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德州市武城縣老城鎮范莊社區農業產業園內,返鄉創業的大學畢業生韓麗麗和丈夫陳帥通過直播銷售多肉植物。他們租了范莊社區農業產業園5個大棚種植多肉植物。劉振興攝
山東德州市夏津縣鄭保屯鎮萬畝糧食高產示范田,農機操作手正在操作水旱四驅打藥機噴灑農藥。(資料圖片)
山東德州市齊河縣黃河水鄉國家濕地公園風貌。(資料圖片)
位于山東德州市齊河縣的鼎泰灃公司種植的玉米豐收,在此務工的村民與前來游玩的市民共同分享喜悅。常德寶攝
北出濟南,跨過黃河,就進入德州了。
這里是一片黃河沖積平原,也是重要的糧食、蔬菜、畜牧產區,是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的實踐區。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山東“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山東要求德州“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中率先突破”。
德州怎么辦?
城鄉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鄉村振興戰略這篇大文章做好,必須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這是潮流所向。
“‘人、地、錢’雙向流動是城鄉融合的關鍵。我們破除障礙,暢通渠道,在公共服務、資金投入、要素配置、干部選用等方面共同發力,為鄉村振興提供全要素支撐。”德州市委書記李猛告訴記者。
水發集團帶著總投資10億元的項目來了。
從濱德高速慶云出口下,沿著祥云大道,一會兒工夫,眼前一亮,西側就是山東水發現代農業產業園,在1萬多平方米的花卉智能玻璃溫室內,20萬盆微型月季花爭相綻放。
“人、地、錢”都活躍起來。“更重要的是我們建起了鄉村人才振興專家服務基地。‘人、地、錢’,人是最寶貴的!”山東水發航天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偉建說。
城市的人才、技術、資本、管理等要素,與農村的土地、產品、勞動力等要素有機結合,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
武城縣郝王莊鎮草一村利用近300萬元資金,建起400畝荷塘,種植蓮藕,養殖龍蝦。綠色的荷葉上,紅色的龍蝦探著長須;花開的時候,老遠就能聞到清香。“我們的蓮藕和龍蝦生長在長江和黃河的混合水里,藕一斤1.5元,龍蝦一斤25元。我們已經盈利了100萬元!”村支書崔洪衛說起來透著自豪。
德州城鄉融合好,“為有源頭活水來”。山東土地發展集團實力雄厚,在德州探索了不同類型的鄉村振興齊魯樣板項目:平原街道的“近郊城鎮化模式”;夏津平安湖小鎮的“集聚提升模式”;平原張官店的“田園農旅模式”;齊河中華泉城飲食文化小鎮的“主題特色小鎮模式”。
山東土地發展集團董事長展寶衛說:“集團公司成立了鄉村振興集團、城鄉融合發展集團,搭建資源平臺,帶動資源要素進入農業農村,促進城鄉資源要素有機統合,實現生產、生活、生態有機契合,形成更高質量的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
2016年8月,武城縣被確定為山東省唯一的實施產城融合推進就地城鎮化試點縣。
“我們努力推進產城融合、城鄉一體化發展,讓農民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就業路、致富路,就地就近享受城市般的生活和服務。”武城縣委書記張磊說。
武城魯權屯鎮作為空調產業聚集地,除吸納本鎮5萬多人口就業外,還吸引了河北省故城縣等周邊務工人員1.5萬人。在魯權屯鎮采訪完回縣城的時候,正是下班高峰,路上車一輛接一輛。
鄉村振興融合化需要城鄉融合,在各領域實現城鄉深度融合發展。德州大力推進城鄉融合,德城區、陵城區、禹城市、臨邑縣、平原縣、武城縣入選山東首批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
德州市市長楊洪濤說:“我們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真正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切實維護農民群眾根本利益。”
鄉村建設錢從哪里來?錢從“合”處來。
——整合政策性扶持資金。包括農村危房改造、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改路、改水、改電、改氣、改廚、改圈、改廁“七改”等涉農資金捆綁使用。
——整合土地整治資金。將土地綜合整治、環境綜合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資金統籌用于“兩區同建”。
——整合社會資金。采取商業開發、企業和社區聯建等方式,拓寬融資渠道,運用市場手段引進社會資金。
德州努力讓農村人過上像城里人一樣的生活。
在禹城莒鎮莒東社區,70歲的張慶倫家有兩層小樓,208平方米。“以前總羨慕城里人做飯不用柴、取暖不點爐、在家里就能洗熱水澡。沒想到如今咱也過上了這樣的好日子。”老人家高興地說。
搞社區要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德州不搞“一刀切”,他們有一村一社區、多村一社區等多種形式。
樂陵市借助“多村一社區”改革契機,根據自然地理、民風民俗等條件,在現有村莊布局不變的情況下,將1043個行政村整合為128個社區,覆蓋全市53萬農村人口,每個社區成立一個服務中心,由“下沉”的街道干部和村干部,共同提供全方位、全天候便民服務。
在城鄉融合發展上,德州肯下大功夫。他們努力推動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在齊河縣,他們在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全覆蓋。
