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廩豐實,新谷滿囤。近日,農業農村部傳出喜訊,今年我國糧食產量預計將首次突破1.4萬億斤。
事非經過不知難。回顧這一年,糧食生產并非一帆風順,由南至北經歷了華南的“龍舟水”、超強臺風,長江中下游的“暴力梅”,黃淮海干旱、旱澇急轉,東北階段性的低溫、極端暴雨等多重困難和挑戰。黨中央、國務院科學決策,各地黨政同責、勇擔重任,各部門同心協力、齊抓共管,億萬農民辛勤勞作、默默耕耘,共同推動實現了糧食高位增產,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不一般的年成,又一樣的豐稔。當前國內外形勢復雜多變,極端天氣、地緣政治沖突等重大風險挑戰不斷,沉甸甸的1.4萬億斤糧,是新時期我國糧食安全的“定海神針”,奠定了穩定經濟大盤、戰勝各種風險挑戰的堅實根基,鼓足了應對國際復雜局勢“任憑風浪起、心有壓艙石”的從容底氣。
穩面積,黨政同責抓落實
面積是產量的基礎,播種面積穩住了,產量才能有保障。今年各地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堅持穩面積、增單產兩手發力。
就在今年春耕關鍵時期,貴州省錦屏縣平略鎮組織專業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術指導,幫助農民解決在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困難,確保糧食作物應播盡播。
“我們始終扛穩扛牢糧食安全重任,把保障糧食安全作為頭等大事,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全力保障糧食增產增效。通過提前部署,暢通貨源渠道,組織聯合社、供銷社積極調運種子、化肥、農藥等農用物資,做好保供穩價工作,確保農戶及時足量采購物資,不誤農時,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平略鎮黨委書記盧秋米說。
面積的增加得益于糧食安全黨政同責,也得益于中央一系列穩糧重農政策的實施。多種舉措不僅為各地落實播種面積提供了強勁動力,更是讓農民吃下了“定心丸”。
據悉,今年全國糧食意向種植面積17.7億畝以上。其中,夏糧和秋糧面積都比去年有所增加。特別是高產作物玉米面積增加比較多,對整體上增產貢獻較大。
秋收期間,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一四三團二連的玉米喜獲豐收,該連今年有98戶職工種植制種玉米,種植面積達1.23萬畝,玉米單產1000斤,實現利潤2004.96萬元、戶均純收入20.45萬元,戶均收入創歷史新高。
年初,該連98戶職工與9家種子公司簽了玉米訂單種植合同。所有種植戶還建立“田間管理工作檔案”,把每次抽查、檢查的結果詳細記載入檔,確保玉米豐產豐收。
激發種糧積極性,大國有“糧”策。今年中央財政加大對糧食生產支持力度,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現了全覆蓋,提高了小麥、早秈稻最低收購價,有效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
各地也拿出真金白銀支持糧食生產。安徽省懷寧縣加大涉農資金補貼投放力度,為糧食穩產豐收提供保障。該縣今年共安排稻谷補貼資金2448萬元,全部打卡發放到位。此外,還制定《懷寧縣2024年稻谷補貼實施方案》,對早稻、晚稻、單季稻實際生產者給予補貼。
“國家政策好,種糧都有補貼。我感覺現在種糧輕松多了,以前每年插秧時人手都不夠用,今年我和農事服務中心簽訂了套餐合同,交給‘田保姆’負責,省心又放心,種糧再也不發愁了。”懷寧縣種植大戶郎銀杰笑呵呵地說。
提單產,百尺竿頭再跨越
我國耕地稀缺,擴大耕作面積空間有限,潛力主要在提單產。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把糧食增產的重心放到大面積提高單產上。農業農村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接續實施玉米單產提升工程,新啟動了大豆單產提升工程,深入實施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指導各地落實適當增密、提高播種質量、水肥一體化、“一噴多促”等關鍵措施,促進大面積均衡增產。
秋收時節,位于甘肅省武威市的中國農業大學石羊河實驗站傳來喜訊,該站玉米示范區籽粒實際畝產達2580斤,引得周邊農戶紛紛前來觀摩和學習。“今年取得這么高的產量主要是因為運用了滴灌節水增效技術模式。”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思恩介紹,提高玉米產量不僅需要好的技術模式,還需要增加種植密度和精準的水肥一體化管理。
“在田間管理方面一定要做好病蟲害防控。”李思恩表示,目前采用的無人機噴施或者滴灌水肥藥一體化技術已經非常成熟。這些技術成本低,增產效益好,可以在全市乃至全省大面積推廣。
