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傳統 發揮針灸優勢
中國針灸的起源有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伏羲“制九針”之說,當前針灸學界也流行針刺起源于砭石療法的觀點。新石器時代,當人們發生某些病痛或不適的時候,會利用扁平有刃、錐形有鋒的石刀或石針刺激疼痛部位或放血排膿,使癥狀減輕或消失。
▲古代的針灸器具
春秋至秦漢之間成書的《黃帝內經》為中醫四大經典之首,其中記載的九針既有基于砭刺療法的鈹針、鋒針、員利針等帶刃的針具,也有毫針、大針、長針等可深刺入身體的細長針具,并建構了以氣血、經脈、腧穴、刺法等為核心概念的針灸理論體系,后世醫家在此基礎上不斷地加以闡發、充實。
明朝是針灸學術發展的高潮,名醫輩出,理論研究繼續深化,《針灸聚英》《針灸大成》等針灸名著輯錄的文獻非常豐富,但到清朝道光時期,以“針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的理由禁止太醫院用針灸治病,由此針灸走向沒落。
但針灸并沒有因此銷聲匿跡,因其療效確切仍在民間廣泛流傳使用。民國時期,延安的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開設了針灸門診,開創了針灸正式進入綜合性醫院的先河,針灸醫學開始恢復發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開展“一把草、一根針”的中醫藥研究,掀起了學習和使用中醫藥、針灸的熱潮。
1958年,上海首先施行的在針刺麻醉下扁桃體摘除術獲得成功,開辟了針刺麻醉和針刺鎮痛的研究領域,到了六七十年代,針刺麻醉已應用在多種小手術上,針灸醫學得到大力發展。
▲印有針刺麻醉的郵票
因此,許多針灸醫學領域的科技工作者和相關單位對針灸醫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了進一步在中國乃至全世界發展中國針灸醫學的打算。
1979年5月16日,中國針灸學會成立。學會成立之初為中華全國中醫學會的二級分會。直到1985年3月5日,經國家體改委批準,中國針灸學會升級為一級學會。
助力中國針灸走向世界
早在公元6世紀,中國針灸便開始傳播到國外,不少國家還先后成立了針灸學術團體、針灸教育機構和研究機構。
1984年,由中國針灸學會牽頭,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開始籌備,并由衛生部、中國科協、外交部和國家科委聯名報請國務院,經國務院批準,在世界衛生組織的指導下,1987年11月22日由中國針灸學會作為東道主,舉行了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世界針灸學術大會,聯合會在北京宣告成立。
在中國成立這樣一個世界性針灸學術組織,有助于中國針灸走向更廣闊的世界。這不僅是中國醫藥界的第一次,也是對中國針灸學會在未來針灸科研工作的鼓舞。
中醫針灸 助力人類健康
2020年初,湖北省多地暴發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中國針灸學會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服從全國疫情防控大局,精準施策,合理合規制定方案,充分發揮中醫藥及針灸的特色優勢,做好“抗疫”各項工作,應對這場突如其來的公共衛生事件,為疫情防控貢獻力量。
疫情期間,中國針灸學會聯合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向全體會員發出《大醫精誠,一心赴救,堅決打贏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阻擊戰——致全體中醫針灸同仁倡議書》,成立了“中國針灸學會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專家組”,由劉保延會長、王華副會長牽頭擔任專家組組長。向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針灸學會,中國針灸學會所屬各分會、專業委員會、工作委員會及全體會員分別印發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針灸干預的指導意見》第一版和第二版,在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的支持下翻譯成多國語言版向全世界發布,同時在《中國針灸》雜志上發表了從針灸角度對新冠肺炎的認識,以及針灸對感染性肺炎基礎研究進展等相關文章,并在中國針灸學會網站搭建“針灸抗疫”專題,舉辦在線“針灸防治新冠肺炎臨床經驗交流研討會”及“抗疫專家大講堂”,指導中醫針灸醫生科學、客觀、安全地使用針灸特色療法防控疫情。
新時代 新思維 新跨越 新發展
如今,中國針灸學會已經走過了40年風雨歷程,在針灸臨床應用、科研學術、人才培養、標準制定、文化遺產保護等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貢獻。
▲2019中國針灸學會年會暨40周年回顧大會
中國針灸學會是由全國針灸醫學及相關領域的科技工作者及相關單位自愿結成的全國性、學術性、非營利性法人社會團體,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團體會員,是黨和政府聯系針灸醫學科技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是發展我國針灸醫學事業的重要社會力量。學會現擁有個人會員32281人,單位會員19個。學會創辦了《中國針灸》《針刺研究》《世界針灸雜志》英文版等專業學術期刊,定期評選學會科學技術獎等獎項,表彰獎勵我國針灸學研究領域的杰出人才。
中國針灸學會策劃組織中國針灸學會年會、世界針灸學術大會、全國中醫藥院校針灸推拿臨床技能大賽、全國中青年針灸推拿學術研討會等活動,積極推動我國針灸學領域的學術交流和科學普及。
[1]秦小容.中醫針灸的發展歷程、現狀及展望[J].中醫中藥.2018,(49):274
[2]佚名.針灸學的發展簡史.醫學教育網.2008年11月27日
[3]黃羨明.熱烈祝賀世界針聯(WFAS)成立暨第一屆世界針灸學術大會召開[J]. 上海針灸雜志,1987,(04):1-2
[4]中國針灸學會網站
科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