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地球表面總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光海洋就占地球表面積的71%,其中陸地面積僅僅只有1.319億平方千米。排除各種不適宜因素,能適合種植糧食的陸地面積就更少了,假如真的在海水中種植水稻成功,那么全世界都將不再為糧食發愁了!
袁隆平現場選海水稻秧苗
然而這只是個名字引發的誤會。
海水稻叫“海水稻”并不是浸泡在海水里生長的水稻,而是對耐鹽堿水稻的俗稱。這種水稻可以在海邊灘涂生長,海水的短期浸泡不會對其造成影響,按照袁隆平的說法,“海水稻”能夠“化灘涂為良田,讓寸草不生的鹽堿地稻花飄香”,這也正是“海水稻”的神奇所在。
中國鹽堿地分布圖
很少人知道這位令人尊敬的老人,家里懸掛著一張“特殊”的中國地圖,一張中國鹽堿地分布地圖。地圖顯示著中國內陸有近15億畝鹽堿地,如何把面積驚人的鹽堿地利用起來,改造成良田,成為袁隆平的又一個夢想。
那么,種在鹽堿地的海水稻究竟怎么樣呢?
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白泥地實驗基地
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白泥地實驗基地告訴你,首批耐鹽堿水稻收割測評——最高畝產620.95公斤!另外,2018年5月從阿聯酋迪拜沙漠也傳來了令人振奮的消息,袁隆平團隊在迪拜沙漠地區開展的第一批海水雜交水稻小范圍試驗種植成功。
袁隆平團隊在迪拜沙漠種出水稻
我們知道迪拜沙漠晝夜溫差達30多攝氏度,沙漠土壤條件惡劣,能夠提供給植物生長的有機質含量極低,再加上地下7.5米處就是海水,幾乎不能滿足水稻的生長條件。
為了使水稻能適應這里惡劣的自然環境,袁隆平團隊通過“四維改良法”,即通過要素物聯網系統、土壤定向調節劑、植物生長調節素及抗逆性作物四大要素系統組合而成的技術方法,將種植環境進行改造。而這也正是“海水稻”能夠對鹽堿地土壤進行改良的核心技術。
首先,土壤定向調節劑可以用來改善土壤的鹽堿度;植物生長調節素則能夠增加土壤有機質的含量;海水稻是一種抗逆性作物,這些因素作用在一起,就能實現讓土壤盡快由生土變成活土的轉變。
而要素物聯網系統則分為兩種地下網灌系統:
一種埋在地下0.5米左右,把植物生長調節素和水源以滴灌方式精準傳輸到水稻根部。一種則埋在地下1.8米左右,如果感知到鹽堿水下滲或更深層的鹽堿水上升,管道就會開啟,將鹽堿水收集并排走,以此來降低土壤鹽堿度并阻止土壤返堿。這樣良性循環下去,在兩年到三年內就能將一塊鹽堿地改造成良田。
如今不僅是中東,我國也在考慮與越南、印度、斯里蘭卡等東南亞國家合作。這些國家海水倒灌造成土地鹽堿化的情況都比較嚴重,他們對于“海水稻”都有很大需求,中國的‘海水稻’正在走向全世界。
國內國外實驗的相繼成功,更加堅定了袁隆平團隊對“海水稻”研發的信心。2018年5月28日,袁隆平團隊和袁米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啟動了“中華拓荒人計劃”,在中國五大主要鹽堿地類型和延安南泥灣次生鹽堿與退化耕地共六地同時進行水稻插秧“拓荒”,基本實現了“海水稻”對中國主要鹽堿地類型的“全面覆蓋”,至此“海水稻”項目成功進入了產業化示范推廣階段。
第五屆國際海水稻會議
2021年1月15日,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在海南三亞舉行的第五屆國際海水稻論壇上宣布,我國已簽約了600萬畝鹽堿地改造項目,并且將在今年正式啟動海水稻的產業化推廣和商業化運營。也許8-10年后,1億畝鹽堿地改造整治目標真正成功,真正實現袁隆平期待的“億畝荒灘變良田”!
2021年5月22日星期六,舉世哀痛,袁隆平老人永遠離開了我們,感謝袁老的付出,讓饑餓成為遙遠的記憶,我們會永遠記得您!
特別聲明:本文為網易自媒體平臺“網易號”作者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