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陽縣堰坪鎮菊花產業基地。(云陽縣委宣傳部供圖)
“新一輪脫貧攻堅戰,我們實現了145個貧困村、13.4萬貧困群眾如期脫貧。”近日,在重慶市脫貧攻堅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云陽縣專場上,云陽縣委書記張學鋒說。
地處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云陽縣,是1986年首批確定的國家級貧困縣。新一輪脫貧攻堅戰中,該縣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發揚“眾志成城、苦干實干”精神,圍繞三個“好”聚焦聚力、精準發力,于2018年正式退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
干部下沉
吹好脫貧攻堅集結號
“脫貧攻堅是一場必須打贏打好的硬仗!”張學鋒說,基層黨組織處于脫貧攻堅的最前沿,必須發揮好戰斗堡壘作用,吹好脫貧攻堅集結號——這是三“好”中的第一個“好”。
近年來,該縣30名市管干部下沉到42個鄉鎮(街道)擔任指揮長,定點包干、常態督戰脫貧攻堅工作,不定期開展隨機隨訪、明察暗訪,推動形成了“隨訪—反饋—整改—提升”的工作閉環。
此外,該縣還從100個幫扶單位選派有農村工作經歷的班子成員駐點幫扶貧困村,落實325名鄉鎮(街道)班子成員掛點幫扶非貧困村,選派14836名干部職工全覆蓋結對幫扶貧困戶。為突出幫扶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該縣還落實了一批醫生、教師、科技人員精準幫扶因病、因學致貧戶以及有產業發展能力的貧困戶,做到一戶至少一個幫扶人,不脫貧不脫鉤、不小康不松手。
針對貧困村扶貧工作力量不足、村級班子能力不強、產業發展普遍較弱等難題,云陽縣還先后從各級各部門精選1457名優秀干部到貧困村駐村幫扶,與當地村支兩委結成對子,全面提高村干部的履職服務能力,打造了一支支不走的工作隊。
精準施策
打好增收致富組合拳
云陽縣把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作為群眾穩定增收的主抓手,堅持長短結合,實施三大行動,既“輸血”送溫暖,更“造血”管長遠,打好增收致富組合拳——這是三“好”中的第二個“好”。
張學鋒介紹,在主導產業培育行動中,云陽縣按照“一村一品”思路,開展農業產業攻堅3年行動,建成柑橘園區30萬畝、中藥材基地8.9萬畝,村村都有主導產業;實施村級集體經濟3年倍增計劃,穩步推動“三變”改革,把貧困戶“嵌”在產業鏈上,村集體經濟年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達到60%,帶動3.4萬貧困戶穩定增收。
在到戶產業扶持行動中,該縣采取政策推動、金融撬動等方式,每年扶持2萬余戶有意愿有能力的貧困戶發展“短平快”增收項目,并建立貧困戶產業指導員制度,就地就近選聘807名“田秀才”“土專家”,幫助發展產業的貧困戶戶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在農特產品助銷行動中,通過“天生云陽”區域公用品牌和“云陽洋”農村電商品牌,以電商促銷、直播帶貨等新模式新業態,把當地山貨變網貨,累計助銷農特產品22.8億元。
此外,該縣還針對性開展實用技能培訓16萬人次,打造拆遷工、面條工、廚師三塊就業金字招牌,幫助5.8萬貧困勞動力帶著技能闖市場。
志智雙扶
聚好同奔小康精氣神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張學鋒介紹,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該縣全面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實現物質扶貧與精神扶貧同頻共振,聚好同奔小康精氣神。
近年來,該縣以文明衛生、鄰里和諧、崇尚科學、盡孝盡責等八大理念為重點,評選“八好之星”2.9萬戶,讓身邊人講身邊事,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開展“三改”“三歸”清潔家園行動,引導群眾改廚、改廁、改院壩,禽畜歸圈、柴禾歸位、垃圾歸桶,不斷優化美化農村人居環境;建立脫貧榮譽制度,對主動脫貧的貧困戶頒發“同奔小康榮譽證”,激勵貧困群眾不等不靠,以“志”脫貧。
為徹底斬斷窮根,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云陽縣重抓教育扶貧,率先在全市成立貧困學生資助中心,創新推出“學生申請—學校初審公示—部門聯合識別認定—學校資助—鄉鎮核對查漏—學校補資助”的精準資助六步工作法和“對享受了普惠資助政策仍不能順利完成學業的特困學生再資助”的差異化資助辦法,實現了全縣無一名學生因貧失學輟學,3791名貧困學生考入重點本科院校,5名貧困學生圓夢清華北大。
“在‘眾志成城、苦干實干’的精神感召下,我們不僅實現了高質量脫貧摘帽,還推動了經濟高質量發展。2019年,全縣GDP達到431億元。”張學鋒說。
重慶學習平臺
作者單位:重慶日報
責任編輯:武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