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科技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進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022年3月,中央組織部、教育部、科技部、農業農村部、國務院國資委、國家鄉村振興局聯合印發《關于向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選派科技特派團的通知》,將青海省15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全部被納入選派范圍。兩年多來,青海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組織部相關工作要求,認真做好15個科技特派團的選派承接和服務保障工作,確保科技特派團在鄉村振興一線有效發揮科技幫扶作用。
解難題 破除桎梏謀新路
產業興則鄉村興。產業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是促進農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
畜牧業是青海高海拔地區的主導特色產業,也是當地牧民賴以生存和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長期以來,受困于高海拔各種氣候因素,人工栽培草地面積少、適宜性優良草種短缺、牧草高產穩產栽培技術落后等問題限制了青海特色畜牧業的發展。
如何從中破局?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雜多縣科技特派團牧草產業組組長、中國農業大學草業科學與技術學院玉柱教授及其團隊以雜多縣氣候、氣象、水文、植被、土壤與環境等方面的調研資料和統計數據為實踐依據,應用旱作技術篩選了若干種一年生優良牧草,優化了高原地區人工草地區域配置設計,采用示范了牧草單播和混播高效生產模式,使牧草產量提升15%以上,牧草營養價值提升一倍以上。
產業發展要因地制宜,技術應用也需精準施策。
各科技特派團立足受扶地產業結構、資源稟賦,突出特色資源應用導向,謀劃產業幫扶方向和舉措,研究制定“一縣一方案”和“三年工作計劃”,確定57項農牧、科技領域各類幫扶計劃,為8個幫扶縣制定縣域產業發展規劃,引進對接18家特色產業企業,打造7個地方特色農牧品牌,指導51個科技示范基地和產業園區。
在科技特派團的幫扶下,青海各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特色產業發展結出了累累碩果。
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尖扎縣科技特派團引進的人參果栽培品種“青甜香”“青燦香”,現場測產平均單株產量4千克(8斤),畝產3000千克(6000斤)左右,引進的QJ系列六妹和梯棱羊肚菌新品種,實現畝均增產10%以上,產值達330萬元。科技特派團還協助尖扎縣企業開發了“果饃切”“坎布拉軟兒梨”、西梅膳食纖維果片等新產品,有效補齊地方特色產業鏈、創新鏈短板。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澤庫縣當地企業在科技特派團的協助下研發出了番茄牦牛腩、清水牦牛排、牦牛雜湯、土豆燒牦牛肉等各類牦牛肉產品10種,并在央企消費幫扶平臺開設店鋪,開展銷售。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曲麻萊縣科技特派團聯合企業開展技術攻關,成功研發牦牛餡餅、熬肉等預制菜產品,有效提升當地牦牛產業附加值,推進了受扶地產業發展和農牧民增收。
送技術 “智”耕沃野“慧”產業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產業以牧業為主、農牧結合,蔬菜產業是該縣剛剛起步發展的特色產業,但礙于蔬菜生產技術水平低,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實用技術普及率低,人才隊伍嚴重不足,技術推廣力度不夠,蔬菜產業基礎非常薄弱。
面對這一實際情況,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共和縣科技特派團蔬菜產業組成員、青海省農林科學院園藝所所長李屹開展了有機水溶肥提質增效技術、地膜覆蓋種植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等試驗示范和技術服務指導。同時還對當地菜農和企業針對不同設施果品的溫濕度管理、整形修剪技術、水肥管理及病蟲害防治等方面進行了指導。并根據蔬菜種植企業需求,為當地引進辣椒、番茄等10個種類30多個蔬菜新品種,建立了果蔬新品種及綠色高效生產示范基地4個,切實為當地果蔬產業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青海健全科技特派團成員包鄉聯村聯企(社)機制和科技服務需求對接制度,推廣科技小院、專家大院、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等服務模式,持續深入農業園區、示范基地、田間地頭等開展技術指導,扎實推進科技服務“三個全覆蓋”。
