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王先生耳朵瘙癢難忍、隱隱作痛,用了滴耳液、吃了消炎藥未見好轉,來到浙江省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就診。
醫生仔細檢查后發現,王先生的外耳道及鼓膜表面布滿了一層灰褐色的毛絨狀霉菌結痂,醫生診斷他患上了霉菌性外耳道炎,而誘因就是他用不潔器械掏耳。
霉菌性外耳道炎又叫外耳道真菌病,是一種外耳道的真菌感染性疾病。真菌容易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生長繁殖,人的外耳道狹長,耳道內空間狹窄、通風效果差,易受真菌感染形成霉菌性耳道炎。真菌感染會引起耳道皮膚充血糜爛,甚至引起鼓膜穿孔,累及中耳。醫生建議,一旦出現耳悶、瘙癢,應及時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四個誘因要當心
1.機體抵抗力下降;
2.用不潔凈器械挖耳;
3.洗頭、游泳時,耳道進水,霉菌入侵;
4.長期使用抗菌素或耳內滴用抗菌素,導致菌群失調。
臨床發現,霉菌性外耳道炎的主要病癥為耳癢、耳內不適、耳悶,有些甚至會有耳鳴,耳道流出水樣分泌物,分泌物阻塞耳道時會影響聽力,還會結痂且痂膜較厚。仔細檢查患者的耳朵,可見外耳道及鼓膜表面黑色、灰褐色痂皮、鱗屑狀物或粉末狀霉菌斑點,下耳道皮膚充血糜爛,嚴重者鼓膜充血肥厚甚至穿孔,可流出分泌物。
霉菌性外耳道炎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外耳道炎表現為外耳道灼熱、疼痛,有耳悶感或伴耳鳴,重者伴全身發熱、不適感,耳周淋巴結腫大;慢性外耳道炎表現為外耳道出現耳悶不適和瘙癢感,并有少量分泌物或結痂,病程長者可因外耳道皮膚增厚而引起耳道狹窄、聽力減退,有些甚至出現中耳受損。
治療重在合理用藥
霉菌性外耳道炎的治療,首先要適當清理耳道內的分泌物,保持耳道清潔干燥。耳道充血腫脹、滲出較多時,可用水楊酸酒精滴耳,結痂較厚者可用克霉唑軟膏局部擦拭。藥物擦拭后一般三至四天可看到結痂部分脫落。為了確保藥物起作用,可在醫生指導下,用消毒長棉簽蘸取軟膏將其深入外耳道內,輕輕擦拭。
護理耳朵從這些方面入手
1.不隨意掏耳,尤其要避免不潔掏耳;
2.避免耳朵進水,保持耳道干燥;
3.工作壓力大、身體過累及熬夜等都容易導致免疫功能下降,應注意調節壓力、減少熬夜;
4.出現耳癢、耳內不適、耳悶,耳道有水樣分泌物等癥狀,要及時就醫;
5.避免食用辛辣食物,避免長期或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知識延伸:耵聹是由外耳道皮膚的耵聹腺分泌的,一般會在張口、打哈欠或者咀嚼等活動時,借助下頜關節的運動而自然脫落,并排出耳道,并不需要過多去掏。如果耳道嚴重堵塞影響聽力,應在醫生幫助下規范處理,不要自行強掏耳朵,否則可能傷害耳道內皮膚引起炎癥,導致霉菌入侵。
作者單位:浙江省人民醫院
責任編輯:任全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