—建設村級公路403公里,形成了貫穿縣鄉村三級的大交通網,大力推動城鄉交通一體化。
—推動供水、供熱、供氣等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抓好城鄉供水一體化,讓農民喝上了放心水。
德州重點加快城鄉融合發展制度設計和政策創新。
他們努力追求者有三:
—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城鄉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
—城鄉要素雙向流動。
融合化雨露滋潤,使德州的鄉村振興生機勃發。
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大決策。從此,中華大地響徹“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雄壯旋律。
2020年10月18日是個陽光燦爛的日子,記者來到齊河縣,走進山東鼎泰灃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鼎泰灃是個大型田園綜合體,總經理孫京梅曾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巾幗建功標兵等榮譽。
鼎泰灃公司的辦公大樓前,割下的豆棵晾曬一地,金燦燦的玉米大片地鋪展開去。在這里忙碌的員工都是附近村的村民,以婦女為主,圍著黃的、白的、藍的頭巾,干得都很帶勁。
因為是星期日,從濟南等地來了不少旅游休閑的市民。熱情的孫京梅招呼大家:“今天是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三周年的日子,咱們在這希望的田野上,唱支歌歡慶一下吧。”
于是,城里來的、農村里的,圍攏來放聲歌唱……
產業聚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地制宜培育壯大優勢特色產業,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農村產業應當是多元的。要打破傳統思維和產業格局,鼓勵農村發展二三產業,載體就是產業園區。
“要通過三產融合,發展一批以農業為根基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提升農業價值鏈,開辟農民就業新崗位,實現農民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德州市副市長董紹輝說。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
鄉村振興融合化需要產業聚合。德州因勢利導,建立園區,產業聚集,融合發展。
這里有農業園區,有商貿園區,有工業園區,有科技園區,異彩紛呈。
布局區域化、產業園區化、企業集群化、產品品牌化已成為德州農村經濟發展的顯著趨勢。
投資45億元的禹城市倫鎮三產融合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建設10個項目,各項目相互關聯、共贏發展。
在倫鎮東君萬頭奶牛牧場,東君乳業投資1.85億元的資源化再利用項目,打造了集牧草種植、奶牛養殖、牛糞發酵制沼發電、廢渣廢液返田等閉合式生態循環產業鏈,促進農業“接二連三”“跨二連三”“三產融合”。
樂陵市楊安鎮被譽為“中國調料第一鎮”,產品出口歐美、東南亞、日本、韓國等7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楊安鎮采訪,談到這兩年的變化,人們紛紛肯定“融合隊長”的作用。還有“融合隊長”?
梁榮合,山東省人大常委會研究室副主任,是省派樂陵市鄉村振興服務隊隊長。他給市里說融合,給鎮上說融合,給村里說融合;他說要三產融合帶動城鄉融合;他說生機在融合中產生,力量在融合中集聚……
梁榮合“絮叨”融合、促進融合。融合與榮合發音都一樣,榮合隊長,就喊成了“融合隊長”。
楊安鎮對辣椒、大蒜等調味品的需求量非常大,但當地沒有形成規模化種植。服務隊提出并推進調味品特色農業種植基地建設,辣椒、大蒜種植漸成規模—強調一產;2019年投資4.5億元建設產業共享園,形成調味品產業集群隆起帶—強大二產;搞會展,做品牌,打響“味都楊安”—強化三產。
實現三產融合發展,楊安形成了“園村一體”“產村融合”的格局,走出了新型城鎮化路徑。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德州建設工業園區注重圍繞全產業鏈一體化發展布局,產業集中度高,延鏈強鏈補鏈,各項目相互關聯、相互支撐,產業在和合共融中走上高端化之路。
陵城區糜鎮黨委書記孫長亮告訴記者,他們的工業園區吸納高檔家具、新型纖維等產業。目前,北控集團、中化集團等51家企業落戶園區,吸納就業7000余人。
在德州采訪,或縣城,或鄉鎮,或村莊,或園區,或企業,滿眼融合觀不盡,“千樹萬樹梨花開”。
—農旅融合。
鼎泰灃公司的生態農業園里,聚合著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旅游業。
星光因聚合而閃耀,產業因聚合而旺盛。
鼎泰灃農旅融合猶如水天一色,相映生輝。
春風是總指揮,花兒按照時令節拍盡情表演,合奏出一曲春天交響樂。白色的玉蘭開了,粉紅的桃花開了,金黃的油菜花開了,紫色的二月蘭開了……這樣的樂園,令游客流連忘返。
游客來到這個園子里,感受雨澤順時、果實豐饒的喜悅,感受六畜興旺、五谷豐登的美好。學生們撿樹枝燒水,下水溝摸魚,爬樹,薅草,刨地瓜,拔蘿卜,在這里體驗農家生活。
農旅融合,其樂融融。
—創新鏈產業鏈融合。
在武城,曾經的鹽堿地難長莊稼,瘋長貧窮。但武城人不甘心受窮。在那特殊的年代,他們悄悄把玻璃鋼產業干了起來,武城逐步發展成為“玻璃鋼縣”。高質量發展的大潮澎湃,小微企業除了不合乎環保要求必須關停外,還有別的出路嗎?
