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實發揮全鏈條合力,調動農民參與積極性,在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上下更大功夫,必將進一步塑造農業綠色發展新優勢,推動更多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甘肅省通渭縣襄南鎮東坪村,田地里大片農膜“鎖住”水分,玉米攢足了勁兒拔節;牛圈里剛添上青貯玉米秸稈,100多頭肉牛吃得正香。“加厚農膜保墑效果好,玉米長得壯實。每年收割完把秸稈集中起來青貯發酵,1畝地產3噸飼料,夠一頭牛吃半年。”種養大戶孫愛紅說。
近年來,通渭縣實行農用地膜“以舊換新”,農民回收、使用地膜積極性大大提升。今年全縣共推廣加厚高強度地膜50萬畝,全生物降解地膜14萬畝。
大田生產旺季,在鄉村走一走,農業綠色發展的印跡無處不在。“十四五”期間,伴隨我國首部農業綠色發展專項規劃出爐、一系列重大行動落地實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底色越來越鮮明。目前,全國耕地平均等級較10年前提升了0.35個等級,化肥農藥利用率實現“雙減”,畜禽糞污、秸稈、農膜等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水平持續提升,更多綠色優質農產品端上了消費者的餐桌。
實踐表明,生產生態一起抓,不僅守住了穩產保供的底線,也抬升了綠色發展的“高線”,提高了現代農業的韌性和成色。面對資源環境約束日趨收緊的現實,通過耕地用養結合、投入品減量化、廢棄物資源化等途徑,向綠色生產要質量、要效益,將為農業可持續發展贏得更多寶貴空間。
加快農業綠色發展,要切實發揮全鏈條合力。一些農業廢棄物之所以難以回收利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堵在了“半路”。就拿畜禽糞污來說,轉化成有機肥就近還田消納,技術上并非難事。但從實際操作看,收集、轉運、堆漚發酵等諸多環節,離不開配套的設施設備和服務主體。打通這些環節,要加大上下游統籌銜接力度,探索市場化運營、生產者責任延伸等機制,在源頭減排制度建設、綠色金融激勵補貼、生產要素配置等方面協同推進,才能讓綠色種養循環技術模式真正落地。
加快農業綠色發展,要調動農民參與積極性。綠色發展是個大課題,僅僅依靠政府“一頭熱”顯然不夠。長期來看,推動政策舉措轉化為市場自主行為,還有待進一步理順相應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讓農民從養護資源、循環種養中獲得更多實惠。在湖南衡陽市,當地將綠肥與有機稻米、生態旅游、優質蜂蜜、時令蔬菜等產業深度融合,走出了“綠肥+”產業發展的新路子。在內蒙古,返鄉大學生楊國民借助電商直播平臺,將大草原的羊糞肥賣到了全國。健全綠色產品優質優價的聯動機制,不斷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讓廣大農民“因綠而富”,能為綠色生產的良性發展注入更為強勁的動力。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綠色興農是題中應有之義,也是重要著力點。在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上下更大功夫,持續延伸農業綠色發展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必將進一步塑造農業綠色發展新優勢,推動更多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責任編輯: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