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北京市“三農”工作主要可以概括為五個“進一步”: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進一步加強,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政治保障;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深化,為推進農業現代化夯實基礎;鄉村面貌進一步改善,為建設和諧宜居之都增添美麗色彩;農村民生福祉進一步提升,為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充實了豐富內涵;農村改革進一步深化,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持續動能。
會上介紹,北京市始終堅持綠色興農、質量興農,統籌“種滿”與“種好”、“優質”與“優價”,推動農業與科技、服務相結合,不斷提升農業的質量效益與競爭力。其中,北京市發揮科技資源優勢對農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在國家打好“種業翻身仗”中努力爭當先頭部隊,聚力打造“種業之都”“農業中關村”。
目前,北京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75%,研制了世界首個水稻全基因組芯片,建成世界最大玉米標準DNA指紋庫,獲得育種專利數量和植物新品種權申請量均居全國首位。平谷區“國家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區”等一批示范項目扎實推進。為進一步推動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到2025年,北京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計劃達到77%,設施農業機械化率將達到55%以上,高效設施農業技術、裝備、品種自主創新率明顯提升,良種覆蓋率要提升到98%以上。
如何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持續動能,也是北京市“三農”工作關注的重點之一。對此,北京市不斷創新完善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有效釋放土地、人才、資金等要素紅利,激發鄉村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其中,北京市著力推進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建設。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持續加大扶持力度。“十四五”期間,計劃創建5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提升7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100家左右農業科技示范基地。
此外,北京市結合全市耕地保護形勢和農業生產實際,于今年出臺了《北京市關于全面推行“田長制”的實施意見》,在全市范圍推行“田長制”。據了解,這是全國省市自治區層面,第一個層層壓實市、區、鄉鎮、村各級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的創新舉措,也是農業農村部門和國家自然資源部門共同保護管理農田的制度探索。
《中國科技信息》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