敢于先行先試的武城,政府與企業共同努力,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
“中威共享通風超級工廠”合作模式應運而生。
“共享工廠”就是把人力資源、土地廠房、資本、企業家、技術、信息、管理、品牌等要素共享起來,形成新的產業優勢,實現固定成本攤薄,變動成本降低,邊際成本趨向零。
一大批小微企業聯手中威,眾多合伙人相互獨立而又聯結,成為命運共同體,共享共融,聚集合力。
武城的大小融合,使分散向集中融合,競爭向合作融合,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這種資源共享、融合發展,不是孤立的企業振興,不是孤立的鄉村振興,推動的是一個區域的整體振興。
共享理念在德州大行其道。寧津縣規劃建設了5個綠色動能共享園區,引導小微企業進區入園,全部建成后可入駐1000多家小微企業,吸納1.5萬勞動力家門口就業。
德州的鄉村振興融合化,結合地域優勢和農業農村現狀特色,探索產城融合、農業內部融合、產業延伸融合、功能拓展融合、新技術滲透融合、復合型融合等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模式,推進多元化多層次多類型的城鄉產業融合發展。
在德州的一系列融合中,數字融合,就像花兒開在春風里,已經“無處不芬芳、無時不嬌嬈”。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數字技術強勢崛起,促進了產業深度融合。德州順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趨勢,積極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新聚合,新生不已。
慶云縣的“云”讓人印象深刻。
“我們以培育新電商新零售為切入點,積極探索‘網紅直播經濟’,培育壯大網紅隊伍,使‘直播帶貨’成為增強縣域經濟活力的新推手。”慶云縣委書記王曉東說。
慶云優化網絡直播“云課堂”,打造智能云倉。以“三農”服務中心為載體,規劃改造建設5000平方米的網紅創業孵化基地,吸引、集聚國內優質直播機構入駐。
手機成為新農具,直播成為新農活,數據成為新農資。2020年1月至5月,慶云縣新增電商活躍主體500余家,培育發掘網絡直播達人200余人,實現電商網絡零售額5.83億元。
信息化與農業深度融合惠及農民,動動手指、劃劃手機就能賣產品。
德州善融,在農業中融入工業、旅游、康養等現代產業。這里農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基本構建,產業發展落到了促進農民增收上來。
在德州市意利特電子有限公司,劉家倉村村民劉俊英告訴記者:“我們家6口人,我在這當工人,每月3000多元;丈夫是農民,種著家里17畝地。俺這是‘工農聯盟’,收入有保證!”
土地整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
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在此前提下,推動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適度規模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德州順勢而為,推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
平原縣看到了“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問題:形不成規模效應,難以直接對接農業龍頭企業、大型商超、餐飲企業,導致農業生產成本高、農產品銷售價格低。
面對現實,平原縣在全面完成確權頒證基礎上,放活整合土地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在禹城市,村民向記者講述了曾經面臨的問題:人均耕地不足1.8畝,廣闊田野被分割成小塊,機械化作業受約束,農業種植收益低,一畝地一年純收入比不上在外一星期的打工收入,“80后”不想種地、“90后”不懂種地、“00后”不問種地。
農民老齡化問題突出,在城鎮化加速推進中,種地是個全新挑戰。德州如何破解難題?
誰來種地?
—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家庭經營、合作經營、集體經營、企業經營共同發力。
—以供銷社為依托,建設具有土地托管、智能配肥、農機作業、糧食烘干、莊稼醫院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為農服務中心。2020年7月,農業托管服務面積達170多萬畝。
—交通、科技、商貿、郵政、農機、植保、供銷等部門和國有企業,建立了一大批面向“三農”的基礎服務組織。鼓勵社會力量發展專業性服務公司,開展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
怎樣種地?
—引導農村土地規范流轉。縣、鄉建立了農村土地流轉服務機構,引導開展土地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多種流轉方式,目前,全市農村土地流轉總面積達378萬畝,占農戶承包地面積的46%。
—黨支部領辦土地股份合作社,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
—創新實施農業生產托管模式。在糧食生產耕播、植物保護、收獲等主要環節,探索涵蓋代旋耕、代機播、代田間管理、代病蟲害防治、代收割、代烘干、代銷售、代儲藏等內容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模式。
截至2019年,德州糧食生產已連續16年豐產豐收。糧食總產保持100億斤以上水平。
德州種地,良種給力。
在寧津,走進山東良星種業總部,公司董事長兼山東良星農業科學研究院院長劉俊升把記者領到玉米試驗田,“看我的玉米長得多棒!”
