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收獲季,秋染田野遍地黃,風吹稻浪谷滿倉。糧食,是習近平總書記時時放心不下的牽掛。今年5月,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指出:“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動實現糧食增產提質,建設更高水平的‘齊魯糧倉’。”這既是對山東扛牢農業大省重大責任的殷切期許,也是著眼全國對進一步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筑牢大國糧倉提出的明確要求。
“更高水平”的糧倉如何建?總體來看,良田良種、良機良法一個都不能少。總書記特別強調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這是因為好種子、好技術、好農機都要在好耕地上“施展身手”,耕地的數量質量直接關系糧食產出,是決定倉廩豐實與否的關鍵因素。特別是在我國耕地數量相對不足的先天條件下,通過提升農田質量,讓更多糧田變良田,可以有效破解人多地少水缺的資源約束,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超10億畝。這些集中連片、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農田,充分體現了“高標準”的標桿作用,有力促進了糧食增產提質。看增產,各地實踐表明,高標準農田的抗災減災能力明顯提升,耕地產出能力大幅提高,畝均糧食產能一般可提高10%~20%。尤其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各類自然災害多發頻發,高標準農田對增強我國農業氣候韌性和適應性有重要意義。看提質,高標準農田有效提高了水、肥、藥等資源的利用效率,節本增效效果顯著。眼下,秋糧迎來大面積收獲,其中就有高標準農田的一份功勞。
不過,也要看到,我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任務還很繁重。我國耕地質量水平整體不高,東北黑土地“變瘦”、南方土壤酸化、北方耕地鹽堿化等難題還有待破解。待建的高標準農田面積不小,且好建的基本已經建完了,剩下的多分布在地形地貌復雜的丘陵山區,建設難度越來越大。還有一些早年建成的高標準農田,標準普遍不高,陸續達到了使用期限,需要進一步改造提升。不管是新建增量還是改造存量,工作任務都很艱巨,來不得半點“花架子”,必須堅持數量和質量并重、建設和管理并重,確保建一塊成一塊,真正建成適宜耕作、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現代化良田。
一方面,要著重建好。各地基礎條件不同,要因地制宜合理確定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建設標準,優化區域布局、明確優先序,把建設的重點放在能夠實現糧食增產的田間工程上,與土壤改良培肥、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等結合起來,切實提高農田產糧能力;另一方面,要確保管好。三分建、七分管,要強化建后管護,健全管護機制,明確管護責任和標準,探索田長制、上保險、大托管等多元化管護模式,確保“良田糧用”。此外,還要加大監督檢查力度。高標準農田建設點多、線長、面廣,資金投入量巨大,必須健全工程質量全流程全環節監管體系,常態化開展監督檢查,切實把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近期,農業農村部擬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質量“回頭看”和專項整治行動,正是要對這項工程進行一次“長牙帶刺”的全方位“體檢”。
夯實“地”基,筑好糧倉。當越來越多的耕地都成為豐收的沃土,大國糧倉必將更加豐盈、更加牢固。
責任編輯:何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