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堿地是“地球之癬”。吉林省西部地區是世界三大蘇打鹽堿地集中分布區之一。這里的鹽堿地因鹽分重、堿化度高,農作物難以正常生長,曾被稱為“八百里瀚海”。
吉林省下大力氣開展鹽堿地的綜合利用,全省670多萬畝鹽堿地,已整治開發了200多萬畝。如今,“八百里瀚海”變“國之糧倉”,變“魚米之鄉”。
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域內半數以上耕地為鹽堿地,曾被風沙常伴、旱澇急轉、地僻人窮等長期限制發展。窮則思變的鎮賚在探索中形成“以稻治堿、以稻治澇、以稻致富”發展理念,從“不毛之地”到“魚米之鄉”,成為吉林省水稻生產第一大縣。
2024年10月10日,在鎮賚縣建平鄉金山堡村鎮賚縣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國家試點改善水田一期項目現場,經過收割、運輸、稱重,含水量測定,按水稻高產創建實產驗收辦法以及專家論證確認后,測產結果首年改良水稻畝產達到548.6公斤,該模式實現了鹽堿地規模化首年改良破千斤,創造了鎮賚縣新開重度鹽堿水田(pH值>10,含鹽量>5‰)規模化改良首年產量新紀錄。
過去的吉林白城大安市,土地沙化、堿化、退化較為嚴重。從2015年開始,當地遵循“以水定地”原則,實施鹽堿地改良,到2023年連續9年糧食穩產20億斤以上,成為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從“水瓶頸”變為“水支撐”,鹽堿地成為大安糧食生產的重要增長極。
在水稻收割現場,無人收割機格外引人注意,在手機端操控,就可以讓收割機按照規劃好的路線自動駕駛收割。之后再將稻谷運送到無人駕駛的拖拉機上,拖拉機按照路線將稻谷運送至倉庫。
這些智慧管理系統的研發應用得益于年輕的新農人們的加入。新農人帶來了改變農作方式的新技術,植保無人機天上飛,無人插秧機地里跑,農情監測點田中立,物聯大數據掌中握。
除了水稻,曾經的江南水鄉特產,大閘蟹、小龍蝦,也在這片鹽堿地上“安了家”。
2024年夏天,鎮賚縣在嫩江流域的小龍蝦養殖實驗項目取得成功!小龍蝦在嫩江流域安家落戶,這項技術不僅克服了地域差異帶來的挑戰,更充分發揮了嫩江流域弱堿水質的獨特優勢,為小龍蝦提供了近乎完美的生長環境。
近日,鎮賚縣東屏鎮又傳來喜訊,該鎮澳洲藍色淡水小龍蝦養殖項目取得了突破性成功。與普通小龍蝦相比,這種澳洲藍色淡水小龍蝦在出肉率和營養價值上均表現出色,成為市場新寵。
養殖戶李瑩介紹說:“我2024年養殖了22畝水域面積的小龍蝦,每畝產出200—270斤,目前市場供不應求,吉林長春、黑龍江齊齊哈爾等地的人都在等著取貨。2025年我打算擴大養殖規模,讓小龍蝦實現穩定供應。”
2024年秋天,大安市牛心套保濕地一片繁忙景象。
從退化為光禿禿的鹽堿地,再恢復到如今的蘆葦滿塘,成為國家濕地公園,大安市牛心套保濕地的蛻變,是吉林鹽堿地改造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牛心套保通過長效補水機制,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持續打造葦蟹稻生態復合模式,大力發展濕地產業經濟,為當地開辟了新的發展途徑。
除了水產,還有在互聯網上被稱為吉林“隱藏款”特產的茭白。
近年來,鎮賚縣依托茭白在鹽堿地上長勢良好,其釋放的草酸能夠有效中和堿性土壤等特性,突破種種技術壁壘,大力推廣茭白的規模化種植,有效推動了當地鹽堿地改良工作。
2024年10月,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邀請專家組,對位于鎮賚縣建平鄉的“基于茭白種植的鹽堿地改良與利用關鍵技術”千畝示范區進行了田間測產評價,結果顯示,技術示范田茭白產量為每畝1109.98公斤。專家組一致認為,規模化種植茭白并豐產,讓鹽堿地改良與利用收獲了新希望。
目前,鎮賚縣委、縣政府計劃推動萬畝茭白產業園建設,依托科技團隊技術支撐,由企業牽頭,力爭在鎮賚打造茭白全產業鏈。
作者單位:吉祥新聞
責任編輯:傅玥 徐首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