在公司一樓展室,感受著良種之星星光閃閃:良星生產經營的品種都是自己研發,全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國審良星99小麥新品種是全國第一個由民企育成的國家標準對照品種;國審良星66小麥新品種是全國首個在3個不同生態區審定推廣的小麥品種。
“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劉俊升帶領團隊展開農業與科技融合的翅膀,不斷飛向新高度。
鄉村振興不是孤島凸起,而是與城鎮化相適應的振興,是與區域化相適應的振興,是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適應的振興,是各種要素聚合的振興。
為此,德州用好改革“強引擎”,推動改革和發展深度融合、高效聯動。
武城改革,敢做善為:
—在全國首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轉移備案制度,對在縣域內城鎮落戶的農業轉移人口發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轉移備案證書》,保障其宅基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收益分配權以及這“三權”的合法繼承權不變。戶口或落到城鎮,或遷回原村,來去自由、進退有路。
—辦好“一證”,為規范流轉土地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放《農村土地經營權證》;出具“一書”,建立農地經營權價值評估機制,為農業經營主體出具《土地經營權價值評估認定書》;建立“一池”,在全國首創農地經營權抵押貸款“項目池”承接機制;用好“一網”,在全國率先建立農村綜合產權信息共享系統。
德州全面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已全面完成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清產核資和作股量化到人,組建了股份經濟合作社,發展農村新型集體經濟。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探索了新型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
經營規模化、服務社會化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土地規模經營的路徑和方式多樣,德州最突出的是兩個特點:通過土地入股實現規模化,通過土地托管實現規模化。
通過黨支部領辦創辦土地股份合作社,德州生動詮釋了“辦好農村的事,關鍵在黨”。
在經營方式上,以合作社直接經營為主,由“兩委”干部、社員代表選舉產生的種植能手經營管理。
在運行機制上,由鄉鎮建設為農服務中心對合作社實行耕、種、收、烘干及化肥、農藥、植保等統一服務。
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意義在于:農業增值收益由成員共享,可以與龍頭企業平等談判,加工增值部分必須惠及農戶。
陵城區鼓勵先進村與相鄰的集體經濟薄弱村、規模較小的村成立區域黨建聯合體,以先進帶后進,用強村幫弱村,助推鄉村振興。
三里河村,2017年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形式創辦祥程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臨齊街道推動三里河村與周邊村莊合作,聯合流轉土地535畝,規模化種植韭菜和辣椒,由祥程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收益歸各村。
聯合起來力量大,小村需要大聯合。鄰近三里河村的侯家村,與其他15個經濟薄弱村一起加盟,“農村區域黨建聯合體”釋放出溫暖的聯合之光。
資源有效整合,組織互聯共建,陵城區先后發展各類型聯合體34個,覆蓋村莊317個,可實現集體增收2000余萬元,全區所有村莊集體經濟將全部達到3萬元以上。
德州234家合作社主動對接78家“農字號”龍頭企業,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高效農業、訂單農業和農產品加工等二三產業,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重構流通鏈。
陵城區的智慧農業大棚項目,由德州財金智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投資建設,投資4.73億元,是亞洲單體面積最大的文洛式智能玻璃溫室。通過物聯網技術,項目實現全過程智能感知、智能預警、智能決策、智能分析。該項目為當地農民提供300個至500個就業崗位,土地流轉每年1500元/畝,周邊農民進入農業工廠,每月可收入3500元至4500元。
土地集約利用、產業集聚發展、人口集中居住,是現代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
時勢造就,環境催生—德州發展家庭農場4100多家,其中省級示范農場29家。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農戶100多萬戶,帶動農戶增收167億元。
有了土地整合的機緣,多了種糧大戶,多了種糧能手。
48歲的禹城市東于村的村民張學斌流轉了230多畝地,收割機、旋耕車、打藥車一一裝備起來。管理著這些地,不僅不用雇人,他還對外提供服務。
“一年能掙多少錢?”
“十四五萬元吧。”張學斌說。
德州市委副書記張傳忠告訴記者,“我們發展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的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水平,有效帶動小農戶發展,走共同富裕道路!”
記者在夏津縣鄭保屯鎮采訪時,路經運河。夕陽映水,河近處的田野上還有村民在忙碌。
運河南北交通,古今交融,交而后通,通而后融,融而后合。由這條通道,想到德州鄉村振興,其貴在通:
—制約機制打通,要素流動暢通,城鄉關系融通,上下左右貫通,整體環節聯通。
一通百通。聽到家鄉政策好,孫京梅從北京回到齊河發展。她拿出3000萬元資金創辦鼎泰灃公司。這在2010年的劉橋鄉流洪村,是一件震動全村的大事。
丈夫氣得摔爛了遙控器:“我們在北京辦企業辦得好好的,你跑回老家干農業,瘋了!早晚你累死在地里!”
快50歲的人了,“瘋”在地里。從小就喜歡唱的孫京梅,哼唱著歌,在希望的田野上,“為她打扮,為她梳妝”。
一地的小土豆,她看著,像金豆豆、銀豆豆。“品相不好看,可是是有機的,好吃!”但是,送到北京,沒人要。送到濟南,沒人要。送到齊河,沒人要。
丈夫說:“就當3000萬元扔了,你快回來,老實地唱你的‘我愛北京天安門’!”
“我做了半輩子生意沒賠過錢,非干下去不可!”
“你是撞了南墻不回頭!”
“我就要把南墻撞個洞,鉆過去!”
決心很堅硬,沒錢很柔軟。她到處求人借錢。
華店中學的老師,吃過她送來的有機土豆,都說好吃,知道她到處給敬老院、給學校送土豆,知道她是好人。老師們被她的精神感動,把工資湊了56萬元。當存折遞到孫京梅手里的時候,這個倔強的、能說會道的女子,淚滴落到存折上,一句話說不出來……
在堅持中,孫京梅迎來了生態農業的燦爛,感受到綠色發展的光明!
