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徑山鎮小古城村,一望無際的水稻正拔節孕穗,產業綠道、露營基地、竹林迷宮、共享菜園、無人超市……小村莊新業態目不暇接。“再過兩個月又是‘風吹稻浪谷飄香’,網友們要來打卡了!”村民陳杭望著自己承包的900多畝水稻田充滿期待。這是自然資源部發布的全國15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典型案例之一——浙江獨占三席,全國第一。近年來,浙江以“土地整治+”改革為抓手突破土地要素制約,探索國土空間治理現代化的浙江路徑,不斷助推高質量發展。
“全省高質量發展必須要解決資源要素與共同富裕現代化生產力空間錯配問題,‘土地整治+’模式可以充分發揮土地綜合整治的平臺作用和土地政策的撬動作用。”浙江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書記、廳長邢志宏告訴記者,“土地整治+”是浙江的創新模式,即土地綜合整治+產業升級、綠色發展、城鄉融合等整治修復模式,也是國土空間布局優化、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提升的關鍵內容。
2021年,徑山鎮以小古城村、徑山村、漕橋村等村莊為核心片區,試點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合理調整空間布局,確保可穩定利用耕地只增不減、建設用地“減量提值”。陳杭的承包田發生了變化,機耕路從原本的泥土路“硬化”成了水泥路,頭頂蛛網般密布的電線、電纜等實現“五線下地”,灌溉水源通到了田間地頭……他的承包地畝產從1200斤提高到1400斤。
“土地整治+”同時化零為整,集聚利用原本散亂的低效建設用地,為鄉村振興拓展產業發展空間。試點以來,徑山鎮盤活低效用地1031畝,釋放出存量建設用地500畝,集中安置徑山村農戶117戶、茶葉生產企業5家,興建了42家民宿和一批健身、養老、鄉村文體等鎮村公益配套設施,星羅棋布的小微企業入園集聚,建成現代農業園區23個。今年上半年,徑山鎮接待游客超過300萬人,實現旅游及相關收入近3億元。與此同時,截至8月中旬,徑山鎮耕地數量增加6498畝,共計29599畝;永久基本農田面積增加1029畝,共計22628畝;另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5821畝。
試點成效顯著,寧波將整治規劃與各級國土空間規劃緊密銜接,以“規劃生成項目”作為方案謀劃的前提,改變了以往零敲碎打、“項目拼盤”的傳統整治模式;嘉興市秀洲區新塍鎮等2鎮(街道)則建成全省規模最大、質量等級最高的天福村“萬畝方”永久基本農田集中連片建設項目……
據了解,對地方通過存量土地處置獲取的新增計劃指標,省里一分不留,全額返還,對深入推進舊城鎮舊廠房舊村莊等低效用地再開發,在省級基礎指標中還安排一定比例新增獎勵。近五年來浙江土地供應中存量占比一直在穩步提高。
全省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以來,累計批準942個土地綜合整治項目,惠及280萬戶、860萬農民,已完成整治面積473.93萬畝、投入資金4009億元,項目區內新增耕地59.5萬畝,盤活農村存量和城鎮低效用地分別達2.1萬畝、6.2萬畝,培育農文旅等新業態新產業500余個。“‘土地整治+’系統解決了以鄉鎮為基本實施單元的空間治理中錢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地從哪里出的問題,是更大范圍國土空間治理的參照樣本。”邢志宏告訴記者,推進國土空間治理現代化,“資金—人口—土地—產業”要素耦合,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浙江找到了突破土地資源制約,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路徑。(記者謝曄 詹麗華 通訊員巫繼斌)
來源:浙江日報
責任編輯:洪慧敏 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