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之道,富民為始;富民之要,在于發展。共同富裕是生產力有較大發展條件下的產物,它不可能同低生產力水平并存。如果“蛋糕”本身就很小,那么無論以何種方式進行分配,都無法實現共同富裕,更可能面臨的是共同貧困。因此,共同富裕的首要任務是馳而不息地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創造和積累社會財富,通過高質量發展把“蛋糕”做大做好。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就高度重視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強調“結合浙江的實際,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努力推進我省的物質文明建設”。這些年來,浙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在探索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方面取得明顯成效,為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一、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關于物質富裕的重要論述及實踐探索
改革開放后的浙江,在原有經濟基礎比較薄弱、人均資源占有量相當貧乏的現實條件下,迅速成長為全國經濟發展速度最快、實力最強、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與此同時,許多矛盾也在浙江先發早發,到本世紀初,浙江經濟社會發展遭遇困境,突出表現為正在生產的缺電、正在建設的缺錢、正在招商的缺地。面對這些問題,如何帶領4700多萬浙江人民繼續保持經濟發展勢頭、實現更好更快發展,成為當時的重大課題。經過調查研究,習近平同志創造性提出“八八戰略”,并結合浙江實際部署推進“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動浙江綜合實力、創新能力、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水平邁上新的臺階。
(一)提出“努力把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統一于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著力推動國有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民營經濟不斷上規模、上水平
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促進共同富裕要把握好的基本原則,也是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體制機制優勢。2002年底,浙江全省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達到4065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53%,個體私營經濟成為推動浙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同時,浙江的公有制經濟也發展得很好,全省經營性國有資產總量(不含金融企業)列全國第六;總資產報酬率、凈資產利潤率分列全國第一和第二;不良資產占權益比重全國最低。在這一背景下,“八八戰略”第一條就指出“進一步發揮浙江的體制機制優勢,大力推動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國有企業是國有經濟的重要載體、公有制的重要實現形式,是助推共同富裕的穩定器、壓艙石。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對浙江省屬國有企業改革提出“進一步優化國有資產的布局和結構,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提高省屬國有企業的整體素質,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更好地體現和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在這個思路的指引下,浙江省在2006年基本完成省屬國有企業改革,與2003年相比,全省國有企業資產總量(不含金融企業)排名提升一位,居全國第五;總資產報酬率、凈資產利潤率繼續保持全國第一和第二,國有企業的綜合實力和市場競爭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浙江是中國民營經濟發源地之一。2002年底,習近平同志就曾指出:“浙江最大的優勢是民營經濟先發優勢,我一直在考慮,怎么把這個優勢發揮好。”2004年,他主持出臺《關于推動民營經濟新飛躍的若干意見》,明確了鼓勵、支持、引導民營經濟快速發展的多項政策措施。在2006年6月的浙商大會上,習近平同志進一步闡述了浙商和共同富裕的關系,強調“浙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是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實踐者,是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開拓者,是人民群眾實現共同富裕的貢獻者,是浙江人民的驕傲和自豪”。到2006年,根據全國工商聯公布的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名單,浙江上榜企業203家,居全國第一,較2003年增加20家,一批影響巨大的民營企業在這一時期走上快速發展壯大之路。
(二)強調“真正把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著力加快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省份和科技強省
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持久強勁動力源泉,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進程中起到引領帶動和關鍵支撐作用。進入21世紀,浙江在總體上仍然延續20世紀末以來形成的投資驅動型增長,但創新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呈現出不斷加強的趨勢。習近平同志敏銳洞察到這種變化,作出“我省進入了由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重要時期”的判斷,強調發揮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發展產生的“冪數效應”,部署實施“八大科技創新”工程,不僅把重點放在工業和先進制造業上,而且統籌兼顧農業、生態、海洋、健康與安全、服務業科技創新,特別是把基礎研究及軟科學與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納入科技創新重大工程,使浙江的創新發展具有了更強的戰略眼光和超前思維。在習近平同志推動下,浙江圍繞“八大科技創新工程”集中實施26個重大科技專項,到2006年底,浙江獲國家科技獎的重大成果數量從2002年的6項增加到12項,專利授權量從1.4萬件增加到3.1萬件,科技活動經費從185.2億元提高到407.8億元。
高等教育和科研機構是自主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力量和生力軍。出于歷史原因,浙江缺少大院大所和著名大學,這成為自主創新的突出短板。習近平同志始終把解決這個問題擺在重要位置,2003年創造性地提出了“引進大院名校、共建創新載體”的戰略部署,并親自協調組織引進清華大學等大院名校與浙江共建創新載體,從而有效破解了科研與市場的對接難題,成為全國省校合作的典范、產學研合作的樣板。他還注重引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支持企業成為引進大院名校的主力軍。“引進大院名校、共建創新載體”戰略實施的三年里,浙江與國內外大院名校引進共建創新載體近300家,90%以上都是以企業為主體引進共建的,由此為浙江引進了3200多名省外技術人員,超過了原有省屬科研院所的人才總量。