截至目前,各科技特派團累計開展科技下鄉5175人次,對接服務牦牛、藏羊、冷水魚、高原冷涼蔬菜、飼草、食用菌等46個地方特色產業,駐點服務覆蓋103個鄉鎮336個行政村,累計開展各類技術培訓1625場,培訓農牧民和本土科技服務人員6946人次,結對幫帶466名本土科技人才,對接服務23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牧場等經營主體,指導應用新品種新技術202個,制定9個地方農產品標準。
科技特派團送“技”下鄉,拓寬了農牧民致富途徑,轉變了發展理念,更為鄉村產業注入了“源頭活水”。
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共和縣科技特派團在塘格木鎮華塘村建立特早熟優質甘藍型雜交油菜品種青雜4號示范基地112公頃(1680畝),畝產182千克,比當地傳統品種白菜型油菜畝均增產34.8%;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囊謙縣科技特派團立足囊謙黑青稞特色品種,進行“良地—良種—良法”與農機農藝融合技術示范推廣約73公頃(1100畝),并集成“昆侖14號”綠色高效生產技術,節約成本約940元;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治多縣科技特派團針對當地傳統養殖模式,大力推行“放牧+補飼”高效養殖技術模式,有效解決了當地牦牛繁殖力低、生長慢、出欄率低、死亡率高等問題……
送“技”到田間地頭,讓科技春風吹綠了鄉村振興之路。
破瓶頸 向“新”突破待嬗變
得益于國家科技特派團的技術幫扶,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創新應用高產燕麥和優質豌豆混播種植模式,讓當地農牧民切身體驗到了科技特派團引進的新品種的優勢。“國家科技特派團幫我們選好種子,教會我們怎么種好燕麥和增加收獲的草捆價格,真真切切地幫我們合作社增加了收入。”同仁市黃乃亥特色農產品加工合作社負責人華公才感慨道。
針對同仁市飼草種植良種匱乏、關鍵栽培和草產品加工技術落后等瓶頸難題,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同仁市科技特派團以抗逆性強的優良牧草品種引種篩選為突破口,利用當地飼草種植龍頭企業的種植平臺建立青海飼草高質量發展樣品基地,并以此為媒介,輻射并帶動周邊及全省小型種植合作社產生聯動種植效應,構建“科技特派團把脈+龍頭企業平臺展示+合作社借鑒推廣”的飼草生產模式。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只有破除產業發展瓶頸,產業振興才能得以實現。
青海大力支持科技特派團與本地政府、企業開展合作,結合受援地產業布局和技術難題,通過技術攻關、協同創新等措施,破解制約當地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難題,以全面提升本土農牧業主導產業質量效益。同時,組織科技特派團圍繞青海省15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產業發展需求,分別聚焦牦牛地方品種種群退化、綠色健康養殖技術相對落后,草品種退化、種子繁育及提純復壯技術缺乏,高海拔冷涼蔬菜優質抗逆品種缺乏、集約化育苗和栽培技術落后、采后貯藏保鮮技術薄弱等問題,成功申報國家鄉村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與集成應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項,獲得科技部資助經費4500萬元。結合幫扶縣新增產業需求和科技特派團成員個人實際,對10個科技特派團進行人員調整優化,增派12名科技特派員,針對性增加牦牛、藏雪茶、食用菌等3個產業組。
為讓科技特派團更好地發揮創新示范作用,青海建立科技特派團與科技特派員共同服務機制,將科技特派團成員全部納入科技特派員制度予以管理保障,充分利用本地現有科技服務力量和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等軟硬件設施資源,形成優勢互補、協同服務的工作合力。細化出臺《青海省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科技特派團服務保障若干措施》,從工作經費、食宿辦公條件、人身意外保險、人才科研項目申報等12個方面提供具體服務保障,為每名在青開展科技服務工作的科技特派團成員落實2萬元工作經費,同時從省級層面支持科技特派團科技項目52項,安排資助經費4724萬元。
集眾智者,事無不成;聚合力者,業無不興。新征程上,廣大科技特派團成員將持續用智慧筑夢田野,播撒更多科技興農的種子,讓“科技之花”在廣袤鄉間結出“振興碩果”。
責任編輯:趙晶 張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