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逆潮涌動,地緣政治緊張,世界經濟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合作還是分裂、發展還是沖突,成為世界各國面臨的重大選擇。國務院總理李強11月5日在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時指出,“持續辦好進博會、廣交會等展會,真正把中國大市場變成世界大機遇。”中國持續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不僅是中國堅定推進高水平開放的重要舉措,也是世界各國開放合作的共同心愿。
中國是全球最大市場
第一,我國仍處于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市場短期面臨較大壓力,但中長期蘊藏著巨大潛力。客觀判斷我國市場潛力,既需要看到短期的問題與矛盾,更需要分析中長期的潛力與趨勢。以消費為例,2024年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3564億元,同比增長3.3%,明顯低于2012—2023年年均7.8%的增速。不得不說,短期內,消費市場恢復增長面臨著較大挑戰。但從中長期看,消費市場蘊藏著巨大潛力。伴隨著經濟社會轉型升級,我國居民服務型消費增長空間巨大。預計到2035年,城鄉居民服務型消費占比將從2023年的45.2%提升到60%左右,并帶來數萬億美元的消費增量。在看到我國消費市場短期偏弱的同時,也要分析中長期趨勢,尤其要關注消費結構與主體變化催生的新消費需求。
第二,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將帶動形成巨大市場空間。未來5—10年,伴隨著服務型消費的較快增長,我國服務型、創新型、綠色型與開放型經濟形態將逐步形成,并帶來相當大的市場空間。例如,服務型制造將成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將帶來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重大機遇。預計到2035年,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將由目前的31.4%提升至50%—60%,新增數十萬億元人民幣的市場需求。更重要的是,城市化將形成中國中長期內需潛力釋放的重要動力。2023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6.16%,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8.3%,兩者相差約18個百分點。有研究表明,城鎮化率每增長1個百分點將拉動投資需求超過1萬億元,新增消費需求2000億元。未來5—10年,我國城市化率仍有20個百分點左右的提升空間,由此將釋放數十萬億元的內需潛力。
第三,中國市場潛力的釋放是全球市場的重大利好。過去40多年,中國通過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融入世界經濟中實現了GDP年均8.9%的增長,遠高于同期3.0%的世界增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為24.8%,居世界首位。未來10年,在世界經濟有可能面臨“失去的十年”的背景下,中國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釋放強大市場潛力,將對全球經濟的穩定與增長作出新的貢獻。若中國產業結構、消費結構、城鄉結構等結構轉型升級取得重大突破,在未來10年有條件實現年均5%左右的經濟增長。更重要的是,中國經濟總量擴大與結構優化將對世界經濟增長產生重大影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中國經濟增速每提高1個百分點,世界經濟增速就會提高0.3個百分點。
中國大市場是面向全球開放的大市場
第一,以更大程度的市場開放維護全球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市場經濟是開放經濟。面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的蔓延,中國堅定推進高水平開放:一是由吸引外資為主向鼓勵支持“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轉變,更深程度融入全球生產網絡;二是由制造業為主向服務貿易為重點的開放轉變,更好促進全球自由貿易進程;三是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轉變,實現與國際市場更深程度融合。
充分競爭的市場將促進市場供需動態平衡,在優勝劣汰中實現產業升級。以“產能過剩”為借口采取貿易保護措施,不僅阻礙全球經濟復蘇,也拖累全球新興產業發展。以汽車產業為例,2023年,德國汽車出口量占生產總量的比重達到80%,美國達到70%,日本達到66%,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占比僅為12.5%。中國主動推進產業轉型與市場開放,不僅不會帶來“產能過剩”,反而將推動各國技術合作與進步,帶來更大的產業合作空間。