人才匯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要積極培養本土人才,鼓勵外出能人返鄉創業,鼓勵大學生村官扎根基層,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
人才匯合起來,人心凝合起來,要素整合起來,力量綜合起來!鄉村振興融合化,人才土壤要優化!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人才全面。
陽光普照,萬物生長;全面教育,普惠農民。德州重視整體提高農民素質。
德州制定了“鄉村振興人才支撐計劃”,暢達人才、智力、技術通道;引進農業高端領軍人才23人、“三支一扶”大學生1841人;推薦農業科技領域人才申報省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工程,認定凱盛浩豐等14家單位為鄉村振興專家服務基地;實施“三回”工程,面向農村自主創業農民發放創業擔保貸款326筆共4394萬元、面向返鄉農民工發放982筆共11562萬元。
樂陵形成了“能人回鄉、資金回流、企業回遷”的局面。目前,共有千余名在外人才返鄉創業,其中74人進入村“兩委”班子,38人擔任村“兩委”主職干部。
樂陵市委書記樊廷雷介紹了經驗:“搭建平臺、拓寬渠道,確保‘引得回’;優化政策、強化激勵,確保‘留得住’;健全機制、提升能力,確保‘有作為’。”
——能人返鄉顯身手。
記者在臨邑縣興隆鎮祁家村采訪了楊金剛。他1982年出生,19歲開始闖北京,他的北京皇侍國際保安公司,擁有1400多名員工。他回村創辦山東凡霸農業發展公司,包了300畝地。他種的無花果收成很好,1畝能有8000多元的利潤。
山東平邑縣是金銀花之鄉,產量占全國的60%以上,楊金剛引種40畝。采花時,1斤鮮花人工費5元,給不少老人、婦女提供了掙錢機會。
凡霸公司的金銀花,每畝能盈利1萬元。
楊金剛又是北京,又是臨邑,兩頭跑,有時忙得上火,他抓上一把金銀花,泡水喝,去火。
——辭職為農情深深。
劉中華,異想天開!
1981年出生的人,從小在慶云長大,大學畢業后入職國有大型企業,年薪20多萬元,日子過得陽光進家、春風入戶。
辭職,種鐵皮石斛!
素有“藥中黃金”美稱的鐵皮石斛,是我國珍貴的中藥材之一。明明知道這“藥界大熊貓”,野生的大多生長在云南、廣西、浙江一帶的深山老林,自然繁殖能力差、生長緩慢,已被國家列入二級保護植物,禁止采摘。劉中華卻“一意孤行”,在尚堂鎮成立山東沃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發出石破天驚的“石斛宣言”:“要讓石斛‘嫁到’北方,實現規模化人工種植!”
2012年,劉中華夫婦自投資金2500萬元,朋友、親戚投入1000多萬元,懷著對農業的熱情和憧憬,大張旗鼓干起來。
鐵皮石斛對生長環境的要求極其嚴格,溫度的高低、濕度的大小等,都能決定其生滅。
失敗接踵而至,原來錦上添花的,現在雪上加霜,親朋好友紛紛要把資金抽回……幾個月的時間,總經理劉中華體重降了20多斤,頭發掉了不少。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柔弱女子”劉中華,為讓老百姓通過科技致富,“衣帶漸寬終不悔”。她近乎執拗地堅持著。
慶云縣了解情況后,縣委書記現場辦公,幫助企業渡難關。
劉中華的熱心,暖化了石斛的“鐵皮”,實現了南斛北種的歷史性突破。
研發、組培、工廠化育苗、種植、加工、貿易,8年時間,沃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已成為江北地區最大的鐵皮石斛培育、種植基地。
尚堂石斛小鎮成為全國重點小鎮。
采訪時,劉中華在展廳里介紹沃森培植的觀賞鐵皮石斛,花期長,花狀如蝴蝶,黃的、白的、紅的……鮮艷奪目。她自己剛榮獲“山東省最美鄉村女致富帶頭人”稱號,她用智慧和汗水澆灌的人生之花,正像美麗的石斛花!
——大學生農村忙創業。
在夏津縣,順著一條土路,走進一大片楊樹林,楊樹粗壯、高大。走到中間有點空場的地方,我們站住,一旁還有兩棵古老的桑樹。質樸的寇超彎下腰,輕輕地撥開松軟的柴草,像是怕驚動了熟睡的孩子似的。里邊初長成的蘑菇,憨態可愛。
寇超,青島大學畢業后,加入公司,種起蘑菇來。
公司的創業團隊是6名平均年齡28歲的外地大學生,6名成員均是菌物資源與利用方向畢業生。
夏津10多萬畝的楊樹林,很適合發展食用菌林下經濟;萬畝古桑樹群,特殊的桑黃對藥用菌的研究得天獨厚。讓他們怦然心動的,更有這里的各項人才引進優惠政策。
他們帶著夢想、帶著激情來了,申請到10萬元貼息創業貸款,團隊成員每人每月還能享受1000元或2000元的生活補貼,縣里還為他們協調了免費的人才公寓、辦公室及養殖基地。
創業發起人是聶陽、張金、劉書程,3個人分別來自江蘇徐州、山東泰安、山東濰坊。公司名字很重要,“名不正則言不順”,得起個好名字。發展蘑菇,土中生金,又是3人發起,他們想起了《道德經》中的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好,就叫‘三生萬物’!”他們一致同意。
三生萬物公司主攻大球蓋菇、羊肚菌等珍稀食用菌,憑借技術優勢,育種、養殖,闖出一片天地。推廣菌種、開展技術服務,創業團隊將菌種賣至廣西、四川、云南、貴州、湖北等地,累計推廣大球蓋菇3000多畝、羊肚菌2000多畝。
廣闊天地,大有作為。這里需要大學生,需要更多的大學生!充滿期待的熱土,擁抱著大學生創業的熱情,一派熱火朝天。
農業需要知識,農村需要技術,農民需要科學。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農村天廣地闊。消費市場在農村,投資需求在農村,只有加快推進鄉村振興,讓農業農村發展得更好,讓農民生活更加富裕,國內大循環才能真正暢通起來。
農業農村歷來需要人才,在新發展階段,人才在這里更有用武之地!
