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洪策(左一)在田間為新型經營主體及種植大戶進行花生增產科普培訓。
“作為農業技術工作者,看到糧食產能提高了,品質優良了,群眾收入提高了,就是我最開心的事。”說這話的是河南省鄧州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黨支部書記冀洪策。今年是他從事農技推廣工作的第31個年頭,回顧農技推廣帶來的變化,冀洪策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鄧州市有200多萬畝土地,一年四季都有農作物,種類繁多,農民會咨詢育種、栽培、施肥等各方面問題,因此作為一名農技推廣員,必須懂得如何為農作物診斷開藥。為了給農民提供科學的技術指導,他始終堅持農民種什么,他就研究什么;農民需要什么,他就學習什么。在鄧州市農技中心,會經常看到有人手里拿著莊稼苗眉頭緊鎖地走進來,如釋重負地走出去,這是農民來找他給莊稼開藥方。專業知識過硬,講解通俗易懂,解決難題“一針見血”,冀洪策漸漸地成了老百姓最信任、喜歡的農技專家。
能為莊稼診斷開藥只是基礎,關鍵是通過農技提高農業產量、增加農業收益。以小麥為例,20世紀90年代初的鄧州市,小麥畝產僅為200多公斤,還處于低產區,落后了其他地區一大截。冀洪策帶領團隊,經過年復一年的技術引進、生產驗證和示范推廣工作。鄧州市終于形成了以“微生物菌肥研發”“小麥窄行精準勻播”兩項自有知識產權為核心,以“品種優化利用”“土壤肥力提升”“微生物有機菌肥替代化肥減施”“旱災和病蟲草害綠色防控”四項改良技術為配套的“豫西南半濕潤區小麥綠色高產高效技術”集成體系。如今鄧州市的小麥畝產達到470公斤,實現了由低產到中產再到高產的跨越。
農技推廣工作,重在推廣。起初,農業新技術推進緩慢。在冀洪策第一次推廣“冬灌”技術時,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對此不屑一顧:“人活一百,沒見過澆麥。”冀洪策改變策略,發動她的子女們給小麥澆灌,當年鄧州市小麥平均畝產不到300公斤,而她的小麥卻通過“冬灌”突破了400公斤,從此老人對他十分信服。在潛移默化中,農民感受到了新技術的重要性。根據農民的需求,他積極創新推廣形式,根據農事特點結合鄧州市實際,制定了“四季送科技規劃圖”,通過圖冊、連環畫的形式,將春種、夏管、秋收、冬播中插秧數量、播種深度等科技知識配上講解圖畫,開展田間示范培訓,提供技術指導,分鄉鎮、區域建立一批示范田,組織農民進行現場觀摩和學習,起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在農業生產關鍵節點,通過廣播電視、視頻、手機信息等方式傳播種植技術。近年來,鄧州市累計推廣應用1600余萬畝次,增產糧食3.8億公斤。
增加農業收益應立足技術,且離不開市場。根據鄧州市實際生產情況,結合市場需求,冀洪策團隊對80多個高粱品種進行篩選,將品種和茅臺、瀘州老窖、五糧液等酒廠對應,制定酒用高粱標準化種植技術,實行對應種植,發展訂單農業。現如今,鄧州市形成豫西南最大的酒用高粱種植示范基地,高粱種植訂單6萬畝,畝凈收益增加1000元左右,為周邊農戶提供就業崗位480個。
責任編輯: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