習近平同志把“積極推進科教興省、人才強省”作為“八八戰略”的重要內容,高瞻遠矚地提出推進創新型省份和科技強省建設。2004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關于大力實施人才強省戰略的決定》,推出省特級專家制度、“錢江人才計劃”、“百千萬”科技創新人才工程等一系列引才育才聚才政策,為浙江的創新發展打下堅實的人才基礎。至2006年,全省各類人才達524.7萬人,每萬人口中擁有人才1071人。
(三)強調“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是一項長期而緊迫的任務”,著力優農業、強工業、興三產
努力形成既能夠節約資源又具有強大競爭力的產業結構,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根本性轉變的必由之路,是共同富裕做大“蛋糕”的產業根基。黨的十六大后,浙江城市化快速發展,大量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農業經營出現副業化、兼業化、老齡化趨勢;工業以輕工業為主,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并集中在塊狀經濟,主要從事加工制造環節的“輕小集加”仍然普遍存在;服務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占比一直徘徊在40%左右,與相同發展階段的國家和地區相比,對經濟的帶動作用明顯偏低。為此,習近平同志在2004年7月提出,“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以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為途徑。按照‘優農業、強工業、興三產’的要求,著力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產業升級”。習近平同志明確提出,“實現‘鳳凰涅槃’和‘騰籠換鳥’,是產業高度化發展的客觀趨勢和必然選擇”,并圍繞產業結構調整作出系列部署,推動浙江從以粗放型外延式的增長為主轉變為以集約型內涵式的發展為主,在質的提高基礎上實現量的新擴張。
“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全面分析浙江資源稟賦、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農業發展新形勢,指出“提高農業效益、建設現代農業,面臨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落后和農產品流通方式落后的制約”,作出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決策,既順應了現代農業發展趨勢,又貼合人多地少的經濟較發達地區的農業發展特殊性,充分發揮浙江農業的比較優勢,加快了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
“輕小集加”是浙江工業的重要特征,具有小商品、大市場的產業格局,低成本、高效益的比較優勢,以及小企業、大協作的集群效應,但也存在產品技術含量偏低、附加值和美譽度不夠高等問題。對此,習近平同志指出:“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必須充分發揮和不斷增強這一優勢,但決不能滿足于這一優勢,停留于這一優勢。”2003年7月,習近平同志作出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的戰略部署,主持制定《浙江省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規劃綱要》,提出建設以高技術、臨港化工產業為主的環杭州灣產業帶,以輕工、醫藥、機械為主的溫臺沿海產業帶,以傳統優勢產業和資源深加工產業為主的金衢麗沿高速公路產業帶,構建起浙江生產力布局的基本形態。在這個整體性、長遠性工作部署中,習近平同志明確指出,“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關鍵是把握‘先進’二字,結合浙江實際,這種先進性應該體現在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加快建設‘數字浙江’”。2003年9月,浙江出臺《數字浙江建設規劃綱要(2003—2007年)》及一系列鼓勵信息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將信息產業作為浙江省產業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在“數字浙江”戰略指引下,“十一五”時期浙江省電子信息產業年均增速27%左右,一批新一代信息技術龍頭企業成為浙江經濟的新名片。
現代服務業是在工業化比較發達的階段產生的信息和知識相對密集的服務業,具有科技含量高、勞動生產率水平高、附加價值高的“三高”特征。2004年12月,習近平同志明確提出,“我們要遵循規律,抓住機遇,將服務業逐步培育壯大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動力產業’,以服務業發展水平的提高來促進工業化水平的加快提升,同時藉以解決要素制約、就業壓力等問題”。按照優化結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大扶持等四方面工作導向,浙江初步形成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發展態勢。從2002年到2006年底,浙江省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到19.7%,四年間翻了一番左右。
(四)提出“‘跳出浙江發展浙江’是浙江發展的必然要求”,著力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斷提高本土經濟競爭力
參與國際分工協作和競爭,是進一步擴大經濟規模和總量、提高經濟質量和效率的關鍵,能夠不斷打開新的經濟增長空間。地處東南沿海的浙江,自古就有義利并重、向外發展的商業氛圍。改革開放后,大量浙商到省外經商,出現“千萬浙商”的概念,社會上對“浙商要不要走出去”看法不一,很多人擔心大量浙商向外發展可能造成浙江經濟“空心化”。針對這個疑慮,習近平同志提出“地瓜經濟”的比喻,認為“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為的是汲取更多的陽光、雨露和養分,但它的塊莖始終是在根基部,藤蔓的延伸擴張最終為的是塊莖能長得更加粗壯碩大”,形象地闡釋了在外浙商與浙江經濟的緊密關系,對平息爭論、推動浙江經濟向外拓展與持續增長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大力推動對外開放。2004年3月,他主持召開全省對外開放工作會議,會后一個月省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擴大開放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從“外貿大省”向“開放大省”轉變,特別注重“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并開創了到境外舉辦“浙江周”的先河。習近平同志還親自帶團赴國外推介浙江、加強經貿合作,主動向世界展現浙江形象,搭建招商引資平臺。從2002年到2006年,浙江進出口總額從420億美元提高到1391.5億美元,年均增長34.9%;全省實際利用外資額從47億美元提高到88.9億美元,年均增長17.3%。
