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江西省吉安市永新縣蘆溪鄉社員村村民正在整理剛剛收割完的早稻。記者 李和風 攝
近年來,我國鄉村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各地依托鄉村特色資源,開發農業多種功能、發掘鄉村多元價值,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企業超9萬家,全年農村網絡零售額達到2.49萬億元,鄉村休閑旅游業持續升溫。在產業帶動、就業拉動下,農民收入保持增長。
如何更好利用資源稟賦發展特色產業、促進鄉村振興?近日,記者走進江西省于都縣、興國縣和永新縣探尋答案。
融合發展帶動農民增收
在距離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15公里的禾豐鎮園嶺村,一個品種繁多、美不勝收的蘭花小鎮坐落其中。剪葉、浸盆、整理花枝……36歲的蘭花養護工人唐莉正熟練地處理蘭花盆栽。“從我家騎車10多分鐘就到這邊了。”唐莉說,自己曾在鎮上當超市收銀員,后來為方便照顧孩子選擇去離家更近的蘭花小鎮工作,現在每天工作8個小時,月收入接近3000元。
蘭花小鎮的建設不僅為當地農民群眾解決了就業問題,還為村集體增收和鄉村振興貢獻了力量。蘭花小鎮運營經理鐘勝榮介紹,通過土地流轉、資金入股、就業務工等方式,小鎮帶動周邊6個村與蘭花產業聯結,提供就業崗位800余個,參與農戶戶均年增收3萬多元。
像唐莉一樣實現“家門口就業”的農民群眾還有很多。除了觀賞類花卉,贛州市也依托土壤硒元素含量豐富的資源稟賦,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方式集約化、規模化種植、加工富硒農產品,帶動周邊群眾就業,促進農民增收。
“蘆筍對硒元素具有較強的吸收能力,且生長周期長,全年可采,旺季的田頭收購價30多元一斤,與其他蔬菜品種相比利潤率較高。”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埠頭鄉黨委書記王亞男介紹,埠頭鄉拓誠農業蔬菜(蘆筍)產業基地共種植蘆筍1314畝,年產值約3000萬元。基地吸收175戶農戶前來務工,其中脫貧監測戶56戶,戶均增收1.8萬元。“這里主要吸納農村中老年人前來就業,按工作量結算工資,每人每月保底能掙3000元。”王亞男說。此外,基地還努力延伸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投資建成富硒蘆筍產業分揀加工車間,推出了蘆筍茶、蘆筍果糕、蘆筍掛面等深加工產品。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因為收入較低,許多鄉鎮面臨青壯年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如何吸引更多年輕人回流農村、回歸農業?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賈偉表示,政府可通過提供創業補貼、稅收減免、貸款優惠等政策,降低年輕人返鄉創業和從事農業的風險和成本;為回鄉年輕人提供農業技術、電商運營、旅游管理等職業技術培訓,幫助他們快速適應鄉村產業發展的需求;大力發展農村電商、鄉村旅游、農產品深加工等多元化產業,為年輕人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和創業空間。
當前,我國積極優化實施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帶動更多農民就地就近就業。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一季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96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7%,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2.4個百分點。
多措并舉強化品牌優勢
農產品怎樣賣個好價?隨著越來越多農產品走出產地、銷往全國甚至全世界,品牌已成為提高價格、爭奪市場的關鍵因素。
