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時節,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大山深處,天藍水綠,清風習習,街道干凈整潔,綠樹與紅花相映成趣,一幅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畫卷躍然眼前。
圍場作為塞罕壩精神發源地,近年來以加強黨建品牌建設作為創新黨建工作載體,初步形成了“紅映木蘭”黨建品牌矩陣,著力打造出一批優勢產業型、旅游特色型、美麗宜居型特色示范鄉村。
飛地抱團,鋪就強村富民路
“鹿圈村種的水果西紅柿,很受市場認可,訂單銷售每斤能賣到6元錢,還不愁賣。”四合永鎮黨委書記王占民告訴記者。
鹿圈村位于四合永鎮東南部。自2020年開始,鹿圈村通過設施冷棚西紅柿種植、智能溫室大棚種植、雜糧種植加工、黃花、藍靛果種植等產業壯大集體經濟,摸索出了一條高收益的西紅柿產銷路子。2023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到40萬元。鹿圈村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讓其他村的群眾很羨慕。為此,四合永鎮黨委與鹿圈村村“兩委”干部商量,“能不能擴大西紅柿種植面積,帶動其他村壯大集體經濟?”大家一致贊成。很快,四合永鎮11個村在襪子溝區域建設了集體經濟抱團發展示范園區。
在圍場,類似這樣加速“騰籠換鳥”的事例還有很多。近年來,圍場借助“紅映木蘭·飛地抱團”黨建品牌,以“發展一個產業,帶動一方經濟,富裕一地百姓”為出發點,整合資金、資源,采取租賃、托管、合作等多種方式,組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聯合體,實現抱團發展。截至目前,全縣共打造“飛地”抱團發展基地14個,帶動116個薄弱村順利實施集體增收項目,各村集體經濟年均可增收8萬元以上,通過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推行“一地生四金”“以工代賑”“二次分配”等模式,同步帶動千余戶群眾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
積分促治,破解基層治理難題
綠植蔥蘢、花木扶疏,腰站鎮下三合義村的街道一派賞心悅目的景象。村黨支部書記李軍對記者說:“有了‘積分制’,真是讓我們村大變樣!”
說起村里以前的景象,李軍記憶猶新:路邊這有個廁所,污水橫流、垃圾亂堆,可誰也不愿動手整治,甚至于誰要是清理一下,還會被嘲弄“那是村里的事,你假積極個啥?”不僅是農村人居環境,其他公益的事情,也常常是“喊破了嗓子都沒人聽”。
2020年,下三合義村嘗試推行鄉村治理“積分制”,李軍突然覺得“有了工作抓手”。在腰站鎮黨委的指導下,下三合義村制定出臺“積分制”工作方案,明確了善行公益、中心工作、移風易俗、表彰獎勵等4大類32項積分獎勵,憑積分券可兌換相應的物質和精神獎勵,“今年我家累計獲得182積分,剛用積分換取了衛生紙和洗衣粉。”村民王樹山笑著說。
截至目前,下三合義村已組織了11次積分兌換活動,兌換了289戶558人次。積分管理將村民踐行村規民約情況與參與村級發展分紅等切身利益掛鉤,村民紛紛把村里的事當成“自家事”來辦,“搶著干”的村民多了,“站著看”的少了。
“2023年起,圍場312個村圍繞群眾生產生活關切,推行‘黨建+積分’農村治理模式,探索出‘幸福食堂’‘積分超市’等形式多樣的積分兌換方式。”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劉春輝介紹道,截至目前,全縣已有2150戶村民兌換了積分獎勵,381戶村民榮獲“鄉風示范戶”榮譽,65名村民因不良行為被約談并責令改正。
領辦承諾,讓群眾生活有“質感”
近日,“萬‘粽’一心,村花獻藝”活動在棋盤山鎮二十九號村精彩上演。一支80余人組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花會隊伍,在端午假期獻上了一場文化盛宴。今年以來,這支隊伍已巡演70余場次,賺取花會打賞66000元。
為有效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挖掘、保護和傳承工作,二十九號村“兩委”班子秉持圍場“紅映木蘭·領辦承諾”的工作思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機融入到基層治理全過程。尤其在傳統節日,村里都會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黨建+”惠民文化活動,滿足群眾精神需求。
民生實事解決有溫度,村民生活才有“質感”。同樣得益于“紅映木蘭·領辦承諾”的還有山灣子鄉楊樹溝村。說起楊樹溝村的“翻身記”,河北港口集團駐楊樹溝村工作隊隊長賈海銀感慨萬千,“2023年,我們隊領辦了村里的冷棚種植項目,這是在當地大田種植中草藥的基礎上迭代升級的,效果非常不錯。就拿紅景天來說,每畝地可產3200斤藥材,一斤能賣11塊錢。目前全村130余戶村民栽植1100余畝蒼術和紅景天。今年,預計中草藥種植收益能達到450萬元。”
在圍場,參與“紅映木蘭·領辦承諾”的黨員、干部共有1.2萬人,他們有的為村里送資金,有的送項目,有的送技術,不斷為圍場發展注入新動能。(記者車婧 通訊員侯超)
責任編輯:鄭茗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