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科技日報
8月30日,廣東省科技廳對外發布《關于組織2019年度農村科技特派員下鄉發現問題凝煉科技助農項目的通知》,在科技特派員中引起了廣泛關注,安玉興也為之“點贊”。
讓農村科技特派員下鄉去發現問題,從而凝煉科技助農項目,發揮了農村科技特派員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是新時期廣東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的重要探索,這個做法在全國屬于首創。
鼓勵科特派到農村去“找茬”
目前,廣東省農村科技特派員覆蓋了廣東省1300多個鄉村產業, 推廣農業科技成果和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2190個,推廣先進農業和農村適用技術4615項;培訓農村基層技術人員和農民約63萬人次,輻射帶動824萬人受益,有效促進了當地農民科技素質的提升,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致富。
在成績背后,科技日報記者發現,目前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也存在一些普遍問題。科技特派員項目一般由學校來組織團隊申報,項目經費也由學校統籌使用,根據需要進行調配。有些不熟悉農村工作的個人或團隊,也被分配了任務。在實際工作中,一些科技特派員積極性不高,覺得這不是自己的項目,而是去完成任務。
另外,目前一些農村存在的一些技術問題,實際上已得到解決,只是信息不對稱,農村很多人不知道,也沒有人去告訴他們。
廣東省科技廳農業農村處處長林光美表示,基于多方面的考慮,推出該項目就是鼓勵農村科技特派員到田間地頭,與鄉村接觸、與農民交流,發現問題線索,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或者構建團隊去解決問題。
“這是廣東省在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中的一個創新。”安玉興認為,對有感情、有激情、有熱情的農村特派員在下鄉服務過程中發現的阻礙農業農村發展中的瓶頸問題,進行重點支持,將起到激勵先進、示范引領、持續推動的作用。
將更多自主權交給派出單位
本次推出的項目,分為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兩大類。
重點項目是指,農村科技特派員在科研工作和下鄉助農實踐中,總結凝練的具有普遍共性的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難點問題,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和科研價值,能取得較好的技術成果且具備區域性推廣應用前景和產業效益,依托當地龍頭企業、農村合作社等進行推廣轉化。
面上項目是指,針對農村科技特派員在暑期大下鄉等實踐中遇到的具體問題,通過科研有針對性的予以解決,項目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能夠提升農村科技特派員團隊的科技助農能力。
本項目采取“大專項+任務清單”方式,由派出單位組織申報、論證評議、單位內公示,并將推薦材料報送至省科技廳。省科技廳組織專家進行綜合評議,擇優給予支持,其中重點項目每項支持30萬元,面上項目每項支持10萬元。項目實施周期不超過2年。
項目實施過程中,廣東省科技廳將更多的自主權交給了科技特派員派出單位。“項目是委托派出單位來組織的,他們最熟悉情況,由他們來對科技特派員報上來的項目做出評價,能夠真正挖掘到一些好的項目。”廣東省科技廳農業農村處相關負責人說。
廣東省科技廳也要求,派出單位須按照相關文件要求,切實做好立項項目的跟蹤管理工作,為農村科技特派員開展工作提供保障和服務,并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機制。
工作模式由被動變主動
今年,華南農業大學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積極組織開展2019年“科技特派員暑期大下鄉活動”。7月2日以來,該校農村科技特派員已對接約70條扶貧村,培訓從事技術創新服務人員逾50人次,培訓和指導農業科技服務、提供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等均超過1500人次。
“啟動該項目非常及時,可以進一步引導鼓勵農村科技特派員對接貧困村開展科技服務,深入一線調研、深度挖掘需求。”華南農業大學科技處處長嚴會超說。
嚴會超認為,本次采取“大專項+任務清單”方式,是省科技廳進一步落實“放管服”工作的重要舉措,可以充分發揮各科研單位積極性,整合有效資源,形成覆蓋全產業鏈的農村科技特派員團隊,為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戰提供科技支撐。
廣東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發現問題凝煉項目的做法,是新時期廣東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模式由被動式、任務式轉變為主動式、清單式的一次嘗試和探索,將引導更多的科技特派員去挖掘、研究和解決農村科技問題,造福南粵人民。
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