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14日電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完善覆蓋農村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這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幫扶體系的必然要求。
第一,這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工程,舉全黨全國之力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到2020年底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徹底消除了困擾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絕對貧困。實現脫貧目標不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樣不容易。黨中央決定,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設立5年過渡期,做到扶上馬、送一程。正是因為有了過渡期的政策安排,構建了完善的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盡管近幾年經歷了重大疫情、自然災害等多重沖擊和挑戰,脫貧地區始終牢牢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但要看到,即使過渡期以后,因疾病、事故、災害等各種原因造成一些低收入農民家庭甚至局部區域規模性返貧致貧的風險仍然存在。必須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完善覆蓋農村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筑牢防止返貧的堤壩。
第二,這是激發農村低收入人口內生發展動力的需要。精準幫扶,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一大法寶,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常態化幫扶低收入人口的根本途徑。如果用一兜了之的辦法大包大攬、包辦代替,就會形成“等靠要”依賴癥,甚至造成“養懶漢”的逆向激勵。必須把激發農村低收入人口內生發展動力作為常態化幫扶的重要取向,根據農村低收入人口家庭具體情況,分析返貧的風險、低收入原因是什么,幫助他們擺脫困境、過上好日子的門路在哪里,區分有沒有勞動能力,實行分層分類幫扶,精準施策,提高幫扶效能。
第三,這是建設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的需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讓全體人民共享現代化成果,重點和難點仍然是農村低收入人口。許多農村低收入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和發展條件不足,過渡期后乃至今后更長一個時期,仍然離不開國家必要的扶持。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完善覆蓋農村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健全讓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跟上現代化步伐的制度安排,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完善覆蓋農村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要健全動態監測機制,推動防止返貧幫扶政策和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政策銜接并軌,把符合條件的對象全部納入常態化幫扶范圍。對沒有勞動能力的,要通過綜合性社會保障措施兜底,兜牢最低生活保障底線,完善社會救助舉措,實現應保盡保,確保基本生活無憂。對有勞動能力的,要在保障基本生活基礎上,實行扶志扶智相結合,加大開發式幫扶力度,注重激發自我發展主動性,引導他們自強自立,通過支持發展特色產業、開展技能培訓、組織轉移就業等方式,幫助他們增強“造血”能力,靠自己辛勤的雙手創造更加美好生活。要建立欠發達地區常態化幫扶機制,補上公共服務短板,發展壯大特色產業。脫貧期間形成了龐大扶貧資產,要健全脫貧攻堅國家投入形成資產的長效管理機制,確保持續發揮作用。
責任編輯:張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