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夏鹽池縣,封山禁牧后,畜牧業變成了草畜產業。光明圖片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6月8日至10日在寧夏考察調研時強調,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繼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抓好生態環境保護。
在寧夏吳忠市鹽池縣馮記溝鄉馬兒莊村,有一個自然村——黎明村。這個小村莊曾被風沙逼得四分五裂,在生態好轉后又重新聚合。自1998年以來,光明日報寧夏記者站原站長莊電一曾十次踏訪黎明村,點滴記錄了其滄桑巨變。近日,光明日報記者再次走進黎明村,深刻感受到生態之變為這個祖國西北小村莊帶來的一系列變化。從過度放牧導致風沙肆虐,從封山禁牧再到業興民富……黎明村幾十年來的變遷充分說明: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己。只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鍥而不舍,久久為功,綠水青山就能變成金山銀山。
1.草畜產業取代了傳統畜牧業
“這四年,變化可大了,各方面都上了新臺階!”寧夏吳忠市鹽池縣馮記溝鄉黨委書記趙軍介紹黎明村新變化時,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神采。
黎明村所在的鹽池縣,地域遼闊,有大片草場,過去被稱為半農半牧區。現在,這里不再有牧業,所以很少有人再這樣說了。
有草場,怎么會沒有牧業呢?原來,二三十年前,鹽池縣及寧夏其他地區曾經飽受過度放牧和濫采亂挖之害,脆弱的草場早已無力承載過多的羊群。2002年8月,自治區決定自2003年5月起在全境禁牧,鹽池縣則把禁牧的時間提前到當年的11月。羊倌放下了牧羊鞭,放牧業就此淡出歷史舞臺。“畜”與“牧”不再“形影不離”,自毀家園的悲劇也就收場了。
不再有“牧”,并不意味著不再有“畜”。對于鹽池縣來說,如果沒有養殖業,就等于放棄了自己的傳統優勢。
舍飼養殖,讓羊只擺脫野外覓食之苦,可以悠閑自在地在羊舍內享用“嗟來之食”。這既保住了當地的傳統優勢,又可以讓草場休養生息,可謂一舉兩得。舍飼取代放牧,是生態倒逼的結果,也是一次生產方式的革命。現在,鹽池縣全年養羊已達到330萬只,遠遠超過了禁牧前的68萬只,如此超越歷史的養殖規模,卻沒有對草場構成破壞。
延續千年的畜牧業退出了歷史舞臺,人們卻沒有悲哀。“草畜產業”取代了“畜牧業”,也成為馮記溝鄉干部和黎明村村民的“熱門詞”。禁牧前,養羊戶幾乎全靠放牧,基本不備草料,家家都想多養,好像誰少養了誰吃虧,無節制地放養對生態構成嚴重的破壞;禁牧后,舍飼養殖,不備草料就不養羊,養多養少不再隨意,理性取代了盲目。
“投資700萬元、年產4萬噸的飼料廠,就在黎明村附近,已經建成并投產了。”這是馬兒莊村黨支部書記馮立珍告訴我們的喜訊。
過去,當地的檸條、花棒、苦豆子和農田里的玉米秸稈,基本都廢棄了,不但沒有經濟效益,反而成了負擔。飼料廠不僅壯大了集體經濟,而且提升了養殖業的社會化程度,專業分工讓一家一戶騰出精力,養更多的羊。飼料廠能輻射到的地方,養羊的家庭和養羊的數量都有增加。
讓人感到新奇的是,這個建在村里的飼料加工廠,居然很有科技含量,各種規格的產品都是按照養殖的需要生產的,不僅都有專用配方,而且都有特定“消費對象”,不同生長階段羊只可以吃到不同的飼料。有的飼料,除了添加玉米外,還添加了黃芪、甘草、苜蓿、百草、苦豆子等中草藥和當地其他特產,確保各種營養的充分吸收外,保持了羊肉的優良品性和鮮美口味。
寧夏鹽池縣花馬湖生態水資源綜合項目區道路兩旁,曾經光禿禿的大地如今綠蔭蔥蘢。光明圖片
2.集約化養殖已成大趨勢
飼料加工廠的科技含量高,不僅促進了當地畜牧業的發展,而且提升了村民科學養羊的意識。因不規范、不科學養殖而導致養殖業遭受重創的悲劇再未上演。
黎明村人至今記得2014年在全國多地暴發的“小反芻疫情”,那次疫情對當地的養殖業構成了毀滅性的打擊,羊肉、羊皮、基礎母羊的價格都一落千丈。其中,羊肉最低時跌到了每公斤30元左右。為了防止疫情擴散,村民們忍痛焚燒、填埋了即將出欄的羊只,全縣的養殖業也一度跌到谷底。
但是,因為有政府的扶持,養殖戶借養殖致富的信心不降反升。