有人感嘆,農村缺乏人氣,談何人才!德州給出了答案,只要領導重視、政策到位、環境優化,各方人才就會迎面而來。
文明化合
習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歡迎宴會上的祝酒辭中指出,山東是孔子的故鄉和儒家文化發祥地。儒家思想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齊魯大地,古今文明。德州,西周以及春秋時期屬齊國,深受齊國文化影響。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姜太公,周初分封,被封為齊國君主,成為齊國的始祖。3000多年前,他就有“三寶”之說:“三寶者,大農、大工、大商。農一其鄉,則谷足;工一其鄉,則器足;商一其鄉,則貨足……三寶完,則國安。”
德州也有“三寶”:德州扒雞、保店驢肉、樂陵金絲小棗。但是,這只是德州的老“三寶”。
德州的新“三寶”呢?百姓為寶、土地為寶、產業為寶。
品味著“百姓為寶”,來到樂陵市,深情的歌聲從農村文化廣場傳出:“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產黨永遠的掛念……”在樂陵市,記者在一個個鄉村歡欣陶然:樂陵至樂——人民歡樂!
在樂陵的鄉村敬老院,大紅燈籠高高掛,各色鮮花樣樣擺。水餃噴噴香,樂曲陣陣響。有老人在過生日,蛋糕端上,蠟燭點上,祝福歌聲唱起。
樂陵創新實施了“365暖留工程”,讓留守人員一年365天,天天都感受到黨組織的溫暖和關懷。在鐵營鎮以365天常態化陪伴為特色,打造了集“便民365”“幸福365”“先鋒365”“文明365”于一體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讓文明實踐活動無縫融入群眾日常生活。
在德州,有那么多志愿者在關心著孩子、關愛著老人,有那么多好人在做著各種善事,雷鋒精神的旗幟在這里高高飄揚。
鼎泰灃公司的孫京梅,重陽節忙著慰問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平時常免費為幼兒園、敬老院提供有機果蔬,每年的六一兒童節為附近學校600多名困難兒童贈送禮物。
德州有德,文明祥和。弘揚崇德向善、扶危濟困、扶弱助殘等傳統美德,培育淳樸民風。開展家風建設,傳承培育優良家訓。推行移風易俗,整治農村婚喪大操大辦、高額彩禮、鋪張浪費、厚葬薄養等不良習俗。
鄉村振興融合化,需要文明化合。
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化,德州以對歷史負責的態度來建設和保護,從中挖掘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
德州劃定鄉村建設的歷史文化保護線,保護好文物古跡、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筑、古樹名木等。
夏津的傳統村落、古樹名木等就保護得很好,縣委書記才玉璞說:“深入挖掘鄉村傳統文化、農耕文化、農桑文化、運河文化、紅色文化,讓鄉村文化精髓維系鄉村情愫,傳承和發揚好鄉風文明。”
在武城,“以積分換實物”的正向獎勵機制,成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的生動實踐。
郝王莊鎮羅莊村蒲公英超市內,村民楊明生正挑選自己所需的商品:“我用積分兌換了洗衣液和洗臉盆。”羅莊村建立了蒲公英超市積分臺賬,獲得積分的途徑主要有參加志愿服務活動、評為先進典型、學雷鋒以及美麗庭院創建等。
文明實踐,春風撲面。
德州把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擺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統領地位,加強設計,細化舉措,切實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德州已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3個,鄉鎮(街道)文明實踐所139個,村級文明實踐站建成6734個,全市成立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8037支,志愿服務項目1350個,開展志愿服務活動15萬余次。
德州市真正做到了新時代文明實踐夯實鄉村文化振興,鄉村文化振興助推鄉村全面振興。
在德州的文明實踐、文化振興中,融合化成為突出特色。
——線上線下服務有效融合。
他們創新“點單+送單”新模式,依托融媒手機APP,打造了集活動展示、志愿者注冊、群眾點單、服務送單于一體的志愿服務平臺,采取“點單+接單+派單+評單”志愿服務模式,實現了“線上線下互動”的志愿服務活動新形式。
——亮點工作與文明實踐有效融合。