“專家分析,今年糧食豐收單產提升是重要的支撐,對增產的貢獻達七成以上。”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介紹,今年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的具體表現為以“增密度”為切入點,畝均株數不斷增加;以“創高產”為著力點,關鍵技術加快推廣;以“高性能”為突破點,農機裝備升級明顯;以整建制為著力點,帶動均衡增產。
今年農業農村部重點支持602個單產提升整建制推進縣,每個糧食推進縣打造10個千畝方和2個萬畝片,輻射帶動10萬畝以上。每個大豆和油料推進縣打造20個百畝田和5個千畝方,輻射帶動5萬畝以上。其中,小麥整建制推進縣畝產較上年提高了5.1%左右,帶動小麥平均畝產提高10公斤左右。
“利用水肥一體化全自動配套設施,我們提前澆水施肥,成功預防了干熱風,提高了小麥產量。”河北省辛集市雅園家庭農場的種糧大戶謝旭朝說,水肥一體化讓種糧事半功倍,今年小麥畝產超過1300斤,比去年增加100多斤。
糧食生產既追求產量,也追求品質,更注重提高種糧綜合效益。
辛集市是小麥單產提升整建制推進縣,今年在全市的3000畝千畝示范方安裝了高效節水灌溉設備,每畝補貼300元。同時,在300畝百畝攻關田,建設智能化水肥系統,補助100萬元。
各地都實施有力措施齊心協力推動主要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福建持續開展技術攻關,破解再生稻產量制約難題,再生稻實現“兩季噸糧”;黑龍江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創新研發可移動廂車式智能首部樞紐,全面提升玉米水肥一體裝備精細化水平;在秋糧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內蒙古推進實施秋糧“一噴多促”,筑牢豐收基礎。
出實招,“五良”融合增效率
今年,各地在保障糧食安全上出實招,落實關鍵措施,強化集成配套,推進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良制“五良”融合,全面助力糧食產能提升。
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近年來,連片的高標準農田鋪滿神州大地,有效提升糧食產量和質量。“以前村里大部分旱地都沒辦法種莊稼,如今建成了高標準農田,一個人就能管理上千畝地,種糧真是越來越省事了。”說起農田的變化,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德嶺山鎮四義堂村黨支部書記齊躍飛難掩喜悅。
產量提升,良種先行。“我們合作社有9000多畝制種田,都是單品種成方連片種植。別看面積大,管理起來卻省心,機械化操作非常方便,好種也好收。”河南省新鄉市聯豐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彭良成告訴記者,今年合作社主要選用了“鄭麥136”“鄭麥928”,都達到了高產穩產的目標。
“我們在聚焦良機改裝與減少損耗上‘做足了文章’,改裝后的中耕深松除草培土一體機,達到了理想效果,提高了田間作業精度和效率,并且每畝還降低了2元人工成本。”北大荒集團建設農場第四管理區農機工人許志國告訴記者,糧食要高產,農機更新是關鍵。今年,建設農場在農機新技術應用方面持續發力,實現全程機械化、智能化種植,助力單產提升。
種田有良法能讓生產事半功倍。今年,山東省德州市禹城市大豆免耕覆秸精密播種技術示范田實收測產大豆平均畝產350公斤以上,創造了德州市夏大豆高產新紀錄。德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高鳳菊介紹:“這一技術能夠增加大豆種植密度30%以上,實現合理密植;寬窄行種植模式優化了田間通風透光條件,有利于養分積累和產量提升,為大豆高產奠定了基礎。”
糧食生產中各地良制集成繪“豐”景。“我家的220多畝稻田,全部委托給村里種植專業合作社打理,從農資采購、插秧、收割、烘干直到銷售一條龍服務,省力又省心。”安徽省天長市金集鎮馬塘村種糧大戶朱玉高對合作社全程服務贊不絕口。
據悉,今年天長市積極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合作社+種植大戶+農戶”等多種形式的生產經營服務模式,為種植戶提供小麥、水稻、油菜、玉米種植、管理、生產、銷售“全鏈式”托管和“點單式”半托管農事服務機制,對耕、種、管、收等環節予以組合優化。同時,鼓勵農戶與糧油加工企業建立訂單種植關系,實行“訂單農業”,不僅解決了農戶“賣糧難”問題,還增加了農民收入。
抗災害,“龍口奪糧”保豐收
今年我國糧食生產總體順利,全國農業災情是近幾年相對較輕的一年,農作物累計受災1.35億畝,比常年減少4400多萬畝。相較于以往的“災害年年重”,今年糧食生產可以算得上是“天幫忙”。
雖然整體受災面積減少了,但是局部氣象災害較重,尤其是糧食主產區、關鍵季受災不輕,確實給當地農業生產帶來了一定的損失和影響。對此,全國上下一條心,全力以赴防災減災奪豐收。
今年6月,在夏糧收獲和秋糧播種的關鍵時期,黃淮海地區高溫持續,旱情凸顯。“種大豆和玉米時遭遇了嚴重的干旱。為了順利播種,我們用高標準農田配套水利設施,抓緊時間灌溉。”山東省禹城市安仁鎮齊莊村的種糧大戶張樹軍介紹,通過及時引水灌溉,保障了秋糧順利出苗。
“今夏是近些年來比較干旱的,形勢較為嚴峻。”禹城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培強介紹,今年禹城針對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亟須適墑播種的實際,引導農戶采取新打機井、逐級提水、購買自走式噴灌機、安裝水肥一體化設施等方式,全力抗旱保苗。
