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這一重要論述詮釋了新質生產力的豐富內涵、核心特征及其本質,為新時代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生產力發展動力機制的重大轉變
從動力機制來看,新質生產力更強調創新驅動的主導作用。在馬克思看來,生產力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在不同時代,影響生產力發展的主導因素是不一樣的。馬克思以16世紀為界,將生產力劃分為“傳統生產力”和“新興生產力”。從樸素自然力、手到經驗技能和勞動工具的演化,反映了傳統生產力的發展演進歷程;而科學知識和現代機器體系則彰顯了生產力的質性躍升。從蒸汽革命到電氣革命再到計算機、信息通信技術與原子能等革命,科學技術不僅成為生產力,而且凸顯為第一生產力。21世紀以來,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量子計算、物聯網等各種新興技術集中涌現,它們在發展過程中相互促進并不斷與產業深化融合,催生了一場全新質態的生產力和產業革命。
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刻洞察百年變局和社會變革發展規律、精準透視時代大勢和科技產業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敏銳把握了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又一次質性躍升,并將其命名為“新質生產力”,不僅實現了術語革命,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發展,也進一步深化了我們對社會生產力發展規律和動力機制的根本認識。在前資本主義時代,生產力的主要推動力表現為自然界和人自身的自然力以及以經驗為基礎的勞動工具和技能的改進;16世紀以來,科學知識、機器體系和現代技術及其產業化運用取代之前的有限經驗、工具和技能等,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主導形式;21世紀的今天,科學技術依然是第一生產力,但能夠被稱為新質生產力的科學技術不再是那些重復的或低層次的科學技術,而是那些代表從0到1的原創性乃至顛覆性的高科技,是以創新為主導的高科技。就此而言,從馬克思意義上的傳統生產力到16世紀以來的新興生產力再到今天的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轉變,在動力機制上表現為從以經驗和工具為主導到以科學知識和現代技術為核心再到以科學技術背后的集成創新為主動力的重大轉變。
生產力發展生態標準的重大轉變
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來看,新質生產力更強調生產力的生態標準。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一開始就包含著生態維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在傳統生產力下,人與自然是內在同一的,整個自然界表現為外在于人的客觀存在物,而人類只能遵照大自然的規律在一定范圍局部地改造周圍世界,由此孕育了傳統的農耕文明以及熱愛自然、尊重自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傳統生態文化和智慧。而“現代自然科學和現代工業一起變革了整個自然界,結束了人們對于自然界的幼稚態度和其他的幼稚行為”,導致人與自然的關系發生了根本變革。借助于現代科學技術和新興生產力,資本凌駕于自然之上,將自然變成了資本增殖的工具,破壞了自然生態,由此引發了嚴重的生態危機。
這意味著,發展生產力并不是沒有底線的:破壞自然生態的生產力不僅不會推動文明進步,反而會將人類帶入毀滅的深淵。基于此,我們才能理解習近平總書記“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這一重要論述的深刻內涵。新質生產力是在人類有能力支配自然的前提下,遵循“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原則,按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有意識地發展起來的尊重自然規律、高質量維護生態平衡的綠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從這個角度而言,新質生產力一出場就蘊含著對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全面超越和揚棄,更加突出生態在生產力和人類文明演進中的極端重要性,將馬克思主義關于自然生態與生產力發展之關系的規律性認識提升到一個全新高度。
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系統配置的全面躍升
從內部系統來看,新質生產力更強調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之優化組合的質變和躍升。在馬克思看來,科學知識轉化為直接生產力有兩種方式:一是直接對象化為機器體系,推動生產資料和生產方式的轉型升級;二是被勞動者所掌握,內化為主體自身的智力素養。每一種組合都會改變生產力的發展狀況。在前資本主義時代,由于勞動者自身經驗和知識的有限性,生產力的提升更多地表現為勞動工具的改進。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科學知識加入生產過程之后,實現了生產資料從勞動工具到機器體系和現代技術的飛躍發展,促進了生產力的質變和躍升。不過,由于生產關系的限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發展生產力的同時,也阻斷了科學知識、一般智力與勞動者的結合,將生產過程變成了一般智力與勞動的分離過程。基于此,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絕不是發展生產力的最好形式。基于當時的歷史條件,馬克思認為,只有在未來社會,一般智力才會重新與勞動結合起來,到了那時,“表現為生產和財富的宏大基石的……是對人本身的一般生產力的占有”,屆時一般智力和大眾智能將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主導形式:社會個人全面占有一般智力和科學知識,進而實現每個人的普遍智能;而每個人智力的充分發展,又成為推動科學知識和社會普遍智能發展的內在動力,進而創造出更先進的科學技術,進一步提升全社會的生產力。以此來看,在馬克思的視域中,后資本主義時代的生產力發展必然是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系統組合的全面躍升為基礎的。這為我們理解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有益借鑒。
就主體而言,勞動者一定是全面占有一般智力的高素質勞動者。原創性的科學知識和高科技完全是由人而非機器創造出來的,主體才是科學知識和現代技術發展的決定性力量。“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沒有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的發揮,就不會有科學技術的重大進步;沒有人的現代化,就不會有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反過來,在數字化智能時代,生產資料和生產對象也已經實現了高度數字化智能化,只有具備高素質的勞動者才能更好地運用現代智能技能。此外,數據、智能、信息等也必將作為不可或缺的生產要素加入生產過程。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生產要素活力。就此而言,新質生產力必然要求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全面升級,必然要求三者系統配置的全面躍升。
勞動者和人才標準內涵的重大轉變
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調發展。馬克思認為,生產勞動與智育和體育相結合,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力的一種方法,而且也是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唯一途徑。即便在今天看來,這一論斷依然具有不可估量的當代價值。人工智能、大數據、量子信息、生物技術等新一輪科技革命催生了大量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這場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新工業革命必將對人類生產生活產生深遠影響。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在數字化智能化時代,勞動者和人才的標準內涵必將發生重大變化。“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要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人才,只能靠教育:通過教育強國建設,培養更多的高素質勞動者,推進人才強國建設;有了更多的人才,才能不斷創造出更多的原創性科學知識和顛覆性技術,推動生產力的全面躍升;反過來,這些原創性科學知識和高技術會進一步轉化為社會總體智力的組成部分,并通過教育體系傳導給下一代勞動者和受教育者,而每一代人在繼承先前總體智力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創新創造,從而進一步推動社會總體智力和社會生產力持續向前發展。
(作者系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大學基地研究員)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姜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