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的盛夏,宛如一場盛大的夢幻之約,當陽光灑落在山谷溪澗,“浪山”便成為了青海人的夏季標配,“夏日不‘浪山’,等于沒過夏季。”
“浪山”該去哪里呢?很多人有自己心儀的不同的露營地,但這些地方存有共性:有山有水,有草有樹。這也從另一方面闡釋了人們對于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與向往。
試想一下,上班忙碌一周,周末想去“浪山”,既要有山水林田草等生態元素,還要交通便捷,于是,市區周邊的縣城鄉鎮成了最佳選擇。
近年來,青海省西寧市湟源縣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理念,立足資源稟賦,以“規劃引領、政府引導、市場引擎”為主要思路,優化功能布局,探索“生態旅游+”模式,以“浪山”“浪水”“浪河灘”為品牌,打造鄉村精品休閑游,促進“短期游”“休閑游”持續升溫,讓“綠色顏值”變為“生態價值”,著力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轉化通道。
荒地變“寶地”
端午節前,陰雨綿綿。湟源縣東峽鄉石崖莊村車站露營基地內,為迎接端午節露營高峰,工作人員忙著為新栽種的花草施肥。坐在露營基地的帳篷里,一眼望去,滿是綠意。眼前的山坡是東峽國有林場,山下是湟水河,這片山水成為了城里人“浪山”的首選地。
東峽鄉副鄉長安永旭說,以前這里是一片河灘地,緊挨著一座廢棄火車站,雜草叢生,河邊有幾個小規模的露營帳篷,但效益不佳。2023年,鄉上利用鄉村振興資金,著手打造特色鮮明的車站露營基地,讓昔日的荒地變成了休閑娛樂的寶地。
2023年,車站露營基地內的碎石步行道、集裝箱式中央廚房、移動廁所、污水處理等設施全部完成。與傳統意義上的露營基地不同,石崖莊村車站露營基地內的火車元素隨處可見。房車被改造成“綠皮小火車”,床、冰箱、空調、淋浴設施等一應俱全。
石崖莊村車站露營基地由第三方運營,前三年每年向村內繳納27萬元,由村集體和農戶共同受益。安永旭說:“27萬元收益村集體分紅10萬元,以前河邊的露營基地入股分紅10萬元,農戶再分7萬元。”
石崖莊村車站露營基地。才貢加 攝
第三方運營公司從今年年初接手基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綠化。基地負責人婁偉告訴記者,接手基地時是春天,正是植樹造林的季節,因此,引進種植了山楂、紅葉榆葉梅、什錦丁香、北美海棠等50余種樹種、花卉,部分花卉樹種在湟源縣是首次引進種植。
“我們的目標是將露營基地打造成集觀賞和研學于一體的小型植物園,孩子在這里游玩,放松玩耍時還能認識很多從未見過的新樹種。”婁偉說。
其實,石崖莊村車站露營基地不僅是一座小型植物園,也是一處公園式露營基地,基地內有兒童游樂設施,有咖啡屋和房車,還能垂釣劃船,可以滿足不同人群需求。
早些年,石崖莊村村民馬錄和4戶村民合伙經營一家露營基地,投入少、規模小、收益慢。石崖莊村車站露營基地建設時,馬錄和其他合伙人將經營的露營基地整體劃歸到車站露營基地,規模擴大,品質提升。
“我們現在是甩手掌柜,不論車站露營基地經營狀況如何,我們幾個人每年每人能有2萬元收入,如果后期經營狀況好,收益還會增加。最主要的是解放了勞動力,讓我們可以自己再干點別的事情。”馬錄說。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石崖莊村的綠水青山是全村村民共有的金山銀山,婁偉這幾天正忙著打造特色農產品及手工藝品銷售展柜,展柜建成后將無償提供給村民,用于銷售特色產品,讓村民共享綠水青山的紅利。
林地變“福地”
端午節前,湟源縣寺寨鄉鏵尖村村集體林地熱鬧非凡,全鄉60歲以上老人相聚在這里,包粽子過端午,寺寨鄉衛生院醫護人員利用這個契機,還為全鄉老人開展了免費體檢。
晌午過后,林地的樹蔭下響起了歡快的旋律,老人手持花扇,跳起了舞蹈,歡度端午。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鏵尖村村集體林地就是真實的寫照。林地占地近200畝,是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栽種的樹木,寺寨河穿林而過。如今,這里綠樹成蔭,是當地群眾盛夏野炊露營的福地,更吸引了西寧市民驅車前往。
