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增強林草碳匯能力
——國新辦關于“十四五”林業草原保護發展規劃新聞發布會綜述
“到2025年,我國森林覆蓋率將達到24.1%,森林蓄積量達到190億立方米,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將達到57%,濕地保護率達到55%,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面積占陸域國土面積的比例將超過18%。”近日發布的《“十四五”林業草原保護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描繪了未來5年我國林業草原保護發展的圖景。
8月20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十四五”林業草原保護發展規劃相關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李春良在會上表示,“十三五”以來,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等部門大力支持下,我國林草事業實現了歷史性變革,進入到林業草原國家公園“三位一體”融合發展的新階段。
目前,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了23.04%。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任務順利完成,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穩步推進,300多種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穩中有升。
“進入‘十四五’,林草系統將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為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美麗中國作出更大貢獻。”李春良說。
科學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
《規劃綱要》顯示,“十四五”期間,我國規劃完成5億畝國土綠化任務,每年完成造林5400萬畝,種草改良4600萬畝,啟動實施66個區域性系統治理示范項目。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生態保護修復司司長張煒表示,要堅持科學、生態、節儉的綠化發展之路。重點解決好“在哪兒造”“造什么”“怎么造”“怎么管”四個關鍵環節。
對于“在哪兒造”,張煒表示,要合理安排國土綠化用地,將以宜林荒山、荒地、荒灘、荒廢和受損山體、退化林地、草地為主開展國土綠化,穩步有序開展退耕還林還草。統籌處理好生態建設和耕地保護的關系,嚴禁違規占用耕地綠化。
國土綠化“造什么”?張煒認為,要科學選擇綠化樹種、草種。優先使用鄉土樹種、草種,積極營造混交林。干旱、半干旱地區要堅持以水定綠、量水而行。
“同時,要加強綠化設計施工管理,規范‘怎么造’。”張煒表示,要強化對綠化作業設計的用地、用水、技術措施等進行合理性評價,嚴格施工管理,保護自然植被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種下的樹“怎么管”?張煒表示,要全面推行林長制,建立完善綠化后期養護管理的制度,加強對新造幼林地的封山育林和撫育管理。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綜合監測體系。實行國土綠化任務直達到縣,落地上圖。
據介紹,經過“十三五”期間的不懈努力,我國草原生態持續惡化的勢頭得到初步遏制,2020年全國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了56.1%,鮮草產量達到11億噸。
“但當前仍有70%的草原處于不同程度的退化狀態,保護修復任務十分艱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草原管理司司長唐芳林說,“十四五”時期,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將編制全國草原生態保護修復和草業發展規劃,實行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推行草原休養生息。加快草原生態修復,實施退化草原修復2.3億畝。
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十四五”規劃編制組組長陳嘉文表示,林草部門將依托國土空間規劃,以國土“三調”數據為底版,加快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自然公園為補充的中國特色自然保護地體系。
陳嘉文表示,首先,要高質量建設國家公園。在總結提煉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經驗做法的基礎上,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國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理念,提出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把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納入國家公園候選區,按照“成熟一個設立一個”的原則設立一批國家公園,建立起統一規范的國家公園管理體制,推動出臺《國家公園法》。
同時,要優化自然保護區布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將會同自然資源部、中國科學院,對我國重要生態系統、野生動植物物種、自然遺跡、自然景觀進行系統分析和科學評估,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識別保護空缺,完善保護體系,加強自然保護區能力建設。
提升林草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走向碳中和,增加碳匯極為關鍵。張煒表示,林草部門要緊緊圍繞森林蓄積量2030年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扎實開展林業和草原碳匯行動,持續鞏固提升林草生態系統碳匯能力。要通過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科學布局和組織實施一批區域性系統治理示范項目。深入開展全民義務植樹,積極推進森林城市建設、鄉村綠化美化,多形式多途徑推動增綠增匯。
數量有了,質量也很重要。張煒認為,要通過提高森林質量,增強碳匯能力。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加強中幼林撫育和退化林修復,調整優化林分結構,提高長壽命樹種和高效固碳樹種的比例。科學實施草原、濕地、荒漠生態保護修復,持續提高林草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
“要完善碳匯計量監測體系,建立全國林草碳匯數據庫,探索碳匯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進林草碳匯交易。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鼓勵充分利用林草碳匯實施碳排放權抵消機制。探索建立林草碳匯減排交易平臺,鼓勵各類社會資本參與林草碳匯減排行動。”張煒說。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責任編輯:李沛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