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堿質子理論
br?nsted-Lowry theory of acids and bases
定義:由丹麥科學家布朗斯特和英國科學家勞里提出的一種酸堿理論。該理論以物質對質子的授受為依據來劃分酸堿,認為給出質子的物質為酸,或稱布朗斯特酸,接受質子的物質為堿,或稱布朗斯特堿。酸堿不僅可以是分子,也可以是離子;不僅存在于水溶液中,也可擴展到非水溶液和氣相。
學科:化學_無機化學_元素及無機化學
相關名詞:酸堿反應 共軛酸 共軛堿 水解 電離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延伸閱讀】
19世紀末,阿累尼烏斯提出了酸堿離子理論。該理論認為,酸是在水溶液中產生氫離子(H+)的物質,堿是產生氫氧根離子(OH-)的物質。然而,這一理論存在局限性,主要適用于強電解質,對于弱電解質和無水溶劑中的酸堿反應則解釋不足。1923年,丹麥化學家布朗斯特和英國化學家勞里分別獨立提出了酸堿質子理論。這一理論的誕生,是對傳統酸堿離子理論的補充和發展,更加全面地解釋了酸堿反應的本質,是酸堿理論發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酸堿質子理論認為,凡是能夠給出質子(H+)的物質都是酸,凡是能夠接受質子的物質都是堿。由此看出,酸堿的范圍不局限于電中性的分子或離子化合物,帶電的離子也可稱為“酸”或“堿”。若某物質既能給出質子,也能接受質子,那么它既是酸,又是堿,被稱為“酸堿兩性物質”。通常將該理論中的“酸”稱作“質子酸”,該理論中的“堿”稱為“質子堿”。
酸(HA)和堿(A-)之間存在以下關系:
HA=H++A-
上式中的酸堿稱為共軛酸堿對,酸給出質子后形成的物質稱為該酸的共軛堿,堿接受質子后形成的物質稱為該堿的共軛酸。這個式子表明,酸和堿是相互依賴的,揭示了酸堿之間的內在聯系和轉化規律。一種物質是酸還是堿,由它在酸堿反應中的作用而定。例如,HCO3-與NaOH反應時放出質子,此時它是一種酸;HCO3-與HCl反應時,接受質子,則是一種堿。由此可見,酸和堿的概念具有相對性。
應用酸堿質子理論,可以解釋酸堿反應的實質就是質子在酸堿之間的傳遞,不僅適用于水溶液中的反應體系,也適用于氣相中的反應。酸堿質子理論還有助于理解酸堿的強度,在同種溶劑中,給出質子能力強的酸是強酸,接受質子能力強的堿是強堿,反之則為弱酸和弱堿。在水溶液中,酸堿的電離和水解過程也可以看作是質子傳遞的反應。強酸在水中完全電離出質子和共軛堿,弱酸則部分電離出質子和共軛堿。同樣地,堿在水中接受質子形成共軛酸。鹽類的水解反應也是離子酸堿之間的質子傳遞過程。
責任編輯:張鵬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