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區3萬畝鹽堿地重披綠裝 改良“不毛之地” 長效防止“返鹽”
中國林業網 2018年02月24日 來源:寧夏日報
寧夏吳忠、甘肅白銀、新疆石河子3萬多畝長年受鹽堿侵害的“不毛之地”,受益于“西北鹽堿地生態恢復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重大項目而重披綠裝,示范區林草成活率86.4%、保存率81.7%,植被覆蓋度44%。該項目近日通過專家組驗收,專家組對項目成果給予高度評價。
鹽堿地是生態脆弱區的一種重要土地類型,被稱為“不毛之地”,是生態建設和農林牧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寧夏約有鹽堿地200萬畝,其中重度鹽堿地約占30%。2015年立項的國家林業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西北鹽堿地生態恢復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由寧夏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新疆農業科學院土肥所承擔,自治區林業廳負責組織實施,項目針對西北地區鹽堿地植被重建困難、生態恢復緩慢等問題,以鹽堿地改良利用為突破口,研發低成本長效治理技術,為我國同類重要生態區域植被高效恢復提供科技支撐。
該項目負責人、寧夏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院長、環境工程研究院院長孫兆軍說,項目提出了防止鹽堿地“返鹽”長效機制,推出低成本改良技術3項,畝均成本低于1400元,較客土法改良降低30%;制定鹽堿地生態恢復林草配比結構優化方案8個,構建“鹽化土壤種植黑果枸杞”等可持續利用模式5個,普通枸杞耐鹽堿度為5‰,而“鹽化土壤種植黑果枸杞”可持續利用模式使黑果枸杞耐鹽堿度達到10‰;制定地方標準3項,申請發明專利7項,出版專著1部。
孫兆軍說,當前,我區部分貧困地區農作物種植受鹽堿地限制導致產出較低,下一步將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推廣應用項目成果,助推脫貧攻堅。(記者 毛雪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