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喜歡到玉米田里看玉米的趙久然,僅2019年一年,就有100多天在田間地頭開展科技扶貧服務,至少帶動2000多戶增產增收、脫低脫貧。
北京作物學會理事長,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2019年全國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先進個人”趙久然。
趙久然和他團隊研發的高端特色玉米品種,不僅成為北京市眾多農戶提質增收的利器,還成了全國很多地區增收脫貧和種植結構調整、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抓手。
金黃色的玉米讓空巢村再現光芒
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白虎頭村是個老齡化嚴重的空巢村,全村常住人口120多人,最年輕的50多歲,最年長的80多歲。村里早些年種植過需要大量勞動力管理的大棗、蘋果等經濟作物,但是因為村里缺乏勞動力、市場銷路不暢等原因,所以白虎頭村一直沒有走上脫低致富的道路。
2016年,在北京市科協的科技套餐工程支持下,白虎頭村試種了20畝趙久然團隊研發的高端甜加糯玉米新品種。通過試種,村里的老人們發現:新開發的甜加糯玉米既不需要大量的水,又不需要農戶有很高的種植水平,還不需要投入很多勞動力,非常適合他們這樣的空巢村。
年紀大的村民們回憶:“試種頭一年,玉米每畝收入就高達5000元。”2018年村里成立合作社,甜加糯玉米的種植面積擴大到了100多畝,而且銷路非常好,當年玉米收入達到了50多萬元。白虎頭村通過大面積種植高端甜加糯玉米,村子不僅還清了欠債,每個村民每年還通過流轉土地,得到了合作社11600元的分紅。據悉,村里合作社正在籌建玉米深加工廠,以期持續推進增收致富。
北京市密云區蘇家峪村耕地面積雖有上千畝,但全村146戶中有78戶是低收入戶,而且老齡化、空巢化非常嚴重。村里種過谷子、木耳、鮮花,但是收效甚微。再加上地處密云水庫上游,蘇家峪村不能開采地下水搞養殖業、種植業,也不能種植大量使用農藥的農作物,可以說蘇家峪是一窮二白,沒有任何資源。
蘇家峪村書記王銀江通過駐村幫扶企業結識了趙久然。2013年,趙久然根據蘇家峪村的自然條件和生產水平,試驗種植了他們團隊研發的玉米新品種京科968,這個品種具有高產優質、多抗廣適等綜合優勢,特別是具有耐干旱、耐瘠薄等突出優點,他們還開展了良種良法節本增效栽培技術培訓,結合一増四改、雨養旱作等高效種植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大提高了蘇家峪村玉米的產量和品質。
蘇家峪種地大戶王銀保高興地說道:“京科968畝產比我過去種過的玉米多打三百多斤,抗早還耐瘠,玉米粒更壓秤。13畝地全種京科968,雖然遇上了干旱年,畝產也能在1600斤以上。而且不需要花太多時間、精力、體力照顧玉米。京科968產量高、品質好,糧販上家里來收是9毛3一斤,賣了兩萬多塊。”據統計,2015年蘇家峪村年人均收入為11000元,2019年人均收入達到18000元,78戶低收入戶全部脫低。
趙久然(左四)在密云蘇家峪指導農戶使用小型播種機。
北京市密云區馮家峪鎮位于密云西北部山區,距離密云中心城區將近100公里,這個村是目前北京市唯一的規模化玉米制種基地。趙久然團隊根據馮家峪地區氣候特點,提出了“反交制種、父本分期播種、雨養旱作零灌溉”的高產高效制種技術,成功地發揮了玉米新品種“易制種”的特性,制種畝產從之前的200多斤提高到了600多斤。
趙久然還聯合種業企業,實現了合格種子全部及時收購和第一時間兌現農戶種子款的承諾。馮家峪村的農戶們說,“每斤玉米種子的收購價是4塊錢,畝產600多斤,一畝產值就是2400元啊!”前火嶺村玉米制種大戶張連秀感慨道:“科技太牛了,現在制種田,一畝頂好幾畝(大田玉米),一年頂二年,種粗糧吃細糧。”46歲的何文中是村里最年輕的勞動力,原來在密云城里修電動自行車,年收入4萬多塊錢。回到村里搞玉米、果樹種植,年收入提高了兩萬多元。何文中說:“在村里搞種植比原來外出打工掙得多,還能照顧家里老人、孩子,我們還生了老二,過幾年我還想開個農家樂。”
在趙久然團隊的幫助下,密云的龍耘種業公司在馮家峪鎮番字牌、前火嶺、西倉峪等7個自然村規模化玉米制種4000畝左右,在增加農戶收入、提升龍耘種業玉米規模化制種水平的同時,還為北京市保留了最后一個規模化玉米制種基地。