在大力推動對外開放的同時,習近平同志還以長三角一體化為抓手推動對內開放,在“八八戰略”中明確提出“進一步發揮浙江的區位優勢,主動接軌上海、積極參與長江三角洲地區合作與交流,不斷提高對內對外開放水平”。為推動這一構想落地,2003年3月,習近平同志率領浙江省黨政代表團到上海、江蘇開展學習考察,倡導建立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定期會晤機制。隨后,在習近平同志主持下,浙江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主動接軌上海積極參與長江三角洲地區合作與交流的若干意見》,按照“虛心學習、主動接軌、真誠合作、實現共贏”的總體要求,積極參與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合作與交流,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一體化。2005年12月,首次長三角兩省一市主要領導座談會在杭州召開,長三角合作進入實質化階段,多層次、寬領域的合作交流機制促成優質項目、業態、人才、資源進一步匯集到長三角區域內,為進一步提升長三角經濟競爭力打下良好基礎。
(五)提出“我們應該看到豐富的山海資源優勢,念好‘山海經’”,著力把欠發達地區和海洋經濟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打通欠發達地區山海資源向物質財富轉化的通道,是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根本途徑,也是促進共同富裕、實現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重要舉措。習近平同志從全省發展大局出發,結合浙江大多數欠發達地區位于山區和海島的實際,在“八八戰略”中明確將“山海協作工程”作為省域層面的重要戰略舉措深入推進,自此為浙江打開了以海引陸、以陸促海、陸海統籌、海陸聯動的整體發展新格局。
在習近平同志的推動下,浙江著眼于全省生產力、人口、資源等區域布局優化,深入實施“山海協作工程”,借助結對幫扶、優勢互補,不僅為欠發達地區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新引擎,也為發達地區加快發展拓展了新空間。2003年,浙江省委在衢州開展“山海協作工程”第一次系列活動,浙江省政府專題成立山海協作工程領導小組,明確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65個對口協作關系,出臺《全面實施“山海協作工程”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習近平同志多次到浙西南山區調研山海協作情況,每年主持召開山海協作情況匯報會,親自謀劃工作思路,親自部署工作任務,親自督導重大項目。以衢州市為例,2007年該市山海協作項目從業人員達到5.1萬人,實現報酬7.1億元,占城鎮單位從業人員報酬增量的30.2%,切實帶動欠發達地區低收入群眾的就業增收。
浙江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統籌區域發展既要山海協作,也要向海圖強。習近平同志前瞻性地認識到發展海洋經濟的戰略意義,強調“在海陸聯動中發展海洋經濟,使海洋經濟成為我省新的經濟增長點”。他指出,“縱觀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一個明顯的軌跡,就是由內陸走向海洋,由海洋走向世界,走向強盛”。在2003年8月的全省海洋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正式提出“建設海洋經濟強省”戰略,明確以科技進步和體制創新為動力,以港口城市為依托,以港口建設和臨港工業為突破口的海洋經濟強省發展思路,并在《浙江海洋經濟強省建設規劃綱要》中進行了體系化部署。比如,2006年底舟山市船舶工業產值達到107億元,是2001年的9倍,彌補了舟山作為偏遠海島地區的工業發展短板,有效帶動了經濟發展。
(六)提出“既要GDP,又要綠色GDP”,著力將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根本,既滿足當代需求,又為子孫后代留下延綿福祉,是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不可逾越的底線。進入21世紀,浙江生態環境壓力已逼近臨界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2004年3月,習近平同志旗幟鮮明地指出,“浙江人多地少,如果走傳統的經濟發展的道路,環境的承載將不堪重負,經濟的發展與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提高會適得其反”。為了扭轉和消除部分干部群眾關于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相對立的錯誤認識,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生態環境是資源,是資產,是潛在的發展優勢和效益”,并親自謀劃實施《浙江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指引浙江圍繞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扎實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實現產業布局向綠色惠民、生態富民的方向不斷優化。
浙江堅持以發展循環經濟為重點推動產業的生態化轉型,將發展循環經濟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習近平同志指出,“發展循環經濟,不只是清潔生產,也不能局限于‘垃圾經濟’或‘廢棄物回收利用’,而是要全方位覆蓋到企業、區域、產業、社會等各個層面”。為了讓企業真正自覺發揮在發展循環經濟中的主體作用,習近平同志強調,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生態環境有償使用制度,完善支持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政策,“使發展循環經濟的企業能夠在市場中有利可圖、有力競爭”。到2006年底,浙江一舉扭轉自1990年以來單位GDP能源消耗水平不斷上升的態勢,盲目追求經濟指標導致環境污染加重的態勢得到有效遏制。
二、浙江深入貫徹習近平同志關于物質富裕重要論述的具體實踐及成效
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關于物質富裕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及決策部署,為浙江歷屆省委、省政府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多年來,浙江省委、省政府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不斷豐富物質文明建設工作載體、提升高質量發展成效。截至2022年底,浙江省生產總值以“三年一躍升”的速度突破“七萬億”大關,達到7.81萬億元,穩居全國第四。2023年,浙江經濟總量邁過8萬億大關,人均生產總值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的1.4倍,展現出特殊的“韌性”和更加強勁的動力。
(一)圍繞“再創多種所有制經濟發展新優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市場主體創造財富的熱情進一步迸發
