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的樹上結檳榔,誰先爬上誰先嘗……”
這首我國南方廣為流傳的《采檳榔》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民歌,其中不僅有對于淳樸愛情的描寫,還提到了一種對北方小伙伴而言略顯陌生的植物——檳榔。
咀嚼檳榔,一直以來都被視為僅次于吸煙、飲酒和飲用含咖啡因飲料的第四大精神依賴性習慣。然而,就是這個在世界范圍內都大受歡迎的檳榔,早在2004年,就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中心認定為一類致癌物質。
來源: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
這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植物?又為什么會與可怕的癌癥“綁定”的呢?
2000年的檳榔種植史
檳榔原產于東南亞,我國種植和食用檳榔的歷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司馬相如的《上林賦》中就出現過檳榔的身影,“流落胥如,仁頻并閭”,其中,“仁頻”就是當時人們對檳榔的別稱。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也有過相關記載:“檳榔,信南游之可觀:子既非常,木亦奇特……”
正如文獻記載所言,檳榔(Areca catechu)在熱帶、亞熱帶地區較為常見,被廣泛種植于中國南方一帶及其周邊的國家和地區,在分類上屬于棕櫚目、棕櫚科、檳榔屬。
檳榔屬于常綠喬木,莖直立,最高可達30米,頂端長有羽片狀的葉簇。檳榔開花并不起眼,花落后結出橢圓形,仿佛迷你椰子一樣的青綠色果實,就是可供食用的檳榔果了。
圖源:視覺中國
在檳榔產地,許多人會直接食用新鮮的檳榔果,而市面上常見的商品檳榔,則是檳榔果經熟石灰、檳榔葉以及多種調味料處理后制成的。
據統計,全球約有6億人有咀嚼檳榔的習慣,主要分布在亞洲東南部、南部以及西方國家的移民人群中。
檳榔是如何讓人上癮的?
無論是新鮮的檳榔“青果”還是經過加工的商品檳榔,都有一種強烈的刺激感。
檳榔的成癮性,主要還是由于它具有的興奮作用。許多人在咀嚼檳榔后都會進入精神亢奮的狀態,這一現象主要與檳榔中的生物堿成分——檳榔堿和檳榔次堿有關。與很多生物堿一樣,檳榔中的生物堿成分能夠刺激人體分泌更多的腎上腺皮質激素,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
除此之外,有的商家為了吸引顧客,會在檳榔的加工過程中使用麻黃,其中的麻黃堿不僅會使人上癮,其分子結構還與毒品冰毒十分相似,對神經具有很強的刺激作用,長期食用很可能會產生依賴性。
致癌,不是危言聳聽
相信“讓人上癮”這個說法已經讓許多小伙伴對檳榔望而卻步了,而這還不是它最可怕的地方。
根據對人的致癌危險性,國際癌癥研究中心將所有的致癌因子分為五類,檳榔所屬的一類致癌物被認為具有明確致癌性。流行病學的調查結果也證實這一觀點,在檳榔盛行的地區,口腔癌、口咽癌,甚至食道癌的發病率都顯著高于其他地區。
同時,有研究者發現,習慣咀嚼檳榔的人中,有超過80%的人出現了口腔黏膜病變,其中口腔白斑、口腔紅斑、口腔黏膜下纖維變性等癌前病變的比例超過20%,具有惡變發展為口腔癌的可能。
那么,檳榔是如何破壞口腔,誘發惡性腫瘤的呢?
首先,在咀嚼過程中,檳榔中粗糙的纖維摩擦或造成口腔黏膜損傷,加速口腔黏膜細胞脫落,長期咀嚼會導致損傷遷延難愈,并逐步發展為慢性損傷,引發慢性炎癥,導致細胞異常增生。
其次,除了物理損傷,檳榔的生物毒性也是其致癌的重要因素。檳榔中的檳榔堿,重量約為檳榔干重的1%,作用于人體口腔黏膜上皮可導致上皮細胞凋亡加速,并造成口腔黏膜中的膠原淡斑、彈性蛋白代謝異常。同時,檳榔加工過程中各種添加劑的使用,使檳榔中活性氧化劑、丁香性多酚和亞硝胺的含量增多,都增強了檳榔的基因毒性。
在檳榔盛行的地區,很多人還會將另一種一類致癌物——煙草,加入檳榔中一起咀嚼,進一步增加了檳榔的致癌性。
而在咀嚼檳榔的過程中,吞咽檳榔果汁則被視為食道癌發病的危險因素。
每年,都有許多人因為嚼食檳榔患上口腔惡性腫瘤,最終不得不接受手術,失去了舌頭、牙床,甚至是半張臉。而因為長期嚼檳榔,出現牙齒磨耗嚴重,患上牙周疾病和顳下頜關節疾病的人更是數不勝數……
所以,如果小伙伴們身邊的家人朋友有嚼檳榔的習慣的話,一定要勸他們盡量戒掉這個有害健康的習慣哦!
審核專家:陸斌
空軍軍醫大學口腔醫院口腔頜面科副主任醫師 副教授
責任編輯:賀治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