創新“文明實踐+鎮村特色”新模式。在郭家街道推行“文明實踐+智慧社區”新模式,用“電子印鑒系統”快速辦理財務公開、低保五保等業務,智慧化信息平臺同步為所有村開展在線黨課、百姓宣講、舞蹈教學、就業幫扶等服務,以文明實踐促服務群眾水平不斷提升。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與融媒體中心融合。
同頻共振,同向發力。縣融媒體中心積極為文明實踐中心賦能。通過報、網、屏、臺、端、微等為文明實踐活動開展進行線上線下全方位宣傳。“講、評、幫、樂、慶”,文明實踐工作的內容鮮活生動,接地氣,深受群眾歡迎。
——文化與科技融合。
每一次科技進步,都會帶來文化業態的更新換代。德州努力讓文化生產跟上科技變革的步伐,一些文化新體驗、產業新門類隨之產生,文化與科技融合為德州鄉村振興的畫卷描繪上新的色彩。
——文旅融合。
德州堅實地走著文旅融合之路。
黑陶博物館、民俗博物館、晏嬰祠、大清河歷史碑廊、勞模精神教育基地、孟家大院等棋布于齊河大地。總投資120億元的省級重點項目齊河博物館群,儲備各類藏品3萬余件,氣勢恢宏、規模龐大,體現了“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
文旅融合發展的齊河縣,近10年來接待游客數量以每年約50萬人次的速度穩步增長,2019年達到67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2.5億元。
德州優化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分類推進鄉村振興。
來到夏津縣,進入前屯古桑文化村落,“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鄉村畫卷映入眼簾。他們組織村民進行院落的改造、美化與提升,利用庭院發展桑葚干、桑葉茶、桑皮紙、桑食品等家庭工坊,搞活了庭院經濟。
這個獨具黃河中下游民俗風情的村落,把文化與旅游融合演繹得淋漓盡致。
在這里體會敬畏歷史、敬畏傳統、敬畏自然。
在這里感受流水紋理、道路肌理、林田地理。
前屯這個亦古亦新、亦文亦旅的村莊,迎來了很多游客。
——古今融合。
記者夜宿寧津縣,睡前在院子里散步,蟋蟀聲聲。第二天是中國(寧津)蟋蟀文化博覽會,小蟲激動得夜不能寐嗎?
這博覽會,當地人叫寧津蟋蟀節,已辦到第八屆。南里的,北里的,買的,賣的,10萬多人。
“蟋蟀之都”寧津,圍繞著“小蟲”推出了一系列動作:建起德百雜技蟋蟀歡樂谷,設立蟋蟀城網、寧津蟋蟀網、“寧津蟋蟀”微信公眾號……
歷史上早就有的斗蟋,寧津也古今融合,形成了文化節,發展出文化產業。僅陶罐,就是大大小小、形形色色。
一圈陶罐,他蹲在中間,陶罐黑光煥發,他的臉也仿佛上了一層釉,手一敲陶罐,發出悠幽聲韻。
他是制陶藝人樸樹棠,他在村里,在簡陋的屋中,從門,從窗,透出的都是泥土的味道。他雙手搓著光頭,想著這里出土過唐代的蟋蟀罐,該如何做出洋溢時代氣象的精品?
耗費近千斤陶泥,與妻子郎愛坤拼了3個月,一個巨大的蟋蟀斗盆燒制完成。深黑色的盆上雕刻了精美的“二龍戲珠”。這個“天下第一”蟋蟀斗盆,直徑1.15米,高0.58米,重350斤。
這個大盆閃現著古今融合的壯美!
樸樹棠原在天津的陶藝社發展,2008年,他制作的155個陶藝“國娃”,是北京奧運會的中國國禮之一。他要尋根,尋尋覓覓,樸樹棠走進寧津。這里在夏朝之前,屬于鬲國。有鬲氏是上古時期一個較為發達的部落族群。鬲,三足、圓腹、敞口,一種燒水做飯的陶器,新石器時期,在鬲津河畔,有鬲氏最早創始,這是一種文明肇始。
鬲津河就是今天的漳衛新河,為古代九河之一。樸樹棠找到了源頭,找到了落腳點。在龍潭小村,租用荒廢多年的一所破敗小學,帶來老婆,帶來孩子,安身立命。
在泥土的攪拌中,在文明的追溯中,樸樹棠明白各區域先民相互交流融合,借鑒互動,汲取重組,產生一個時期的文明。
5000多年,滄海桑田,斗轉星移,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綿不絕,一脈相承,重在海納百川、兼收并蓄,在互鑒中得以長存,在融合中得到永續。
——中外融合。
正像中華文明因融合而根深蒂固,世界文明因融合而枝繁葉茂。
在德州的鄉村振興中,中外文明的融合異彩紛呈。
融合需要開放。德州走向世界,借鑒著先進的鄉村建設文明,不封閉,不保守。
在慶云,走進水發集團的牡丹觀賞園,中式風格、歐式風格和阿拉伯風格等競相生輝,仿佛走進世界“大觀園”。
融合需要交流。
制陶人樸樹棠到菲律賓、法國、印度……他去了六七十個國家和地區,只要有陶的地方,他幾乎都去。
像蜜蜂采眾花而后成蜜,他把從異國他鄉、從祖先那里、從身邊人這里采擷來的,在心中融合,在手中融合,在泥中融合,在火中融合,一件件新奇的陶器到來了,神氣活現。
非洲手鼓、尼日利亞巫毒鼓、澳大利亞迪吉里杜管……各種陶制外國樂器,奇模怪樣。他組織人員演奏,用中國古老的陶文化融合世界的音樂文化,給鄉親們帶來藝術的享受。
中國文明發展需要融合,世界文明發展需要融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文明融合。
融合是時代的呼喚,融合是世界的出路!