正因為多種所有制經濟在市場競爭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才形成了浙江的體制機制優勢。多年來,浙江始終堅持貫徹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關于“進一步發揮浙江的體制機制優勢”的要求,聚焦為市場主體發展營造公平公正、透明高效、互利共贏的營商環境,從“四張清單一張網”改革到“最多跑一次”改革,通過政府的數字化轉型削減政府權力事項、提高辦事效率,降低企業進入市場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的“加法”,全面激發個人、企業和各類組織的創業熱情。2020年1月,浙江制定實施全國首部省級民營企業發展促進條例。特別是在2020年疫情沖擊下,浙江充分發揮有為政府作用,及時出臺一攬子幫扶舉措,幫助企業渡過難關。2020年春天,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到浙江調研指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經濟發展道路,我們將堅持不變,不能有絲毫懷疑和動搖”。2020—2023年,浙江連續四年在全國工商聯“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中位居全國第一。企業開辦時間壓縮到1個工作日,一般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最多80天”,浙企數量連續24年在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居全國第一,省屬國企資產總額、凈資產、利潤總額等指標繼續位居全國前列,全體人民勤勞創新致富的路徑進一步拓寬。
(二)圍繞“建設創新型省份”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的動力更加強勁
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就指出,加強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是轉變增長方式,破解資源環境約束,推動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的根本之計。浙江牢牢把握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要求,把“創業富民、創新強省”落到實處。2013年以來,浙江省委作出《關于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省份的決定》《關于建設高素質強大人才隊伍打造高水平創新型省份的決定》,將人才強省、創新強省作為首位戰略。近年來,浙江在“互聯網+”、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創高地和創新策源地建設中成績亮眼,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實現零的突破,創建首個全省域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人才生態最優省“金名片”越來越亮。2020年,浙江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88%,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5%,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61.8%,圓滿實現習近平同志2006年在全省自主創新工作會議上提出的“到2020年成為創新型省份,基本建成科技強省”戰略目標。2021年,浙江重大創新成果獲國家科技獎數量上升到全國第三位,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1.26萬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62.6%,正式轉入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建設的軌道。2022年,浙江創新能力綜合排名首次超過上海,躍居全國第四位。
(三)圍繞“推進‘騰籠換鳥’,實現‘鳳凰涅槃’”調整產業結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更加高效
“調結構、轉方式”,始終是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抓經濟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跳出傳統產業窠臼,浙江有效提升了本土產業層次、打開了產業發展新天地,并以超長耐心和超強決心,持續推進“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為騰出空間培育更多“吃得少、產蛋多、飛得遠”的“俊鳥”,打出“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四換三名”(“四換”,騰籠換鳥、機器換人、空間換地、電商換市;“三名”,大力培育名企、名品、名家)、“四邊三化”(在公路邊、鐵路邊、河邊、山邊等區域開展潔化、綠化、美化行動)、“三改一拆”(舊住宅區、舊廠區、城中村改造和拆除違法建筑)一系列組合拳,啟動以“畝產效益”為導向的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試點,實施“畝均論英雄”改革,深化實施工業“標準地”、農業“標準地”改革。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鳳凰涅槃、浴火重生”,舉全省之力推進質量強省、標準強省、品牌強省建設,全面部署建設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深化新時代“數字浙江”建設,打造數字經濟“一號工程”,啟動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指出,“浙江要堅持‘騰籠換鳥、鳳凰涅槃’,加快新舊動能轉換,跑出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度”。2021年浙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首次突破2萬億元,2023年達到近2.24萬億元,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五年實現翻番,專精特新“小巨人”和單項冠軍企業數量居全國首位,農業現代化水平居全國前列,經濟發展的速度、結構、質量、效益更加協調。
(四)圍繞“提高對內對外開放水平”擴大主動開放,在更大范圍內配置資源、發展經濟的能力進一步提升
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明確提出:“要進一步增強競爭意識,提高做好開放工作的主動性。”
浙江堅持在更大空間、更高層次、更廣領域中為浙江發展找準坐標定位,全面實施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舟山群島新區、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四大戰略,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出臺《浙江省長江經濟帶發展實施規劃》《關于以“一帶一路”建設為統領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意見》,召開全省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大會,成功舉辦G20杭州峰會、十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義新歐”中歐班列、義甬舟開放大通道、舟山江海聯運中心等開放要道相繼貫通,跨境電商綜試區實現設區市全覆蓋。2020年3月底,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的首站就是寧波舟山港,他在調研時指出,“寧波舟山港在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硬核’力量。”2020年9月,國家正式賦權浙江自貿試驗區在全國率先擴區;2021年,浙江全年進出口總額突破4萬億元,占全國總值的10.6%,首次躋身全國第三;2022年,浙江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單量居全國第一;2023年,寧波舟山港貨物吞吐量連續15年居全球第一。
(五)圍繞“統籌區域發展”促進發達地區加快發展和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區域山海發展水平更加協調