根據市場需求從“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努力提高農產品質量,講好產品故事,有助于叫響品牌、提高價格、拓展銷路。富硒、優質是于都大米的特色招牌。近年來,于都縣充分利用富硒土壤資源,建設高標準富硒水稻示范基地4.9萬畝,輻射帶動富硒水稻種植10余萬畝。同時,注冊培育“雩都大米”區域公用品牌,編制發布《富硒大米》企業標準,通過于都富硒大米品牌發布會、富硒大米食味品鑒會等推介活動將本地富硒大米推向更廣闊的市場。曾經,于都大米每斤賣不上2元,現在,于都富硒大米市場售價高達每斤68元。
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一頭連著農業現代化,一頭連著鄉村振興,可有力有效帶動產業興旺與農民富裕,讓農產品企業實現“抱團取暖”。蜜柚、茶葉、蔬菜、食用油……在江西吉安,不同種類的農產品都可以在經過嚴格的準入考察后,借助“井岡山”區域公用品牌的影響力和公信力,經過統一包裝、統一營銷走向市場。
據了解,目前“井岡山”品牌授權企業229家,覆蓋大米、糧油等八大品類。“井岡山”品牌也成功入選中國區域農業形象品牌影響力100強,正逐漸為人所熟知。
名聲響了,還要看銷量。電商直播是推廣產品的重要渠道之一。擁有6.9萬抖音粉絲的“贛南老巴哥”是贛州市興國縣的一位帶貨主播,主要銷售芋頭、枸杞葉、酸菜炒小魚干等當地特色農產品。其賬號運營者王富龍表示,想通過直播帶貨讓更多消費者認識并喜歡上贛南土特產。在網絡平臺上,“土特產”也可以成為“爆品”,王富龍有些得意地說,今年3月份,自己賬號上僅辣椒醬一個品類的銷售額就達到70萬元。
電商直播可以擴大農產品流通的效率和范圍,激發鄉村產業發展活力。賈偉表示,更好利用電商直播幫助農產品“上網出村”,政府需要完善農村網絡、交通、物流等基礎設施,暢通農產品上行渠道。從平臺的角度來看,應降低農業生產者的直播門檻,給予相應的流量傾斜,幫助農業生產者優化產品結構,提供市場分析建議等。同時,搭建更多農產品電商應用場景,突破單一賣貨模式,全面推動農業的產、供、銷體系建設,暢通物流和金融服務。
深挖資源做大旅游產業
近年來,越來越多游客選擇去鄉村度假,追求與“鋼鐵叢林”截然不同的體驗。
去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釋放旅游消費潛力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開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推動提升鄉村旅游運營水平。建設一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鄉村旅游重點村鎮,推動實施旅游民宿國家標準,打造“鄉村四時好風光”線路產品,開展“游購鄉村”系列活動。
贛鄱大地,紅色沃土。正值暑期,在“三灣改編”發生地——江西省吉安市永新縣三灣鄉三灣村,前來進行黨政學習教育和研學活動的游客絡繹不絕。“截至目前,三灣村累計接待游客超20萬人次。僅今年5月,就接待了20批次共6000余名學子來開展研學游。”三灣村黨支部書記張維維介紹,近年來,當地深入挖掘紅色文化,精心打造紅色三灣沉浸式體驗館、三灣民宿、紅色教育培訓中心等項目。“民宿經營者每年能增收超5萬元。同時,旅游業的發展也給我們當地的脫貧戶帶來更多公益性崗位。”張維維說。
全國像三灣村一樣的紅色旅游經典景區還有很多。《中國紅色旅游發展報告(2023)》顯示,全國紅色旅游接待人數已突破20億人次,市場規模接近萬億元。紅色鄉村游的發展,對助力革命老區等紅色旅游目的地經濟社會發展意義重大。
很多紅色旅游目的地還承擔著教育和公益的職責。在腰纏萬貫“討米人”——劉啟耀的家鄉,贛州市興國縣龍口鎮睦埠村,記者碰到了東華理工大學軟件學院前來進行研學活動的同學們。“借‘暑期三下鄉’活動來到這里,學生們不僅能夠深入了解學習革命先烈的光榮事跡,還可以給當地留守兒童帶來陪伴與歡樂。”帶隊老師尚珂介紹,今年江西省高校團隊可以通過共青團平臺選擇感興趣的“暑期三下鄉”目的地,支付一定費用,開展學習實踐。以睦埠村為例,每個學生每天僅需繳納食宿費用85元。
2010年以來,農業農村部陸續推介了14批1953個生態環境優、業態類型豐富、服務設施完善的美麗休閑鄉村。舉辦系列精品旅游線路推介活動,目前已累計推出超過1000條視覺美麗、體驗美妙、內涵美好的精品旅游線路。
立足資源稟賦、依托歷史文化、著力提高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旅游產業將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帶來更多可能性。(記者李和風)
責任編輯:何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