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殼、谷糙分離、色選、拋光……經過全自動生產線的重重工序,一粒粒稻谷成了一粒粒優質大米,隨后裝袋、裝車,銷往浙江、上海等地。近日,筆者來到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臨江鎮,走訪了福建省祥禾米業有限公司于6月初建成的大米加工“智能廠房”。
“生產線所有工序由機器完成,大米加工向智能數字化邁進了一大步。”公司總經理陳錞介紹,他們投資1700余萬元,引進國內先進的碾米機及紅外色選設備,生產線自動化程度、加工精度高,不僅不破壞大米的營養成分,出米率還高。這條生產線每日可加工300噸大米,祥禾米業的年加工能力提升至10萬噸以上。此外,公司還配套建設日產低溫烘干300噸稻谷生產線及智能化儲糧庫,有效倉容達2萬噸。
走進福建旭禾米業有限公司新廠區中控室,一塊藍色調度大屏映入眼簾。“我們操作‘智慧閩糧’購銷領域監管信息系統,就能無死角查看糧倉內部場景,通過全景數字糧庫功能,糧食出入庫、糧溫糧情、倉儲作業、視頻監控等情況一目了然。”公司工作人員介紹。
去年年底,旭禾米業按照福建省糧儲局和省儲備糧管理有限公司相關通知要求,完成全省統一糧庫信息化系統軟件、硬件對接,實現政策性糧食信息化全履蓋、應用全履蓋、數字化管糧全履蓋。目前,浦城縣工信局推薦該公司以“智慧閩糧”項目申報省級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項目。
“浦城收一收,有米下福州。”浦城是“福建糧倉”,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肥沃的土地、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讓當地產出的大米營養豐富、口感香甜。
近期,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石陂鎮申明村千畝再生稻全程機械化高效栽培示范片迎來豐收。(張行健 柳浪漫 王睿卿 蘇易琳 攝)
近年來,浦城聚焦科技創新,通過出臺政策、引導企業設備升級換代、嫁接科研創新平臺等,匯聚多方“智庫”資源,全力推動從種植、生產、加工到銷售、品牌打造、農旅融合等全產業鏈的轉型升級,構建創新鏈、成果鏈、服務鏈一體化,促進產品提質增收、品牌升值增效,從而實現糧穩民安,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同時,為塑造“浦城大米”品牌,浦城縣在品質管控、品牌宣介、品牌運營上下功夫,制定嚴格生產標準,借力省標準化研究院專業力量,制定出臺了“浦城大米”團體標準,全面落實“三確一檢一碼”,構建從田間地頭到餐桌筷頭的全過程可追溯體系,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安心。
今年5月,新華社、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等單位聯合發布“2024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浦城大米”產業集聚區獲評品牌價值409.86億元。
浦城大米品牌建設稻田彩繪航拍圖。(李玄 攝)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支持企業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引導相關企業發展數字化管理、平臺化設計、智能化制造、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等新模式,有效賦能企業‘智改數轉’,推動企業轉型升級。”浦城縣工信局相關負責人說。
作者單位:南平市浦城縣融媒體中心
責任編輯:陳冰倩 張紅秀 孫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