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豐收的喜悅洋溢在田間地頭。從南到北,水稻、玉米等秋收作物由“綠”轉“金”,全國各地接好夏糧豐收“接力棒”。無人機、無人駕駛、云計算等“技術活兒”正在神州大地上描繪著一幅絢麗多彩的“現代耕耘圖”,讓大國糧倉更豐盈。
無人機空地協作
稻熟一晌,貴在爭搶。
9月9日20時許,在湖北省應城市楊河鎮下王村,漆黑一片的稻田上方高懸起兩盞“小太陽”,周邊9畝糯稻地被照得亮亮堂堂。這是國網孝感供電公司在用無人機“打燈”,保障糯稻夜收。
只見田埂上一輛工程車“馱”著發電機和無人機箱,像放風箏一樣牽著天上的應急照明無人機緩緩向前,一旁的收割機轟隆隆地搶收稻谷。
眼下,應城有30萬畝進入收割季。僅靠白天收割,追不上稻谷成熟速度,晚上搶收又困難重重。“收割機車燈照明不足,遇到坑坑洼洼的田容易陷車、翻車。”收割機司機王國防說。
為此,應城市供電公司組建秋收保電服務隊,調撥多臺應急照明無人機,護航夜間收割機秋收。
在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區三門鎮月形村,工作人員將收割機連上云平臺,隨即操作平板電腦選擇地塊,點擊開始。收割機開入稻田內,開展自主作業。
在物聯網、云計算、北斗導航系統加持下,各類農機便能在田間行走自如,按照規劃路徑有序作業,誤差控制在2.5厘米以內。無人收割機作業時,高度精準的操作可將農機對稻苗的碾壓率由40%降至12%左右,大大提高再生稻發芽率和產量。
“今年秋收跟往年比,簡直是天壤之別,省時省力,還省錢省心。”9月12日,河南省社旗縣唐莊鄉盛康合作社負責人戚秋陽說,兩臺拖拉機均配備北斗導航輔助駕駛系統,可以幫助農機自動駕駛和精確作業。同時,在機耕、機種、機收環節應用該系統后,作業精直、行距均勻,播種更加精準,機收損失率明顯降低,全程僅需一人操作。
智能農機提質減損
只聞機器聲,不見農人忙,“智慧三秋”有了新風景。
近日,在山東鄒平市一望無際的玉米田里,濰柴雷沃智能農機大顯身手。收割、轉彎掉頭、卸糧,一臺紅白相間的雷沃谷神GM100無人駕駛籽粒收割機來回穿梭,按照既定路線進行無人收獲作業,頃刻間,顆顆飽滿的玉米粒便從卸糧筒裝入運糧車,干凈利落。
“不同于以往的普通農機,這臺無人駕駛收割機依托智能駕駛系統中的北斗衛星系統,可以實現精準定位,行駛路徑更直、軌跡偏差更小,保證每一行玉米都能準確入倉,減少收獲籽粒的破碎率和壓倒率,實現提質減損。”濰柴雷沃拖拉機研究院智能駕駛首席工程師王輝介紹。
金黃稻谷千層浪,累累瓜果十里香。
“今年秋收,我們將應用無人駕駛收獲機搭載產量分布系統,完成作業地塊產量精準監測,形成產量分布處方圖,結合全年無人機巡田長勢監測歷史,為下一年變量施肥作業奠定堅實基礎,為單產提升做足數據支撐。”在北大荒集團友誼農場第五管理區秋收機械復檢現場,農場科技信息中心總經理曲慧告訴記者。
2024年,友誼農場開展水旱田各1000畝全場景智能化建設,力求在各農事環節分別建立感知、決策、執行、反饋閉環管控應用,破解農業生產用工難、投入大、經驗不足等難題。
近日,在四川省阿壩州黑水縣晴朗鄉麥田里,記者也看到了金秋收獲的美麗圖景——一臺臺現代化收割機穿梭其間,一串串飽滿的麥穗被精準割下,迅速送入脫粒箱中,麥粒隨即通過管道系統落入后方的糧倉,整個過程一氣呵成。
目前,四川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0%,田間地頭頻繁上演著“機器在干、農人在看”的現代化農業景象。
(劉俠 記者吳純新 王延斌 俞慧友 孫越 朱虹 實習記者彭競蘭)
責任編輯:張鵬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