山有所呼,海有所應。在習近平同志大力推動下,浙江“山海協作工程”不斷攀上新臺階。20多年來,浙江堅持念好“山海經”,一以貫之深入實施“山海協作工程”,統籌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水平不斷提升。浙江省委、省政府持續推動相關工作部署,在2009年啟動實施新一輪“山海協作”工程,2011年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2015年,26個原欠發達山區縣經濟發展水平已超過全國縣域經濟發展的平均水平,浙江決定摘掉26縣“欠發達”帽子。2020年春天,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賦予浙江“努力成為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標新定位,特別要求浙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要率先突破”。2021年,《浙江省山區26縣跨越式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印發,“一縣一策”開辟26縣發展新格局。2023年,浙江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縮小至1.8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311元,連續39年位列全國各省區第一。
(六)圍繞“創建生態省,打造‘綠色浙江’”推動綠色轉型,物質文明發展模式更加綠色生態
“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是發展中最大的辯證法”。浙江省委、省政府牢牢把握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走“生態立省”之路,作出建設美麗浙江、創造美好生活的決定,有序推進循環經濟“991”行動計劃。2019年,浙江通過國家生態省建設試點驗收,建成全國首個生態省,順利完成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創建生態省”任務。2020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時隔15年再次來到安吉余村考察,對當地堅持綠色發展給予充分肯定。他指出,“綠色發展的路子是正確的,路子選對了就要堅持走下去”,“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讓綠色成為浙江發展最動人的色彩”。近5年,浙江萬元GDP能耗、水耗分別下降11.7%、31.7%。浙江以占全國1%的土地、4.7%的人口、3%的用水量、5%的能源消耗量,創造了全國6.4%的國內生產總值,綠色發展綜合得分居全國各省區前列。
三、習近平同志在浙江關于物質富裕探索與實踐的經驗啟示和理論價值
共同富裕的經濟基礎是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更談不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始終將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不斷夯實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拓展了團結人民群眾共同奮斗做大做好“蛋糕”的實現路徑,為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依據。
(一)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不斷促進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融合互促,激發實現物質富裕的主體活力
習近平同志2006年1月16日在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中國經濟大講堂”的演講中指出,“民營經濟的發展為浙江國有企業改革乃至整個宏觀領域的改革提供了動力源泉。民營經濟的發展不僅沒有陷國有經濟于絕境,反而為國有經濟的改革與發展創造了優越的外部條件,實現了不同所有制經濟的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發展”。浙江按照習近平同志的要求,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在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權益,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的基礎上強化競爭,是提高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整體素質的關鍵一招,有利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也有利于政府騰出更多精力搞好服務,把該管的事情管好,促進效率和公平的高水平統一,使創富活力競相迸發。浙江通過不斷鼓勵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以體制機制變革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市場化程度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促進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融合互促,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動實現物質富裕的基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三個沒有變”,創造性提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指出“把公有制經濟鞏固好、發展好,同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不是對立的,而是有機統一的”,不斷推動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實下來。從浙江的探索與實踐到新時代以來的偉大實踐都充分說明:夯實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必須不斷激發全社會勤勞致富、奮斗致富的主體活力,只有充分發揮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各自的功能和優勢,使一切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激發全社會干事創業活力,讓干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干、群眾敢首創,才能不斷做大做好共同富裕這塊“蛋糕”。
(二)始終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培育實現物質富裕的內生動力
創新是發展的關鍵變量,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的動力之源。如果創新的動力問題解決不好,要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是難以做到的,共同富裕也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最終成為空中樓閣。浙江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科技創新的熱土,始終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明確提出切實把握好“六個堅持”,蘊含著推動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兩個輪子”一起轉、市場和技術和諧共振等創新驅動的方法論特質,充分展現了其應對發展環境變化、增強內生動力、把握發展主動權的前瞻眼光和積極作為。
