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長城鎮紅水村地處騰格里沙漠邊緣,風卷狂沙常年起,把人刮得睜不開眼、看不清路。地里的莊稼不是被埋掉,就是被打掉,沙丘不斷前移,土地逐年沙化,風沙成了一大害。鄉親們苦言道:“這日子,難道就越過越窮了嗎?”
到了王天昌的兒子王銀吉這一輩,鄉親們依然望沙空嘆。那年一場沙塵暴過后,看著被沙打得七零八落的莊稼,王銀吉坐在地埂上反復想:“人活著,總要有個盼頭,總不能眼睜睜地看著風沙毀了祖祖輩輩生活的家園,應該想辦法把沙治住。”
此后,王銀吉一家人商量了好久,一輩子把土地當成命根子的老父親王天昌最后拍了桌子:“娃子,你干吧!我支持你!”幾天后,王銀吉父子倆扛著工具、背著干糧走進沙漠,在一個叫“廟兒墩”的沙窩,開始了一家兩代人的漫漫治沙路。那一年,是1999年。
“望著茫茫黃沙,心里那個難受啊”
王銀吉今年整50歲,回想起20多年來的治沙路,他無奈地直搖頭。
要想在沙漠里種活一棵樹,可不是件易事。種樹最關鍵的是水,可沙漠里沒有水源,他們只能回到3公里外的家里取。“當時沒有運輸工具,我硬著頭皮從親戚朋友那里東借西湊買來了兩峰駱駝,每天馱著4個水桶,在家與沙漠間來回馱水。”王銀吉回憶道。直到后來,他借錢修了一條便道,開始用四輪拖拉機拉水、運樹苗、運麥草,才結束了靠駱駝馱水的歷史。
相對于缺水,惡劣的自然條件更是讓治沙人頭痛不已——夏天曬得臉上脫皮,冬天凍得直打哆嗦。“人受罪就不說了,有時候頭一天挖好的樹坑,一夜間就被風沙填平了;剛剛栽好的苗木,一場大風就被刮跑了;好不容易栽活的苗木,遇到連續幾天的高溫天氣就被曬死了,先前所有的投入和辛苦一下就沒有了。望著茫茫黃沙,心里那個難受啊!”王銀吉說道。
王銀吉治沙時所住的“地窩鋪”
治沙之難歷歷在目。可王銀吉不僅要面對大自然的嚴苛,還要應付村民的冷嘲熱諷。有人勸他再不要勞神費力了,人是不能和老天爺斗的;也有人說他傻著哩,把錢拿上白白地往沙窩里甩,祖祖輩輩都沒有把沙治住,你一家人能行嗎?還有人挖苦王銀吉就是想出個風頭!
“地窩鋪”內異常簡陋,陰暗潮濕。
“說實話,聽到這些話,我動搖過。但既然選擇了治沙,就不能退縮。”為了摸清風沙的流動規律、提高苗木成活率,王銀吉父子迎寒風、冒酷暑,背著干糧常年在流沙最嚴重的風沙線上行走,仔細察看風勢和流沙走向,尋找壓沙植樹的最佳坡面。就這樣,由點到線再到面,“星星之火”在這片荒蕪之中,呈現出“燎原”之勢。
“我要陪著你們把這片沙漠治好”
治沙,讓王銀吉一家終生難忘。由于常年在沙漠里干活,王銀吉皮膚曬得黝黑,手心都是血泡,手掌壓起了老繭,手指頭上的肉刺起了又退、退了又起。“可這些相對于治沙給家人帶來的磨難,又算得上什么?”王銀吉也在反復問自己。在那段艱難的歲月里,治沙人吃的苦、受的煎熬,只有他們自己記得。
治沙間隙,王天昌唯一的愛好就是抱著三弦,彈唱他自編的《治沙歌》,一為解悶兒,二是也能鼓勁兒。從治沙開始到如今的20多年里,王天昌從沒有離開過腳下這片黃沙。由于常年住在陰暗潮濕的“地窩鋪”,他得上了嚴重的風濕病,每到陰雨天腿和胳膊就鉆心地痛。到了2004年,王銀吉父子逐步擴大了治沙面積,但那時候他們既缺錢又缺人。他和父親決定讓即將上高中的妹妹輟學回家,幫助一家人料理家務,解決眼前的困難。妹妹知道不讓她再上學后,非常難過,好長時間都在埋怨他這個當哥哥的。
愛彈三弦的王天昌
2005年春天,正是壓沙造林最忙的時候。王銀吉上初中的小兒子腿腳有些不利索,但全家人只顧干活,也沒在意。直到一個月后經老師提醒帶孩子去醫院檢查,才發現已是腦瘤晚期。那年端午節前,王銀吉年僅14歲的小兒子永遠離開了。彌留之際,孩子對王銀吉說:“爸爸,你一定要把我埋在沙窩里,我要陪著你們把這片沙漠治好……”
“地窩鋪”里戰黃沙。20年來,這片讓王銀吉一家又愛又恨的沙窩窩,埋藏了太多不舍。
“我的治沙經驗就是倆字:堅守”
20多年過去了,如今的“廟兒墩”沙窩變樣了。登上王銀吉家旁邊13米高的瞭望臺遠眺,一望無邊的沙漠里,花棒、榆樹、沙棗樹昂首挺立,正向沙漠深處頑強延伸。
王銀吉家旁邊13米高的瞭望臺上,五星紅旗高高飄揚。
風小了,沙少了。現如今,風沙口上“織”出了一道南北長4公里、東西長3公里的防風固沙林帶,栽植各類苗木620多萬株,成活率達85%以上,治理沙漠已超過8300多畝。到了夏天,野生動物和各種飛禽也來安家。
王銀吉父子將沙漠變成了綠洲。
在治沙道路上,王銀吉也不再是一個獨行者。越來越多的人主動加入防沙治沙隊伍,很多社會愛心人士和綠化公益組織伸出援手,捐款捐物,主動參與壓沙造林,同王銀吉一起并肩與風沙作斗爭。這其中,也包括先前對王銀吉的行為不太理解的鄉親們,他們高興地說:“還是王銀吉看得遠!”
有人問王銀吉,你的治沙經驗是什么?他說就兩個字:堅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只想多栽些樹,在改變家鄉面貌中盡一點力,為子孫后代的生存留一點東西。我有個‘小目標’,那就是再奮斗幾年,爭取綠化1萬畝沙地!”王銀吉滿懷信心地說。
王銀吉身后的一抹綠,是對他一生苦苦治沙最好的回報。
這也是從20多年前走進沙漠植樹的第一天開始,王銀吉父子對這片土地的承諾:“雖然這條路還很漫長,但我相信,在黨的領導下,只要我們矢志不移,堅定不移走好防風固沙、脫貧攻堅之路,就一定會留給后代一個綠色、幸福的美好家園!到那時,我可以驕傲地說:值了!”
i自然(愛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