第二,以制度型開放實現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規則協調。開放是最大的改革。制度型開放與制度性變革相融合,將促進形成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需要在服務業領域的制度型開放和制度性變革上實現重大突破,實現國內國際市場更深程度融合。一方面,要推進服務貿易領域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更大程度與國際接軌。例如,率先在醫療健康、教育等社會需求較大的服務業領域引入國際先進管理標準;優化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在告知、資格要求、技術標準、透明度、監管一致性等方面形成與國際接軌的服務貿易國內規制。一方面,在制造業全面對外開放的基礎上,實質性推動服務業領域市場對內對外開放進程,盡快打破服務業領域的各類市場壟斷與行政壟斷。由此,既為釋放民營企業的強大活力創造市場條件,又為外資企業拓展更大投資空間。
第三,以強大國內市場推動全球自由貿易進程。自由貿易是全球市場共享的重要載體,也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過去30年來,世界貿易組織(WTO)使得各成員國間貿易成本明顯下降,并促進成員間貿易平均增長140%,帶動成員經濟增速平均提升1.5個百分點。中國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不僅適應國內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需求,而且將形成與各國、各地區合作共贏的巨大市場空間,成為雙邊多邊自由貿易的重要引擎。以數字貿易為例,未來10年,中國經濟結構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將進一步加速。預計到2035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占GDP的比重將達到71.6%,人工智能產業規模有望達1.73萬億元,全球占比從目前的10%提升至30.6%。
適應服務貿易數字化轉型的趨勢,以發展為導向完善全球數字治理,需要構建自由便利安全的數字貿易規則。作為全球數字貿易增速最快的國家之一,中國積極申請加入《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這不僅是拓展數字經濟合作的實際需求,也將對促進DEPA由區域規則向全球拓展產生重要影響。
數字時代的全球治理,重在彌合全球“數字鴻溝”。面對東西方數字標準及技術市場分裂趨勢日益明顯的嚴峻挑戰,主要大國應從世界科技進步的全局出發,避免泛安全化,并在強化合作中構建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數字治理規則。要盡快建立包含政治、經濟、安全、倫理等領域在內的人工智能多邊治理機制,確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更好賦能全球發展。
以更高水平開放主動分享中國大市場紅利
第一,單邊開放是我國向世界分享市場的主動選擇、戰略選擇。中國政府領導人在不同場合多次表示,“中國愿進一步開放超大規模市場,包括實施單邊開放措施,落實好給予最不發達國家100%稅目產品零關稅待遇等。”市場是全球最稀缺的資源。我國以更加主動的開放,“讓中國市場成為世界的市場、共享的市場、大家的市場”。當前,在各國內顧傾向日益明顯,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更加突出的背景下,中國超越以往以自由貿易協定為載體的“對等開放”的傳統路徑,主動探討同相關國家實施單邊開放政策,將成為全球自由貿易的一個重大突破點,也是彰顯我國擴大高水平開放的決心和務實行動。
第二,率先實現面向東盟單邊開放的重要突破。站在世界經濟新的十字路口,中國以單邊開放推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的重要突破,不僅事關區域合作,也將對全球經濟帶來重大影響。2013—2023年,亞洲經濟體貢獻了世界經濟增量的57%;其中,中國與東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0%左右。預計到2035年,亞洲GDP占世界的比重將由目前的40%左右提升至50%左右,東盟將在2030年前后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未來幾年,適應中國-東盟經貿互補性日益提升的實際需求,主動推進面向東盟的單邊開放,有條件實現中國-東盟貿易額占我國貿易總額的比重達到30%左右,由此實現中國-東盟外貿總額翻番。近期,建議盡快研究制定《向東盟單邊開放的行動方案》,實施一批向東盟單邊開放的特別之舉,例如,實施原產于東盟的商品與服務的擴大進口行動,推出一批分國別、分產業的單邊開放項目等。
第三,以逐步擴大單邊開放對象范圍推動共建全球開放型市場。例如,過去5年中國與中東國家貨物貿易額年均增長15%。適應中國與中東國家經貿合作快速增長的趨勢,率先推動海合會組織在能源項下、制造業項下的單邊開放政策,不僅將加速雙邊經貿合作進程,也將帶動形成《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與中國-海合會區域合作的互動。再如,2023年中國與中亞的貿易額達到894億美元,較2022年增長了27%,創下歷史最高水平。主動推進面向中亞地區的礦產、原材料項下的單邊開放,對拉動中亞地區經濟增長、維護我國經濟安全都將產生重要影響。推動面向更大范圍的單邊開放,需要積極發揮開放合作平臺作用,打造我國單邊開放大通道。例如,根據各自貿試驗區承載的重大戰略任務和地理區位,實行面向不同區域的基礎設施項下、產能項下的單邊開放政策;以對標世界最高水平開放形態為基本要求的海南自由貿易港,率先實施《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全面投資協定》(CAI)中的開放政策,并在主動擴大面向東盟的商品服務進口、助力企業開展面向東盟投資中發揮重要樞紐作用,以成為我國制度型開放新前沿。
【作者系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責任編輯:梁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