秧歌扭起來,歡度端午節。張多鈞 攝
“以前這里的野炊露營相對混亂,對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2023年,利用鄉村振興示范項目,在林地保持原貌的基礎上,修建了木棧道、衛生間等基礎設施,打造了凌凌柒遇見露營基地,并通過招商引資引進第三方公司運營,每年向村里繳納租金。”寺寨鄉鄉長魏桂萍說。
今年29歲的馬云是露營基地負責人,去年接手凌凌柒遇見露營基地的時候,還在大華鎮經營著一處露營基地,今年5月開始運營后,關停了大華鎮露營基地,全身心投入到了鏵尖村露營基地。
“這里相比大華鎮露營基地,最明顯的優勢就是生態環境,安靜優雅的林地資源是我們露營基地最吸引人的亮點。我們目前有15頂帳篷和天幕,價格從100元至400元不等,基地提供帳篷和爐灶,食材由游客自帶,也可以通過營地從村里購買。”馬云說。
露營基地的建設,在增加村集體收入的同時,還能帶動村民銷售特色農產品和手工藝品。距離露營基地不遠處的公路旁,村民付明花銷售手工饃饃,閑暇時還能挖點野菜銷售,一天下來能有三四百元的收入。
“平日里丈夫外出務工,我沒事干就用自家磨的面粉做一些焜鍋饃饃銷售。前一天晚上做好的第二天就能賣完,比外出打工掙得多,還能顧上家里和地里的農活。”付明花對于眼下的生活十分滿意。
一業興百業旺,露營基地的建設帶動了鏵尖村特色種植養殖產業高質量發展,林下土雞養殖、蒜苗種植、馬鈴薯種植初具規模。魏桂萍說,鏵尖村是青海省馬鈴薯培育基地,今后露營基地將會依托地方特色農畜產品提供特色餐飲,如洋芋宴、林下土雞、草膘羊肉等,帶動當地村民收入,此外還會在路邊搭建攤位,發展路邊經濟,讓村民享受到綠水青山帶來的金山銀山。
生地變“熟地”
端午節前,忙壞了湟源縣和平鄉馬家灣村村民趙寶山。洗刷燒烤架、固定帳篷和天幕……趙寶山忙碌的一切,都是為了迎接小長假旅游高峰。
今年58歲的趙寶山,家里有20畝耕地,前些年依靠耕地,再養些牛羊,日子過得還算可以。趙寶山今年5月來到露營基地務工,每月收入3000多元。
“年紀大了,外出務工找不上活,即便找到了也吃不了苦,只能干一些輕松點的活。在家門口露營基地打工,干的活不僅輕松,平時還能顧上地里的莊稼。”趙寶山說。
鄉野間綻放的花朵。張多鈞 攝
趙寶山今年剛到馬家灣村露營基地務工,老伴兒馬玉英從去年開始就一直在村里的露營基地務工,每月收入2400元,全勤還能有200元的獎金。像趙寶山和馬玉英這樣的村民,在馬家灣村露營基地務工的還有10人,他們依托村里的綠水青山,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
地處馬家灣村的水麥輕奢露營基地于2023年8月初進入試運營階段,并按合同向村內繳納租金15萬元。租金的30%用于繳納全村180戶583人的醫療保險和土地租賃費用,剩余的70%用于壯大村集體經濟。
水麥輕奢露營基地運營后,舉辦音樂節、豐收節、七夕聯誼和鄉村文化旅游等活動6場次,輻射帶動周邊村莊牛羊、草炕饃饃、自制酸奶等“土特產”的銷售,從而提高群眾“門前經濟”收入,為群眾實現就近就地就業和穩定增收創造了有利條件。
“露營基地建設初期,我們邀請南京園林規劃設計院提供技術指導,按照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的思路,打造了馬家灣村以生態促旅游,以旅游養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品牌,推進基礎設施提質升級,實現了發展與保護共生。”和平鄉干事李博告訴記者,通過馬家灣村露營基地建設,村里土地租金由原來的2000元提高至15萬元,將生地做成了“熟地”。
馬家灣村露營基地只是其中之一,近年來,和平鄉依托山水自然、鄉村田園等特色優勢,深挖鄉村生態、旅游、文化價值。同時協調南京園林規劃設計院為和平鄉華石山片區的馬場臺村、馬家灣村和白水村“浪河灘”產業進行了統一規劃設計,將白水河沿線“浪河灘”產業打造成規模化、特色化、系統化“精品”旅游線路,不斷夯實鄉村旅游共富路。
“我們主動融入全域旅游發展規劃,抓住‘浪山’‘浪水’‘浪河灘’品牌塑造機遇,整合靜房居、山野星空、蒙古大營、云山星宿、水麥輕奢等8個露營旅游資源,以小、輕、新為主要特點,打造華石山核心旅游微度假片區,讓游客在同一片區有不同的度假體驗。”李博說。
責任編輯:趙晶 劉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