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深刻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方式、經濟結構和社會形態,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因此,有必要從整體謀劃、系統布局的角度出發,明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著力點,著力推動我國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以新發展理念為重要遵循
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也是指導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遵循。
創新引領,激發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內在動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堅持以創新為核心驅動力,發揮科技創新的增量器作用,在推動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等多方協同創新的同時,把科技創新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不斷激發新業態、新模式涌現,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加強基礎研究,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營造有利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良好創新氛圍。
協調發展,優化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空間布局。發展新質生產力應當注重區域、產業、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避免資源過度集中或浪費。立足各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及市場環境,優化新質生產力布局,實現差異化與互補性發展。繼續深化區域間合作機制,強化數據、信息資源的交互流通,依托區域產業協同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著力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
綠色發展,構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生態文明。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必須將綠色低碳理念落實到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全過程。改變過去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增長方式,致力于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新型產業結構、生產方式以及生活方式,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鼓勵公眾積極參與到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行動中來,共同守護美好家園。繼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以新質生產力的綠色底色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開放合作,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途徑。從歷史經驗看,正是通過對外開放,大量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被引入中國,為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如今,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已經到來,發展新質生產力同樣離不開國際合作和競爭。從現實情況看,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技術創新和科學進步,通過國際合作吸收全球先進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才能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的創新活力,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有效支撐與持久動力。
共享發展,保障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民生福祉。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確保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需求。促進就業創業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強大的內需支撐。加強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等社會建設,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素養和健康水平,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因地制宜優化發展格局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根據我國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需求,制定差異化的發展策略和政策措施,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協同發展格局。
東部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和科技創新優勢。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過程中,東部地區應繼續發揮引領作用,聚焦高端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發展。特別是要加強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力度,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兼顧制度創新。同時,更加注重生態文明建設和社會民生改善等方面的工作,推動部分產業向中西部地區有序轉移,以更好地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中部地區作為連接東部和西部的重要樞紐區域,具有承東啟西、連南貫北的區位優勢。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過程中,中部地區應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條件,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和技術擴散,推動本地區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特別是要加強與東部地區的合作與交流,注重提升自身產業的附加值和競爭力水平。切實將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的新動能,使中部地區逐步縮小同東部地區發展差距,并成為連接東西、輻射南北的重要增長極。
西部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地理環境,但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生態環境也較為脆弱。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過程中,西部地區應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加大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投入力度,盡量減輕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深入挖掘文化旅游、特色農業、清潔能源等特色資源,打造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特色產業。同時,加強與東部、中部地區的交流合作,盡快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特別是綠色生產力的重要陣地。
東北地區作為我國老工業基地,工業基礎良好、技術積累豐富。在新時代背景下,東北地區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培育壯大新興產業。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建立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工作,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通過系列有效有力措施,讓東北地區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撐點。
需要強調的是,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還需建立健全區域合作機制和政策協調機制,以深化區域協同聯動與協調發展,下好全國“一盤棋”。一是加強區域間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提高區域經濟的整體運行效率;二是加強區域間產業協作,形成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產業格局;三是加強區域間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污染等挑戰。
加強制度建設尤為重要
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關鍵舉措。在當前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調整、科技革命日新月異的背景下,加強制度建設尤為重要。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激發經營主體活力。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深入破除市場準入壁壘,打破行業壟斷和地方保護,促進公平競爭;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監管執法,更好維護市場秩序;以優化政務服務、提升行政效能為抓手,優化營商環境,提高行政效率。不斷完善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體制機制,一手抓深化國企改革、培育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國有企業,一手抓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將為我國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廣闊空間。
強化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對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的投入力度,提升原始創新能力。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建立健全科技創新激勵機制,激發創新主體創新熱情,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生態,營造鼓勵創新的良好氛圍。加強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切實提升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以及在全球科技領域的影響力、競爭力。
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通過技術改造、兼并重組等方式,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在推動形成先發優勢的同時,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助力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
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強化人才支撐。人才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第一資源。完善人才自主培養機制,以科技創新重大需求為牽引,加強創新型人才培養工作,造就高水平創新型人才隊伍。健全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最大限度激發和釋放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讓人才價值得到充分尊重和實現。充分開發利用國內國際人才資源,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來華發展,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作者系蘭州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