創新培育高端品種滿足內循環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北京市郊區的玉米種植面積呈逐漸減少的趨勢,但仍是北京種植面積最大的糧食作物。為了持續滿足首都消費需求的快速提升,確保玉米種植戶的產品適銷對路,趙久然團隊加大了京郊玉米品種與種植技術的更新換代力度。
趙久然團隊創新培育出的多個甜加糯型玉米、高葉酸、高賴氨酸、高花青素等高端特色玉米品種,已成為北京市場上備受追捧的特色高端農產品。他們在京郊房山琉璃河、延慶沈家營等多個千畝級基地發展鮮食玉米生產,提升了當地玉米產業檔級。他們團隊培育研發的京科甜608、農科糯336、農科玉368等優新品種,迅速占領北京多地高端鮮食玉米市場。以農科糯336為例,它的單季畝產值維持在5000元左右,高者可達上萬元。很多低收入戶通過種植趙久然團隊研發的新品種,逐漸走上了脫低、致富的“希望之路”。
趙久然帶領科研人員,結合北京市科協科技套餐工程項目,利用科研創新成果,積極開展科技下鄉服務和科技扶貧幫扶等活動。圍繞全國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作,趙久然團隊深入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種植業大戶進行調研,了解現狀及需求情況,制定工作方案,提出種植業結構調整、作物高產安全生產、配套栽培技術方法、種業科技需求等方面的建設性意見,向貧困戶和企業單位提供種植玉米的良種良法。
金燦燦的玉米金燦燦的收獲
趙久然團隊的科技幫扶遍布全國多地。通過與內蒙古通遼地區科協的合作,建立了300多個京科968小科技示范園,讓當地農戶實地認識到京科968品種的優良特性,使京科968的推廣面積迅速擴大,僅在通遼市一地年種植面積就超過1000萬畝,相比之前的種植品種,畝均增產100公斤以上,一個種植大戶,每年可增收數萬元。
“推廣鮮食玉米新品種精準扶貧的效果不錯,僅京科糯2000一個品種已累計推廣種植數千萬畝,產生了巨大的增產增收效果,也使很多貧困地區發展起來了鮮食玉米加工產業”,趙久然表示。在河北省淶源縣,2019年種植了自主創新選育的農科糯336高品質鮮食玉米200多畝,使當地老百姓每畝“地頭”現金收入達3000元左右,相比種植普通玉米,每畝增收2000元左右。河北省淶源縣鮮食玉米合作社負責人劉漢廷說:“引種趙久然老師的玉米新品種,收入比上一年種蔬菜增收了7萬多塊錢。今年又進一步擴大了種植面積,截止到今年9月中旬,玉米收入就比去年全年多收入15萬多元。”
海南省樂東縣的一個黎族貧困村,利用海南熱帶氣候條件,冬季反季節種植農科糯336鮮食玉米500多畝,玉米每畝一季的“地頭”現金收入就可達4000多元,相比種植蔬菜或其他玉米品種每畝可增收2000多元,僅此一項就使當地農戶增收逾百萬元。
一粒玉米的一帶一路
趙久然團隊開發的玉米品種京科968,籽粒淀粉含量超75%,具有“高產、優質、多抗、廣適、易制種”等優良特性和氮高效、耐瘠薄、耐干旱、耐鹽堿和耐寡照等突出優點已成為我國迄今為止通過審定區域最廣的玉米品種,也是第一個通過國審的糧食飼料通用型玉米品種。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京科968已累計推廣種植1億多畝,成為我國目前年推廣面積超過2000萬畝的主導品種,被科技部推薦為國家“十二五”重大科技成果和國家重點攻關項目標志性成果,被農業農村部連續5年推薦為主導品種,被北京、吉林等列為主導品種、更新換代品種和高產創建主導品種,在農業調結構轉方式發展節水減肥減藥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帶領團隊選育并通過國家審定、省級審定的玉米新品種,已累計推廣種植2億多畝,產生了巨大社會經濟效益。十多年來,京科2000等系列新玉米品種一直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鮮食玉米品種,累計種植超過一億畝。更令人高興的是,京農科728已成為我國首批通過國家審定的機收籽粒玉米品種,實現了能像收割機收麥子一樣的直接收割模式,累計推廣超過1000萬畝。
趙久然團隊開發的玉米品種,還成為了近鄰韓國和越南等“一帶一路”國家鮮食糯玉米市場的主導產品,僅越南年種植就達100多萬畝,占越南糯玉米種植面積2/3。
北京學習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