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內在一致、相互支撐。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圍繞高素質人才和科技制高點的國際競爭空前激烈。《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作出重要部署,明確提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以此為指引,加快完善科教協同育人機制,培養造就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人才隊伍,必將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作出一系列戰略部署,推動我國教育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當前,我國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各級教育普及程度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達到2.5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2012年的30%提高至2023年的60.2%,提前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等文件的出臺,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提供了更完善的體制機制保障。
貫徹落實《決定》決策部署,要求我們全面對標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系統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讓教育改革發展的紅利為全體人民所享。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新時代以來,我國深入推進“雙一流”建設,更多高水平大學和一大批優勢學科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未來,廣大高校要繼續爭當教育綜合改革的先行地,在全國教育綜合改革中發揮開路先鋒、示范牽引、突破攻堅作用,構建適應時代要求、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教育評價新機制,加快推進大學治理體系改革,搶占教育數字化先機,走更高質量、更具活力、更富效率的內涵式發展道路,以更大力度辦教育、興科技、育人才。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決定》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供了任務書和路線圖,旨在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著力完善科技治理體系,提升科技治理能力,把制度優勢轉化為科技競爭優勢,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當前,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正不斷增強。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全年我國共簽訂技術合同95萬項,技術合同成交金額61476億元,同比增長28.6%。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要突出前瞻性、戰略性需求導向,優化資源配置和布局結構,為創新發展提供基礎理論支撐和技術源頭供給。
近年來,全國各高校充分發揮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技術創新策源地作用,加速孕育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努力搶占科技創新制高點。比如,湖北大學全面深化綜合改革,積極對接國家戰略需求與湖北現代產業體系規劃,瞄準新型生物醫藥、種質創新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從實際問題中提煉科學問題,提升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不斷加強基礎研究的組織形式創新,聚焦發現新現象、認識新規律、獲得新知識、建立新理論,推動高校自主創新能力躍升,使科技創新活動更加主動地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需求對接,必將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推動科技創新關鍵變量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增量。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決定》提出,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養機制,加快建設國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臺。當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科技人力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人才資源規模、科技人力資源以及研發人員數量等指標居全球首位。據統計,我國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過14年,2012年至2024年高校畢業生超過1億人,勞動力素質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也要清醒看到,當前我國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供需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依舊存在,需要繼續下大氣力加以解決。把完善科教協同育人機制作為關鍵支撐,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動態調整優化高等教育學科設置,加快構建高質量育人體系。不斷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環境,打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強磁場”,促進廣大人才的創新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加快形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夯實人才基礎。
(作者分別系湖北大學校長、湖北大學師范學院副書記)
責任編輯:拜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