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是民生之本,糧食安全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須臾不可忽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吹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為深入推進糧食領域改革注入強大動力。要沖破思想觀念束縛,突破利益固化藩籬,敢于突進深水區、啃硬骨頭、涉險灘,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堅實支撐。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推進改革開放,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標志的農村改革全面鋪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加快建立糧食節約長效機制,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深入推進糧食流通管理體制改革,建立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隨著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我國糧食安全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安全保障能力明顯增強。然而,糧食增產難度大與損失浪費嚴重并存,種糧效益低與成本剛性增長矛盾突出,糧食產銷區經濟社會發展差距擴大等問題,成為影響糧食安全的潛在隱患。要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風險,有效應對挑戰,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破解“誰來種地、怎么種地”難題。深化農村改革,要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讓廣大農民分享更多改革成果。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試點,深化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為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供更加堅實的制度保障。完善農業經營體系,促進農民合作經營,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政策同帶動農戶增收掛鉤。健全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構建產權明晰、分配合理的運行機制,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
糧食是弱質產業,比較效益低,提高糧食生產積極性,亟須加快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加快健全價格+補貼+保險的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堅持并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優化農業補貼政策體系,發展多層次農業保險,讓農民種糧不虧本。加快完善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在完善中央對主產區縱向補償機制的同時,統籌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力爭在主產區利益補償上邁出實質步伐,推動糧食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落實好保障糧食安全的共同責任。還需看到,補貼只能保本,真正富農,要靠支持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推動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把延伸產業鏈更多留在鄉村,讓廣大農戶持久獲益。
統籌推進糧食購銷和儲備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增強糧食宏觀調控能力。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上實行宏觀調控,建立中央和地方兩級糧食儲備體系,在穩市、恤農和應急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當前,糧食價格呈現下行態勢,中儲糧充分發揮儲備糧調節收儲的作用,增加糧食收儲規模,推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促進農民增產又增收。
健全糧食和食物節約長效機制。在增產難度越來越大的情況下,耕好節糧減損這塊“無形良田”,等同于綠色增產。近年來,我國持續深化糧食節約行動,推進糧食全產業鏈各環節約減損,取得顯著成效。目前,我國已基本建立節糧減損制度體系、標準體系和監測體系,基本健全常態長效治理機制,節約糧食、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改革永遠在路上。要用好深化改革這個法寶,激發糧食安全保障的內在動力,把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更穩。
責任編輯:何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