6月30日,喬傳軍在“惠農氣象”App上看到7月2日到7月7日有一次連陰雨過程,早飯都沒顧上吃,就組織人力突擊打藥,總算趕在下雨前完成了600畝果林的打藥任務。
金安區椿樹鎮桃花園生態農業公司的桃園是遠近聞名的“數字化”桃園。“除了種和采還需要手工,植保、水肥、鋤草都實現了機械化。”在經理李國軍看來,水肥可以機械化,但何時開展,那要看氣象條件。“施肥時,肥料打在樹上,兩三個小時才能吸收,如果這段時間出現了降雨,尤其是大雨,就基本白打了。”李國軍表示,每次打藥前他都會看“云上果林”App,確定兩三小時內不下雨才打藥。
“惠農氣象”和“云上果林”是安徽省氣象局近年來開發的數字化服務產品,可向種植戶提供基于果林位置的精準化天氣預報預警、關鍵農時氣象影響預報以及栽培技術指導服務。對于這些服務,李國軍贊不絕口:“這是很大一筆賬,2000畝果林,每畝肥料成本50元,單次施肥僅肥料成本就高達10萬元,不虧就是賺,氣象服務幫我們省下的是真金白銀。”
“林果產業的快速發展幫助農民實現脫貧致富,但精細化的林果產業投入很大,一旦受災,損失巨大。怎么讓農民穩步增產增收,是我們正在嘗試解決的問題。”安徽省果樹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安徽省農科院園藝所張金云研究員說。
為此,安徽省氣象局依托農業生態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組建了智慧農業氣象服務技術創新團隊,同安徽大學、安徽省農科院、安徽農業大學等聯合開展林果產業科研與業務服務,與保險公司深化合作。
下一步,氣象部門將圍繞林果氣象災害影響指標、病蟲害氣象發生等級預報模型、品質提升等加強攻關,建立更完善的林果氣象服務技術體系,開展林果天氣指數保險氣象服務,為龍頭企業、合作社、果農防范氣象災害提供更優質保障服務。
(李德、劉洪民、潘宗、劉勝、劉福玉對本文有貢獻)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責任編輯: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