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產業興旺的實力鄉村
產業興旺是破解農村發展矛盾的基本前提。只有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加快現代農業三大體系建設,激發農業發展新活力,培育農村發展的新動力,才能形成農村百業興旺的發展格局。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將產業鏈、價值鏈、利益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通過多業態打造、多主體參與、多機制聯結、多要素發力,構建種養加、產供銷、農旅文等多元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支持開展“訂單收購+分紅”“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合作模式,確保農業收益和農民利益。以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引領,實現多種產業融合方式。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融合發展先導區、智慧農場、田園綜合體等產業融合載體,建立利益聯結緊密、配套服務完善、組織管理高效的示范平臺,實現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生態保護等多種功能的深度融合。
強化科技要素支撐作用。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視察時關于“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農田、農機、農技”,促進農業科技化、水利化、機械化、生態化、信息化和標準化發展。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夯實現代農業發展基礎。堅守耕地紅線,保障國家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加快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加強對科技帶頭人、種養規模經營大戶、新型職業農民的科技培訓,逐步形成“專家+農技人員+基地+科技示范戶”的農業科技信息服務推廣模式。
建設集約高效的組織服務體系。推進新型經營主體組織化建設,降低市場風險和交易成本。夯實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基礎地位,發揮龍頭企業示范引領作用。系統開展農民職業教育,培養農民的合作精神與現代契約精神。構建“新型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適度規模經營”的農業現代化發展路徑,實現農業生產要素規模化、農業經營規模化、農業社會化服務規模化和農業產業融合規模化,破解“小農戶與大市場”“小規模與現代化”之間的矛盾,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建設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
生態宜居,就是要保護好鄉村綠水青山和田園風光,其根本是要實現美麗鄉村建設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相得益彰。科學把握生態宜居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保護利用好山水林田湖草系統,全面實現農業綠色發展、農村生態文明進步。
推進農村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持續革新綠色生產方式,把生態資本變成富民資本。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提供競爭力更強的生態產品和服務。做大做強生態產業,推動改善農業生態系統,恢復和提升農村生態環境,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強化綠色生態要求,制定生態產品和服務的統一標準,加強對生態產品和生產全過程的生態性管理。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將生態文明建設與鄉村文化建設相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農民精神文明進步相結合,積極開展農村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加強河道綜合治理,推進“廁所革命”,祛除鄉村生活陋習,實現村莊綠化美化、村容村貌整體提升。
強化鄉村環境系統治理。以創新生態補償機制、產權制度、治理體系為重點,發揮體制機制對治理環境的引領保障作用。開展農業生態環境治理,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保護和利用好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一體化推進治水、治氣、治土工程,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等技術措施,推行農業標準化清潔生產。
建設留住鄉愁的魅力鄉村
鄉風文明,就是要大力傳承中國鄉土文化。通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農耕文明與現代文明相融共生,使“美麗鄉愁”變成生產力,是農業農村現代化內在要求和持久保障。
堅持正確導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積極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強化農民群眾思想道德建設。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將農村優秀文化資源轉化為教育資源,加快農村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與個人品德建設。
保護地域特色文化。突出鄉村的獨特性和多樣性,注重歷史文化名村、文物古跡、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筑等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積極開展對民俗、民風、民居等文化要素的保護。打造一批留得住鄉愁的傳統村落,提升鄉村振興文化質感。
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弘揚家庭和睦、尊老愛幼、科學教子的家庭新風尚,建設鄰里守望、誠信重禮、勤儉節約的淳樸民風,培育農民群眾的社會責任,強化農民群眾在鄉村建設中的主人翁責任感,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建設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
治理有效,就是要創新鄉村社會治理,完善和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充分體現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理念。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為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堅實基礎。
強化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作用。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勢,在構建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系中突出發揮黨委、政府、社會、公眾等各方面作用。建立尊重農民、清正廉潔、敢于負責的基層組織。立足于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加快推進治理方式和手段的多元化,把農村基層黨組織打造成為具有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和社會號召力的堅強戰斗堡壘。
完善“三治”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治理結構,充分發揮黨組織、社會組織和自治組織的鄉村治理功能。在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下,完善群眾自主議事、自治管理、自我服務機制,提高村民自治能力。加強農村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基層干部法治觀念,提高農民群眾法治素養;強調道德教化作用,塑造尊老愛幼、濟貧扶弱、維護公益的道德標準,打造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
建設共享共富的幸福鄉村
生活富裕,就是要通過現代農業的發展,使農民平等參與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不斷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最終實現全體人民共享成果、共同富裕。這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根本要求,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發展高效優質特色農業,打造新產業新業態,建立農民持續增收長效機制,增加農民家庭經營收入;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給農民工就業帶來的挑戰,加大失業或就業困難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務工就業路徑,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加快推進農村資源要素市場化,積極利用大數據、信息、管理等現代要素,保障農民以生產要素入股的財產權利,提高生產要素增值率,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關注農村內部收入差距擴大趨勢,創新收入二次分配機制,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
加快補齊農村民生短板。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繼續加強完善農村路、水、氣、網等基礎設施建設。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提高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質量,完善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城鄉居民生活質量等值化。
促進農民全面發展。優化農民全面發展的社會環境,使農民在養老、醫療、教育、住房等方面得到全面保障。推動城鄉教育和健康事業一體化發展,優先發展農村義務教育,開展文化下鄉活動,推進健康鄉村建設,全面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創新鄉村人才培育引進使用機制,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為農民全面發展注入新動力。
建設“四化”同步的活力鄉村
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需要不斷注入發展動力。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農村現代化同步發展、互動互聯,既是解決“四化”短板和“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的有效途徑,也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不竭動力。
以新型工業化推進農業現代化。發揮新型工業化的技術優勢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實現工業系統與農業系統的要素整合。依托特色資源培育引進一批綜合競爭能力和引領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因地制宜建設一批規模化、專業化和組織化的生產基地;聚焦市場需求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
以城鎮化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城鎮化與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城鄉融合發展的兩個方面。要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積極發展小城鎮,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鄉村繁榮發展;加快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擴大農業產品規模、提升農業商品質量,保障城鎮建設中廣闊市場需求與要素供給。
以信息化加快農業技術革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信息化深刻改變經濟社會各個領域,也為農業和農村注入高質量發展動力。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推進農業智能化建設,釋放數據要素對農業貢獻的疊加與倍增作用,不斷革新農業生產技術,實現農業、水利、氣象、地理數據資源的共享和主要作物精準監測。創新農業經營模式和商業模式,大力發展農村電商,開展名優農產品直播帶貨,拓寬營銷渠道。
當前,我國正處于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如期實現的關鍵期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開局之時,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是補齊“三農”短板、鞏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物質基礎。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緊扣鄉村振興戰略,著力推進農村產業、生態、文化、治理和生活全方位現代化,擘畫出農業逐步強大、農村日漸美麗、農民日益富足的美麗圖卷。
(作者系吉林省政協黨組書記、主席)
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