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動實現物質富裕的根本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要激發調動全社會的創新激情,持續發力,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縱深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助推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提升,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日益凸顯。從浙江的探索與實踐到新時代以來的偉大實踐都充分說明: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帶動共同富裕的“火車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破解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促進物質富裕的一項重要舉措。要堅持把政策向創新活動傾斜、資源向創新主體匯集、人才向創新平臺聚集,充分發揮科學家和企業家的創新能動作用,進一步突出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實現從“要我創新”到“我要創新”的轉變,切實用創新充分激活共同富裕的動力引擎。
(三)始終堅持“大力發展制造業和實體經濟”,不斷夯實經濟發展的根基,鑄牢實現物質富裕的立身之本
實體經濟和制造業是立身之本、強國之基、富民之根。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強調,“先進制造業的主體,必須是高附加值的產業”。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的關鍵是推動制造業實現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高的戰略性轉變,強化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堅持現代服務業為主體、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戰略定位,努力掌握產業鏈核心環節,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浙江堅持實業興省、實業致富,從制造業基地、先進制造業基地向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躍升,不斷迭代先進制造業和實體經濟的建設載體,走出了一條以工業化為著力點、以信息化為帶動、以城鎮化為依托、以農業現代化為互動的“四化同步”并聯式發展道路,為資源小省跨越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可供選擇的方案。
堅持大力發展制造業和實體經濟,不斷夯實經濟發展的根基,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動實現物質富裕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治國理政全局,推動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提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發展壯大實體經濟,都離不開制造業”“堅持把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等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推動我國實體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徑。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超過30%,連續14年位居世界首位。從浙江的探索與實踐到新時代以來的偉大實踐都充分說明:實體經濟和制造業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經濟發展任何時候都不能脫實向虛。做大實體經濟是推動共同富裕的基本盤,沒有實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就不可能有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要深刻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特征和新要求,更加注重推進以先進制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堅定不移推進新型工業化,不斷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讓財富創造的源泉充分涌流。
(四)始終堅持“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不斷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拓寬實現物質富裕的發展空間
開放發展是浙江經濟的鮮明標識,全面擴大開放改變了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投入規模,推動浙江企業加快技術創新,融入全球產業布局,在國際價值鏈分工中謀得先機,形成內源發展與外源發展“兩個輪子”一起轉、“兩個動力”一起驅,為浙江經濟轉型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也為實現物質富裕拓展了新空間。在這一過程中,浙江始終秉持“跳出浙江發展浙江”理念,按照“‘浙江人經濟’拓展浙江經濟”的思路,將富民強省的立足點從浙江這個省域概念拓展到五湖四海,在全面推進開放強省中大大提高了共同富裕的包容性和開放性。可以看出,加強與外部區域的緊密聯系,是不同地區進行專業化分工、發揮各自優勢、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率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
堅持“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不斷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動實現物質富裕的必由之路。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我們要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形成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要以開放紓發展之困、以開放匯合作之力、以開放聚創新之勢、以開放謀共享之福”。從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到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從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到連續6年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從浙江的探索與實踐到新時代以來的偉大實踐都充分說明:經濟要發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場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唯有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才能贏得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的主動權。要不斷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用好國內國際兩種資源,著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以開放式發展走好共同富裕道路。