社會和合
德州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鄉村振興融合化,離不開基層治理融合化。
情理法融合;
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
共建、共治、共享“三共融合”;
基層黨組織、自治組織、社會組織“三類組織”融合;
農民安居樂業、農村安定有序、農業安全興旺“三安融合”。
“和合故能諧”,黨群和合很重要,沒有好的黨群關系,絕對不會有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
首先要有和合的、有戰斗力的黨支部。
德州實施頭雁隊伍優化提升工程。建立健全“選、培、管、樹”工作體系。市縣對村黨組織書記輪訓一遍,縣鄉分級對“兩委”干部輪訓一遍。
開展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集中整頓。倒排軟弱渙散社區(村)黨組織246個、后進村478個一并進行整頓,確保轉化一個、銷號一個、鞏固一個。
記者在陵城區采訪時,區委副書記杜朝生深有體會地說:“亂村莊,無不是村黨支部渙散;好社區,一定是黨組織有力。”
黨群和合,黨支部書記是關鍵人物,農村需要優秀的黨支部書記。寧津紅廟李村的張國華就是一個榜樣。
紅廟李村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等。
怎么干得這樣好?
“與老百姓一塊過日子,讓老百姓順氣。”平和的張國華,話也說得平實。
村里通了電,老百姓順氣;領辦了合作社,老百姓順氣;創辦企業,老百姓順氣。
他的訣竅就4個字:“服黨順民!”
這是真訣——服從黨順應民,還有干不好的嗎?!
“村里已經這么好了,您還有什么打算?”
“人人爭著做好人,家家比著過好日子!”
一個村莊這樣,多好!
他站起來,腰板直直的,從櫥子里取出本子,讓記者看。幾十年的賬本,幾十年的大事記本,保存完整。
他手上沒有老年斑,光滑干凈,不像一位72歲老人的手。
“當村支書,得心里干凈。”
再看那一本本整潔的賬本,那分明就是村民一張張放心、微笑的臉。
德州在鄉村治理中,黨與群,情與理,法與規,義與利,天與地,和合能諧,圓成治理環路。
他們努力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德州善治,用力在“合”。
——合情合理。
和合百姓,得和合情理。
德州健全村級議事協商制度,形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多層次基層協商格局。說情有處,講理有人。
農村以宗族血緣關系為紐帶,關系錯綜復雜。簡單粗暴不行,需要認真仔細開展工作,他們講究情理,解決問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頗見成效。
夏津縣鄭保屯鎮創新建立“黨支部+小巷議事會+小巷管家”基層社會治理模式,選出697名小巷管家,統一發放“紅袖章”“紅馬甲”“紅胸牌”,表現優秀的被評為“最美小巷管家”。
鄭保屯鎮八屯村李祖成一家的出門路不暢通,調解多次雙方互不讓步,李祖成經常上訪。自“小巷管家”模式推行以來,八屯村黨支部發揮小巷議事會的作用,小巷管家劉國禹、李祖防等人分頭到雙方家中多次做工作,說事拉理,講法講情,德法互融,多年的信訪積案得以化解。
——合法合規。
鄉村治理,法治是根本。
德州市級綜治中心已標準化運行,規范化建設縣級綜治中心11個、鄉鎮(街道)綜治中心134個、村(社區)綜治中心4287個。完善鄉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共建立了1個市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11個縣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133個公共法律服務站、3722個村(社區)公共法律服務室,為全市每個自然村和社區配備1名法律顧問。
德州開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組織“法律進鄉村”活動,實施農村“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培育一批以村干部、人民調解員為重點的“法治帶頭人”。
平原縣整治農村宅基地違規使用、整治私搭亂建違章建筑、整治農村土地承包不規范等違法行為,規范農村綜合治理規章制度,打響“五整治一規范”農村綜合治理戰,收到良好法治效果。
——合天合地。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勸君莫打三春鳥,兒在巢中望母歸”的經典詩句……這些質樸睿智的自然觀,至今仍給人以深刻警示和啟迪。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宜居美麗鄉村,與“天人合一”的基本內涵是一致的。
德州全市選擇20個鄉鎮整建制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示范試點,高標準打造1000個左右鄉村振興示范樣板,受益群眾50萬以上。生態文明在這里閃光。
德州,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像堅實的“三足”,支撐起“三農”的壯麗寶鼎。
“人與天調,然后天地之美生”,齊河縣望岱社區,鄰近黃河國際生態城,遠望泰山巍巍,近聽黃河滔滔,藍天,白云,鳥語,花香,農民在這里詩意地生活著。
這樣的地方,這樣的生活,自然多了祥和,多了滋潤!
“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德州的老百姓有了人樂,有了天樂,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結 語
“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五個振興”需要共振,需要全面融合。融合,一“融”俱榮,一合俱和!
全面振興、整體聯動,不斷完善、不斷深化,讓德州成為鄉村振興融合化發展之地,和合出一曲鄉村振興的贊歌。
北京南望,德州不遠。一曲壯歌,從齊魯大地飛出。傳唱大江南北,流行長城內外。中國需要這樣的歌聲,天下喜聞這樣的旋律。
德州,光明在前,他們滿懷信心——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記者 管斌)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