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列入明年重點工作之一。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關鍵在干。江蘇作為經濟大省農業大省,如何以實際行動有力有效提升現代農業含“新”量,繪就鄉村全面振興“實景圖”?
12月15日,由江蘇省鄉村振興研究會、省鄉村振興研究院主辦的“鄉村全面振興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研討會在揚州舉辦,來自高校院所的院士專家、政府部門相關負責人、鄉村一線的行家里手齊聚一堂,為江蘇鄉村振興貢獻智慧。
以“含特量”雕琢產業振興“工筆畫”
冬令時節,位于高郵市龍虬鎮的“高郵大蝦”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園內,十幾名村民快步走到15號育苗棚,忙著把蝦苗搬到溫度適宜的“新家”。
作為高郵特色水產,高郵大蝦現有養殖面積9.3萬畝,全產業鏈產值近40億元,帶動近10萬名農村勞動力就業。此次研討會上,揚州市委書記王進健為高郵大蝦產業“代言”,他認為做優現代農業特色產業,既要在品質上追求“過得硬”,也要在品牌上追求“叫得響”,更要在產業上追求“全鏈條”。
在鄉村振興“大寫意”場景中,如何以“含特量”雕琢好產業振興“工筆畫”?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二級巡視員陳建光在會上表示,農產品加工企業是距離農民最近的制造業,聯農帶農益農作用不斷增強。產業興、農業強,應構建全產業鏈的食品加工技術創新體系,進一步滿足人民生活需要、提升國際競爭力。
數據顯示,江蘇鄉村擁有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7150家,去年營業收入1.36萬億元;擁有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5個,農業產業強鎮79個,10億元以上縣域優勢特色產業204個,去年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經營主體綜合收入突破1000億元。
會上,省農業農村廳鄉村產業處處長許衛健展示成果之余,也拋出調研發現的問題:在部分鄉村,增值收益較低,新技術裝備對勞動力需求減少,這些讓特色產業發展面臨挑戰。
如何解決發現的問題?許衛健表示,通過培育鄉村特色產業專業村鎮,深化農業全產業鏈建設,大力培育農產品加工“單項冠軍”,做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增值大文章。而在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章劍華看來,鄉村文化蘊含著巨大的產業機會,可通過發展文化產業,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生產力,助力鄉村振興。
以數智技術支撐鄉村煥“新”
釋放數字技術潛能,助推鄉村全面振興。“三農”研究專家顧益康在研討會上表示,“千萬工程”從“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為發展起點,探索出一條“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美麗中國”的科學之路。
省農科院院長、黨委書記易中懿認為,要從種子、耕地、裝備3個方面入手,整合農業科技創新資源。省農科院將在功能產品開發上投入科研力量,如加大對生物育種實驗室投入,提高糧食單產水平;通過智慧農業的建設與發展,讓老百姓的“菜籃子”拎得更舒心、更放心。
中國工程院院士、揚州大學教授張洪程則表示,通過農機農藝農智融合關鍵技術突破與系統集成創新,實現水稻栽培全程田間“無人化”作業,進而創立水稻豐產優質高效的“無人化”栽培技術體系,可為未來“誰來種稻、怎么種稻”提供顛覆性的先進技術。
強調綠色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如何讓綠色低碳科技成為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有效支撐?省農科院副院長孫洪武建議,在發展農業大數據技術方面,加強前沿育種技術研發,同時汲取傳統生態農業模式的智慧,推動其與現代綠色低碳科技的融合創新。
省鄉村振興研究會會長王榮平表示,與會者既有理論層面的指導,又有實踐層面的總結,還有典型經驗的分享,在提供更多創新成果的同時,還可催生更多實踐成就。
以涵養人才帶來生態蝶變
鄉村振興離不開“領頭羊”。冬季的張家港市南豐鎮永聯村,景觀河波光粼粼,河畔高樓林立,映照在水面,田園風光與城市景致交融。去年,該村實現工農業總收入1616億元,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超3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7.3萬元;村集體經濟實力在全國行政村中位居前三。會上,永聯村黨委書記吳惠芳為大家分享共富經,“在共建中實現發家致富,是走共同富裕鄉村振興之路的根本動力。”
“現在青菜每斤收購價1.2元、茼蒿1.8元,合作社帶著農戶種地,大家收入有保障。”會上,新農人代表、泰興市織夢蔬菜瓜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費琳琳,對這兩天合作社的蔬菜收購價了如指掌。去年,她所在的合作社銷售額達8000萬元,畝均收益超萬元。“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的進程中,我很幸運,不是旁觀者,而是一名建設者。”費琳琳說。
鄉村全面振興,關鍵在人。只有創新機制、搭建平臺、營造環境,優化人才“引育留用”生態鏈,才能打造沉得下、留得住的鄉村人才隊伍。
記者跟隨專家一線調研時獲悉,近年來,揚州實施村干部待遇提升行動,提高村書記報酬,近3年累計安排32個省考職位計劃,去年首次拿出24個事業編制開展專項招聘。近3年,揚州共有46人在獲得行政或事業編制后,在村繼續擔任黨組織書記,有效保障了村級工作的穩定性。
責任編輯:韓震霞 翟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