(五)始終堅持“優化生產力布局”,不斷促進城鄉區域合理分工、協調發展,形成實現物質富裕的均衡格局
加快實現不同區域的城鄉居民物質富裕,不能簡單要求各地區在經濟發展上達到同一水平,而是要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走合理分工、協調發展的路子。浙江之所以能夠長期保持在全國富裕水平較高、區域差距較小的省份之列,得益于習近平同志關于區域協調發展前瞻性的探索實踐,將不同區域的城鄉居民享有基本同等的生活水平和質量作為統籌區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全省生產力和人口的優化布局為著眼點,依據環杭州灣、溫臺沿海、浙中和浙西南四大區域及各地市的發展稟賦進行整體布局,在保持發達地區競爭先導優勢的同時,推動欠發達地區成為全省發展新的增長點。由此可見,探索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按比較優勢實現要素雙向流動的新模式,能夠實現從“輸血式”單向幫扶向“造血式”雙向流動的轉變,推動區域協作從傳統產業梯度轉移向要素創新成果轉化落地轉變,為解決區域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供可行的市場轉化路徑。
堅持優化生產力布局,不斷促進城鄉區域合理分工、協調發展,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動實現物質富裕的重要抓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這是區域協調發展的辯證法”,“優化生產力布局,推動重點產業在國內外有序轉移,支持企業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促進內外產業深度融合”。適應新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深入推進,城鎮化品質進一步提升,美麗鄉村建設取得巨大成效,城市帶動鄉村更為有力,鄉村支持城市更為廣泛,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形成。從浙江的探索與實踐到新時代以來的偉大實踐都充分說明:優化生產力布局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推進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只有按照經濟發展規律調整完善生產力布局,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才能讓全國各地的百姓都過上富裕安康的生活。
(六)始終堅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不斷探索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厚植實現物質富裕的生態底色
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哪里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建設、合理開發和經營,哪里就會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在從物質富裕邁向更高水平的物質文明進程中,必須貫徹“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綠色發展理念。浙江率先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通過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創建生態省、打造“綠色浙江”等一系列戰略舉措,不僅及時避免了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上走彎路,推動資源利用水平的提高和綠色生產體系的構建,促使浙江在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還進一步打開了生態資本向發展資本、富民資本轉化的通道。生態環境是承載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保護生態環境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的客觀需要,也是物質富裕向物質文明提升邁進的最鮮明標志之一。可以說,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是發展中最大的辯證法,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之間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依存,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對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抓得越早越主動、越晚越被動。
堅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不斷探索以最少的資源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動實現物質富裕的鮮明特征。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從浙江的探索與實踐到新時代以來的偉大實踐都充分說明:生態就是資源、生態就是生產力,必須更加自覺地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讓綠色成為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更加堅實、更加厚重、更加亮麗的底色。
四、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物質富裕的重要論述,著力打造經濟高質量發展先行示范區
高質量發展是順應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促進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強調,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浙江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促進共同富裕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展現先行示范的使命擔當。
(一)著力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繼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點任務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強調將“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在高質量發展中夯實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必須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方面的顯著優勢,將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治理效能。一是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和優勢,進一步做大“蛋糕”,讓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使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二是強化國有經濟在戰略安全、產業引領、國計民生、公共服務等領域的戰略支撐作用,規范有序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以管資本為主的國資監管體系,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三是發揮好民營經濟主力軍作用,建立有助于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進一步加大對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扶持力度,圍繞“專精特新”目標解決好融資、用地、引才等瓶頸制約,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打造公平透明法治化的營商環境。
