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漫步在黃渤海海域近岸,可見成片盛開著花朵的海草床。一棵棵海草吸收著陽光,在海水里隨波舞動。
海草是由陸地植物演化到適應海洋環境的高等植物,是地球上唯一一類可完全生活在海水中的被子植物。除南極外,海草遍布世界近岸淺海水域。一種或幾種海草連片生長,共同形成廣袤柔軟的“海底草原”,即“海草床”。海草床與紅樹林、珊瑚礁是三大典型的近海海洋生態系統。
海草床是最高效的碳捕獲和碳封存系統之一,貯存碳的效率比森林高90倍,碳封存時間上千年。全球現存海草床面積約17萬平方公里,一年可吸收超過1億噸二氧化碳。
海草床之所以能固碳,得益于它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吸收環境的無機碳,將其高效地固定、轉化為有機碳并進行積累。同時,海草床又具備較強的懸浮物捕獲能力、穩定的沉積環境和極低的凋落物分解率,這些優勢讓它能長期有效封存碳。盡管全球海草床的分布面積占海洋面積的比例不足0.2%,但其每年對海洋有機碳埋藏的貢獻在10%以上,是重要的藍色碳匯和藍色碳庫。
除了超強的固碳能力,海草床還具有吸收水體營養鹽和重金屬、降低海水懸浮物濃度等水質凈化和調控功能,能防止或減緩海灘和海岸的流失和侵蝕,是保護海岸的天然屏障,在護堤減災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海草床還是底棲動物的重要食物來源。它復雜的物理空間和豐富的生物資源,可為海洋動物提供產卵場、育幼場、索餌場和棲息場,也為儒艮、大天鵝等提供食物,具有重要的資源養護功能。
然而,海草床屬于脆弱生態系統,受自然環境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全球范圍內海草床正面臨嚴峻退化趨勢。研究表明,1990年以來,全球海草床以每年7%的速度快速退化。
要想恢復“海底草原”,亟待加強保護,如建立保護區;也需開展生態修復,即“海底種草”。
與水稻種植類似,“海底種草”通常包括環境整治、播種、秧苗培育、插苗等過程。近年來,我國海草床生態修復技術快速發展,相繼出現了麻袋裝種、紗布包種和泥塊裹種等海草種子播種方法,以及麻繩夾苗、基質固苗等植株移植方法,大幅提高了海草床生態修復的效率和效果。
經過多年潛心研究,我們在溫帶海草床生態修復理論和技術方向取得了一些突破,建立了相對完整的技術體系,促進了我國海草床生態修復工程規模化開展。截至目前,我們已在山東威海逍遙湖和天鵝湖、煙臺招遠和長島、東營墾東和河北唐山曹妃甸等近海海域修復養護2萬余畝“海底草原”。
未來,我們將繼續潛入海底,種下更加廣袤的“海底草原”。
(作者為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記者李蕊采訪整理)
責任編輯: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