養殖戶也逐步看清了養殖業的趨勢:只有集約化養殖,才能形成養殖規模、抵御養殖風險,進而實現效益最大化。現在,鹽池縣的養殖業正從一家一戶養殖向集約化方向發展,只有幾十戶人家的黎明村,組建了兩家養殖合作社,成為名副其實的養羊大村。而在馬兒莊,養殖合作社則有5個,羊只年飼養量超過了6萬只。
鹽池灘羊因肉質鮮美、不膻不腥、品質獨特而揚名天下,屢屢被擺上國際會議的餐桌。在銀川,專門以銷售、加工鹽池灘羊肉為招牌的店鋪、攤點、飯店,如雨后春筍,比比皆是。鹽池灘羊的價格從幾年前每公斤30元左右攀升到60元以上,市場上也發現了假冒的鹽池灘羊。有關部門正考慮“打假”、維護鹽池灘羊的信譽。
借助養殖業及其他產業,馬兒莊的村集體收入逐年增加,2019年達到50萬元,全村人均收入達到1.36萬元,包括黎明村在內的15個建檔立卡貧困戶都提前脫了貧。
3.種植業告別傳統耕作方式
同科技在飼料加工、羊只養殖、品牌打造、銷售經營環節中彰顯威力一樣,黎明村的種植業也閃耀著科技的光輝。
2002年,黎明村被黃沙包圍。光明圖片
十多年前,黃河水引到了黎明村,祖祖輩輩靠天吃飯、飽受干旱之苦的農民終于有了水澆地。但是,田多水少的矛盾依然突出,因無水灌溉大片土地被撂荒。如今,這個困擾村民多年的難題得到破解:在馬兒莊村,所有平整的土地都鋪設了密如蛛網的黑色管線——滴灌技術,成功地解決了地多水少的矛盾,節省下來的水,則擴大了灌溉面積。
據馮立珍介紹,滴灌技術已被使用到全村7600畝農田中。過去,無論怎樣節省,每畝玉米也要五六百方水。現在,玉米生長期間滴灌11次,總共才用200方水。用水少了,產量卻增加了。去年糧食單產破紀錄達到850公斤,今年,他們將向“噸糧田”沖刺。這對過去常常連種子都難以收回的農民來說,是不敢想的事。
由旱地改為水澆地,是農業生產的一次飛躍;由大水漫灌改為精準滴灌,則是增產增收的更大飛躍。
我們在一個新建筑里看到幾個碩大的鐵罐,原來這是水肥一體化裝置。水與肥,將在這里融為一體,通過管道源源不斷地輸送到農田。不同的作物、不同的生長時期,都能吸收到不同的水肥,生產效益也有望最大化。
如此先進的農業科技,落戶在偏僻的鄉村里,超出很多人的想象。黎明村生產方式、生產效益和生活觀念都為之一變。
昔日名不見經傳的黎明村,如今名氣越來越大,而這種名氣已不再是因為被風沙緊逼得四分五裂,而是因其巨大的變化和發展的潛力。
而黎明村的“上級”馬兒莊,因撤鄉并鎮而由馬兒莊鄉“降格”為馬兒莊村。建制撤銷,馬兒莊飽嘗了冷清和寂寞的滋味。這次回訪黎明村我們發現,高速公路不僅在馬兒莊穿境而過,而且在馬兒莊設有出入口,收費站上方,“馬兒莊”三個大字格外醒目。
馮立珍說,別看這里只是一個村,但在村邊、路旁就有8家餐館,每家餐館都能炒出有特色的家常菜。而就地取材的“鹽池灘羊”,可以加工成多道“硬菜”,足以讓南來北往的客人大快朵頤、久久不忘。
4.沒有人再擔心生態環境惡化
過去,生態環境是黎明村老百姓最憂心、外界最關心的事。如今,我們在這次的采訪中發現,黎明村人對生態問題不再那么敏感,也不像以前那樣憂心忡忡了。
自去年冬季以來,這里都沒下過透雨,大地上的所有生物都經受了干旱的考驗。在黎明村舊址,一簇簇芨芨草正頑強地抗御著干旱,米粒大小的野花,正在低矮的枝頭綻放,幾株“年事已高”的沙棗樹在風中搖曳,剛剛露頭的沙棗花透出陣陣清香。
黎明村曾經被黃沙侵襲的土地,如今草木茂盛。光明圖片
趙軍說,經過整治和修復,馮記溝鄉及周邊地區的生態系統已經實現良性循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達到了動態平衡。整個鹽池縣,都很難看到沙丘和沙梁。
黎明村人說,植被恢復了,黃沙就不能興風作浪了。只要下一場透雨,大地馬上就會變綠,即使刮五六級風,也不會形成沙塵暴。
每次前往都要相見、堪稱黎明村“活字典”的崔福香老人,這次又對我們說了很多知心話:她嫁到黎明村已經60年了,也見證了這里的滄桑巨變。小時候,因為家里太窮,她沒有上過一天學,為了彌補心中的遺憾,她把希望都寄托到子女身上,盡力支持他們讀書。子女很爭氣,有的成長為自治區機關干部,有的成為重點中學骨干教師。家在銀川、吳忠的孩子們希望她到城里生活,但她卻不想離開黎明村,她說,在這里有滿滿的幸福感。
黎明村人都眷戀黎明村。他們有了錢,紛紛把自己的家裝飾得有模有樣,讓包括很多城里來的人都羨慕不已。趙軍說,這也展現著黎明村人的最大變化——他們更追求生活品質了,把對生活的熱愛散播到日常的生活中。
故地重訪,黎明村再一次讓我們刮目相看。
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