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岸畔,沃野千里。“根扎得深、穗長得壯、籽抱得緊,玉米畝產有1800多斤。”山東省齊河縣華店鎮后拐村種糧大戶趙金城算起賬,“120多畝地,小麥加玉米,一季千斤、兩季噸糧。”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的高標準農田,是糧食豐收的底氣。
農田質量是糧食安全的根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建設高標準農田,真正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
日前發布的《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提出,到2025年我國累計建成10.75億畝并改造提升1.05億畝高標準農田,到2030年累計建成12億畝并改造提升2.8億畝高標準農田,到2035年,全國高標準農田保有量和質量進一步提高。
1—9月,全國已建成高標準農田6517萬畝,為“十四五”開局之年糧食豐收提供穩定支撐。
——增投入、強機制,建設再提速。
“不到一年時間,田里大變樣。”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種糧大戶王士濤感慨,“過去渠道堵塞、設備老化。如今從源頭到地頭,渠道、泵站、管網一應俱全,1400多畝地澆得更及時,種地底氣足足的。”
全力落實投資,加速建設。2021年,徐州在保障高標準農田畝均投入1750元的基礎上,每縣再安排不少于3500萬元列入財政預算,專項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提檔升級工程。截至去年年底,徐州已建成高標準農田661.4萬畝,占全市耕地面積的72%。
投入機制不斷創新。在山東,高標準農田建設納入涉農資金整合的約束性任務,省級財政資金占地方配套資金80%以上。在湖南,財政按每畝600元以上安排高標準農田建設專項預算,今年撬動金融資本、地方債券和社會資本投入將超9億元。
在中央投入方面,資金整合力度不斷加大,多元投入格局逐漸完善。2021年,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220億元,中央財政通過一般公共預算安排787.82億元,同時推動地方通過一般公共預算、一般債券、土地出讓收益等多元化渠道安排88億元,支持全國建設高標準農田1億畝。
——建良田、配良技,質量穩提升。
“田好了,咱的農技農藝也得跟上趟!”在河北省邯鄲市成安縣,向紅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曹臣良的種地方式不斷升級。
耕地提質量,種地方式跟著升級。曹臣良細數變化:泥土路變成砂石路,大農機開進田里,1700多畝玉米十來天就能收完……綜合一算,每畝玉米產量1000多斤,成本節省上百元。在邯鄲,高標準農田項目區農民澆地平均節水15%、節電30%,畝均提升產能150斤以上。
良田配良技,增糧又增效。湖南在項目區內開展智慧農業、綠色農田等建設;寧夏推進高標準農田提升、高效節水灌溉、梯田化旱作農田建設。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介紹,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畝均投資將逐步達到3000元左右,明確田、土、水、路、林、電、技、管建設內容,實現集水、土、氣、生態條件于一體的系統工程,提高農田可持續利用水平。
——有人護、有人修,建好更管好。
“哪段路容易破損,哪段渠道常堵塞,哪塊低洼地總積水,我都記在心里。農田管好了,農民才能長受益。”江西省安福縣嚴田鎮綜合執法隊隊長賀更清說。安福縣明確縣、鄉、村、組四級網格長管護責任,每1000畝左右安排1名管護人員,確保建好的高標準農田有人管護、有人監督、有人維修。
三分建、七分管。各地探索“有人員、有資金、有制度”的管護體制。河南省尉氏縣依托種糧大戶、專業合作社等,成立820家管護組織,縣財政每年預算安排400多萬元,主要用于機井、水泥路等維修。山東省德州市創新農田托管模式、聊城市積極推行井長制管理,各地農田管護成效顯著。
高標準農田建設高質量推進,為糧食豐收夯實產能基礎。數據顯示:高標準農田建成后,畝均糧食產能一般增加10%—20%,畝均節本增效約500元。到2030年建成高標準農田12億畝,能穩定1.2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人民日報記者王浩 朱雋)
責任編輯:王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