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決吃飯問題,不能光盯著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開,樹立大食物觀。”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樹立和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對于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糧食事關國運民生,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我國是一個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保障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飯碗,實現了由“吃不飽”到“吃得飽”“吃得好”的歷史性轉變。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糧食產業鏈供應鏈不確定風險增加,保障糧食安全對維護國家安全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只有把牢糧食安全主動權,才能更好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大食物觀拓展了傳統糧食生產范圍和安全邊界,強調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推動食物供給從單一生產向多元供給轉變。樹立和踐行大食物觀,既向耕地要食物,也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有利于提升糧食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持續進步,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深入實施,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營養需求日益多元化、全面化和均衡化。大食物觀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順應了我國居民食物消費結構變化趨勢,在保障食物數量的基礎上更加重視食物的質量、營養等,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樹立和踐行大食物觀,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實現各類食物供求平衡,可以讓食物品種更加多元、膳食結構更加優化、百姓餐桌更加豐富,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的食物消費需求,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生動體現。樹立和踐行大食物觀,是要將山水林田湖草沙作為一個緊密相連的生命共同體,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將食物來源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但這不是無節制索取,而是在遵循自然規律基礎上、在保護生態環境前提下,合理利用草原、森林、海洋等自然資源,因地制宜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樹立和踐行大食物觀,以綠色低碳可持續的方式利用生產資源,更多運用科技和先進裝備,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有利于將生態資源合理轉化為食物資源,在保護生態的同時保障食品的質量與安全。
樹立和踐行大食物觀,要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發展特色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建設現代海洋牧場,發展深水網箱、養殖工船等深遠海養殖,培育壯大食用菌和藻類產業,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植物動物微生物并舉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推進農業智能裝備、關鍵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促進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突破資源環境稟賦的制約,拓展農業生產可能性邊界,開發“森林糧庫”“藍色糧倉”“草原糧倉”“植物工廠”等,提升食物來源的可持續獲取能力,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作者單位:福建社會科學院)
責任編輯:何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