面對旱情威脅,農業農村部對河北、山西、山東、河南4省啟動農業抗旱三級應急響應,同時派出工作組和科技小分隊指導各地做好抗旱準備和應對工作。“要盡量在有水源條件下及時澆‘蒙頭水’,在早上或傍晚時段進行澆水,不要選擇中午時段,避免高溫燙傷玉米苗。”中國農業科學院玉米產業專家團副團長、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李從鋒入戶指導農民抗旱保苗。
就在黃淮海地區旱情緩解不久,東北地區又遇嚴重洪澇。“七下八上”糧食生產關鍵期,遼寧省義縣連續出現3次強降雨過程,局部地區遭遇大暴雨天氣,導致部分洼地出現積水情況。
“大雨連續下了好幾天,是有記錄以來最大的一次。”提起夏季那場大暴雨,義縣種糧大戶李巖東依然記憶猶新。他表示,多虧政府部門及時幫忙排出了田里的積水,才沒有造成太大的損失。
義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孫仁宏介紹,義縣迅速成立抗災小分隊深入抗災第一線,指導農戶開展生產自救,向農田內澇較嚴重的鄉鎮發放80臺立式柴油機水泵,用于農田排水防澇,全力減少產量損失,穩定主要糧食生產。
面對災情,農業農村部將“關口前移”,提前部署防災減災工作。聯合中國氣象局發布高溫干旱、強降雨、臺風等風險預警46期,先后對27個省(區、市)啟動農業重大氣象災害應急響應。第一時間深入抗災一線,先后組派50多個工作組、25支科技小分隊赴主產區和重災區,指導做好防災減災工作,全力以赴“龍口奪糧”保豐收。
強根本,讓種糧者得實惠
種糧最根本的是要農民有錢掙、得實惠。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統籌糧食生產、流通、消費,打出了政策“組合拳”,提出“價格+補貼+保險”的一攬子政策措施,確保農民種糧有錢掙、能得利。
在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上,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聚焦解決“誰來種地”問題,以小農戶為基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重點、社會化服務為支撐,加快打造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素質生產經營隊伍。
“國家政策給力,對于規模化糧食生產的這種主體來說是一個利好。”江蘇省鎮江市鎮江新區永興農機機械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魏巧表示,保障糧食安全離不開發展新質生產力,她建議創建一批以“新農人”為支撐的農業高質量發展實驗區,政策上予以支持,讓更多新農人安心發展,為田野注入新活力。
從中央到地方,都有惠農“大禮包”。今年湖南省下達各項惠農補貼資金102.61億元。其中,稻谷目標價格補貼17.85億元,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補貼1.8億元,油菜擴種項目補貼3.15億元。
盈車嘉穗,豐收在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強農惠農政策有效提振了廣大農民種糧積極性。江西省宜春市上高縣的種糧大戶吳漢明今年種了3000多畝再生稻,頭季稻畝產超過1400斤,第二茬畝產超1000斤。他將糧食高產歸因于政策引導和科技落地。“看著產量一年比一年高,我也是越來越堅定信心,努力為國家糧食安全作貢獻。”吳漢明信心滿滿地說。
“近幾年,我們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帶領下,聚力打造‘千億斤江淮糧倉’,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800億斤以上,成為全國重要的糧食主產省。”安徽省太和縣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基地黨支部書記徐淙祥表示,糧食安全一頭連著國家戰略,一頭連著百姓生活,必須堅持實施優質糧生產提升工程,落實好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推動農業資金更多向糧食主產區傾斜,把更多的增值效益留在主產區、留給群眾;不斷提高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能力和水平。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糧食生產步履須臾不停,糧食安全重任始終在肩。眼下,新一季的冬小麥已經全面進入冬前管理關鍵時期,我們要把各項工作做深、做細、做實,一個品種一個品種地抓,一個季節一個季節地干,向著新一年的豐收愿景穩步邁進。(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李煒 楊久棟 王田)
責任編輯:何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