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們黨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立足于新形勢新要求,深刻把握市場經濟規律而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深刻理解新時代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生成邏輯、主要內涵及深遠意義,有助于從全局和戰略上深入理解和準確把握其歷史方位、科學內涵及實踐要求,對于推動新時代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適應經濟進入新發展階段,把握市場經濟規律的重大戰略部署,其產生有著深刻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體現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認識更加深化,是推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戰略選擇。
從理論來看,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習近平經濟思想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的創新和發展。從歷史來看,我們黨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持續探索,創造性地把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市場經濟體制相結合,才逐步形成了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實踐來看,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現實需要,是適應經濟進入新發展階段、推動經濟體制建設再上新臺階的客觀要求;是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內在要求;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迫切要求。
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其一,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要充分發揮黨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以政治優勢來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把黨的領導始終貫穿于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全過程,貫穿于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方案和推動改革實施等各環節,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更加有效地組織動員各方面力量,使黨的領導這個最大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推進經濟體制改革走深走實,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其二,既要有效市場也要有為政府,促進政府和市場兩手發力。一方面,要讓市場更加有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快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另一方面,要讓政府更加有為,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進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
其三,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即,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其四,加強法治建設,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這必須加強法治建設,打造健全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同時,發揮法治的積極作用,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完善現代預算制度,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放寬市場準入,完善產權保護,促進公平競爭,依法將市場各類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系統,給微觀主體提供更多支持和服務。此外,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加強政府對市場的監管和調控,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上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充分發揮法治對經濟的引領、規范和保障作用,使宏觀治理和政府監管更加到位,推動經濟發展在法治軌道上有序運行。
新時代新征程上,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第一,有利于遵循規律治理經濟,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理性面對增速換擋、順應新常態下經濟提質增效的內在要求,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實現速度、質量和效益相統一的發展;要善于運用改革思維和改革辦法,有效應對新形勢新要求,既體現時代性又富于創造性;能兼顧效率與公平,調動各方面積極性。
第二,有利于為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體制機制保障。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彰顯新發展理念的“指揮棒”作用;推進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改革,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和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促進商品要素資源暢通流動,筑牢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有利于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形成有效支撐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的制度體系,推動經濟發展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第三,有利于為解決全球經濟發展難題、推動世界經濟發展貢獻中國力量。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將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更好服務高水平對外開放;能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強化反壟斷,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和法治環境,為全球經濟治理作出貢獻;深化了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市場經濟的理論,為其他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經驗。
(原文刊載于《鄧小平研究》2024年第1期,原題《新時代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生成邏輯、主要內涵及深遠意義》,作者系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三研究部助理研究員)
(姜曉磊/摘編)
責任編輯:姜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