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筑牢生態線 堅持綠色發展(視頻)
央視網
責任編輯:王家沛
簡介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囑托青海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3年來,青海省牢記囑托,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逐漸探索出一條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的發展路徑。
進入9月,在可可西里卓乃湖產崽的藏羚羊結束回遷,返回原棲息地。據當地保護站的觀測,今年藏羚羊回遷數量達到4800多只,比上一年增加了近一成。
地區生態保護情況,還與保護區的管護人員進行了遠程視頻交流。
3年來,青海省持續完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擴建觀測站點,在國內率先建成了“遠距離、大范圍、全方位”的保護區遠程視頻觀測系統,對重要冰川雪山、草原濕地、河流湖泊和珍稀野生動物做到精確觀測。
除了加強監測,生態移民、退牧還草、封山育林等一系列舉措也在加強。
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長江源村當年407名牧民為保護生態,從400多公里外、海拔4700米的長江源頭搬遷到這里。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曾來村里考察生態移民政策落實情況,并與村民申格一家親切交談。
幸福的日子長著呢!這些年,當地除全面落實草原生態獎補政策,發放生態管護補貼外,還每年給生態搬遷戶補貼3000元的燃料費,給16歲以下55歲以上困難群眾補貼5600元。現在村里新建了幼兒園,實施了供水管網、電網,燃氣入戶等改造工程。藏族民俗文化傳承基地、環境整治等建設項目也在進行當中。
比起搬遷前,長江源村人均年收入增加了10多倍,村容村貌也有了明顯改善。
像長江源村村民一樣,目前有10萬生態移民在另一方水土上開始了新生活。而他們共同守護的三江源生態也日益改善,與移民前相比,三大江河源頭年均向下游多輸出58億立方米的優質水,草原產草量提高30%。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近年來,青海全力推進三江源和祁連山兩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率先啟動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范省建設,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139個,面積已達約25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