(二)創新驅動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塑造發展新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對我國這么大體量的經濟體來講,如果動力問題解決不好,要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兩個翻番’是難以做到的。”浙江要在國際產業鏈分工中從“跟隨”“模仿”向“并行”“領跑”轉變,亟須全面提升創新策源力,不斷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構筑教育、科技、人才一體聯動新機制,以創新優勢贏得發展優勢。一是牢牢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加強創新生態的頂層設計和創新平臺的科學布局,構建以國家實驗室和全國重點實驗室為龍頭的新型實驗室體系。二是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重點新型研發機構和科研院所、省以上技術創新中心等發展,形成創新策源優勢。三是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突破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的“卡脖子”技術,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突出技術領先優勢。四是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綜合改革,加大對基礎研究人才、領軍型人才和優秀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培養卓越工程師、高技能人才等產業人才隊伍,建立人才引領優勢。
(三)聚焦實體經濟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增長、質量、效率從哪里來?只能從經濟結構調整中來”。實體經濟是發展的本錢,浙江要牢牢抓住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通過現代產業體系構建提升物質富裕的水平和成色。一是把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推動制造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建補強固,實現制造大省向制造強省轉變。二是把經濟發展的增長力放在現代服務業上,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不斷提升生活性服務業品質。三是把經濟發展的加速度放在數字經濟上,深化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建設世界級數字產業集群。
(四)積極主動融入和服務雙循環發展新格局
高水平的開放格局為高質量的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拓展新空間。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適應當前經濟發展階段變化的主動選擇。浙江作為開放大省,應擔起雙循環戰略樞紐作用,用足用好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戰略疊加優勢,以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打造更具韌性、活力、競爭力的“地瓜經濟”。一是高標準建設自貿試驗區,積極探索以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為核心的制度體系,增強高端要素集聚能力。二是培育和引進新型貿易平臺、跨境電商平臺,不斷增強大宗商品資源配置能力。三是構建內外便捷的高效大通道,推動物流通達能力躍升。加快推進義甬舟開放大通道等一批主干設施建設,推動海港、陸港、空港、信息港“四港”高效聯動。
(五)在發展中率先破除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協調既是發展手段又是發展目標,同時還是評價發展的標準和尺度”。浙江各地資源稟賦與發展基礎各不相同,后發地區盡管增速快、后勁足,但區域間絕對差距仍在拉大。以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必須優化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動態平衡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新格局。一是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經濟和人口承載力,統籌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全面提升杭州、寧波、溫州、金義四大都市區和中心城市能級。二是加強“山”“海”地區高端要素和公共服務持續供給,補齊交通基礎設施、優質公共服務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短板,提升對人口集聚、產業發展的基礎支撐能力。三是以高水平的市場化運作提升“山”“海”生態經濟的自我造血能力,加快山區26縣“一縣一業”精準謀劃、“一縣一策”落地生效。
(六)大力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浙江要打造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示范之地、標桿之地,就要以更高標準、更大自覺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一是正確處理發展與減排的關系,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碳中和,構建以核電為主體、風光水氫等為補充的清潔能源開發體系,大力建設綠色制造體系和服務體系。二是加快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的科學化綠色化變革,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三是壯大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生態康養等三產融合的生態富民產業,把好環境好生態變成生產力,借助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林草海洋碳匯交易機制等機制改革創新,全面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雙向轉化通道,拓寬生態富民路徑。
(課題負責人:周華富 郎金煥 陳達祎)
來源:浙江日報
作者單位:浙江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王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