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新質生產力這個概念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這個重大任務以來,社會各界關于新質生產力的研究和探索持續深入,學術界推出了一大批理論成果,產業界探索出了一系列實踐經驗。在理論研究和經驗總結的基礎上,增加新質生產力這一重要概念的微觀視角,探討新質生產力對普通人的影響十分必要、正當其時。為此,我們特別邀請幾位具有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等不同學科背景的青年學者,圍繞“新質生產力如何影響普通人生產生活”這一話題展開討論。
與談人
李志斌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講師
付偉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周麟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
吳浩 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新經濟研究所副主任
主持人
記者陳恒 陳之殷
理解新質生產力:先進質態如何改變生活
主持人:新質生產力作為一種先進的生產力質態,能夠給個人生活帶來哪些變化?
李志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具體到個人層面,新質生產力則已在諸多層面融入了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相比傳統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中的顛覆性產品和科技將更大幅度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科學技術、能源技術以及先進制造技術,正在加速推進制造業向智能化、服務化、綠色化轉型,形成優質高效多樣化的供給體系,提供更多優質產品和服務,滿足多樣化、高端化消費需求,從而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豐裕的物質條件。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能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組織創新等途徑極大程度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勞動強度、改善勞動環境、縮短勞動時間,使得更多的勞動者從事研發、服務、創意等工作,再加上人工智能能夠為人類引入認識世界的新范式、創造理解世界的新工具、形成改造世界新業態以及構建管理自身新模式,從而不斷拓展時間與空間的邊界,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并提升個體的生命存在意義。
周麟:從收入增長來看,新質生產力對個人生活的影響主要體現為增收的動因出現了質的變化。傳統生產力多依靠勞動、資本等要素量的投入進行規模擴張,體現在個人身上,即提高個人收入需要依靠更多的勞動時間、精力投入等。而新質生產力則帶來了一個新變化,其所依賴的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是基于內生動力形成的,這意味著,勞動者在不增加甚至減少時間、精力等付出的情況下,即可實現產出的增加,進而帶來收入的增長。
吳浩:從衣食住行來看,新質生產力關鍵在質優的特性,為人們帶來了高質量的生活。一是生活品質智能高效。新質生產力通過深度推動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極大提升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進而帶來了眾多創新且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極大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例如,人形機器人憑借其靈巧的雙手和靈活的關節,結合先進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增強了在物理世界中感知、理解和交互的能力。如今,一個具身智能機器人能夠融合以前清潔機器人、教育機器人等多個機器人的功能,為家庭提供包括輔助醫療、健康監測、陪伴護理、家庭服務等高品質生活需求在內的一站式服務。二是生活方式便捷充實。例如,從我所在的深圳到珠江口對岸的珠海,以往駕車需要2個小時,即便是深中通道開通后也需要1個小時左右,而現在隨著低空經濟的發展,空中跨海飛行只需要20分鐘。三是娛樂活動豐富多樣。新質生產力催生了低空經濟、數字人、虛擬現實、沉浸式體驗等新型休閑方式,讓人們更便利地獲取優質信息、進行娛樂體驗和社交互動。四是生活環境綠色轉型。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推動新能源技術、節能技術、碳捕獲、碳封存技術等前瞻性、創新性、顛覆性環保技術突破和轉化,促進生活方式綠色變革。
付偉:從社會關系來看,每一次產業革命都會帶來社會形態的巨大變化。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的不斷涌現不僅改變了生產關系,也深刻重塑了社會關系。一是社會互動增強、社會連接更為緊密。互聯網、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打破了地理界限,使得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組織、組織與組織之間的互動更加緊密。二是個體獲得全面發展的機會。個性化服務讓每個人都能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興趣,獲得定制化的產品、服務和教育。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根據每個人的特點和需求生成個性化的教學方案,還能夠模擬不同場景提供沉浸式的學習體驗,個體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選擇適合的學習內容,實現自我提升和職業發展。三是要素的創新性配置促進了社會均衡發展。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模式創新,使要素在不同區域之間實現均衡分配,縮小了城鄉及區域間的發展差距。同時,要素的創新性配置還激發了社會創新活力,隨著新技術、新業態的不斷涌現,越來越多的領域開始嘗試跨界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和互利共贏。
擁抱新質生產力:要素躍升如何改變生產
主持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是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處于傳統產業或新興產業中的個人,將分別迎來怎樣的變化?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對勞動者意味著什么?
周麟:新質生產力作為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中國化時代化創新成果,不單單是對傳統生產力的簡單超越,還蘊含著生產力同步量變與質變的發展邏輯,一方面,科技創新引致生產效率提升,另一方面,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組合躍升也會產生更為深刻的影響,包括新技術的普及、新業態的興起、新生產組織方式的塑造等。從傳統產業看,其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對從業者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會切實提升從業者的勞動生產率,進而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能動性。在新興產業視域下,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正在驅動一批工作內容新穎、工作模式多樣的新產業新業態涌現,由此衍生出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等一系列新職業,這些新職業市場需求旺盛,不僅會為年輕人提供更多的機遇與平臺,也將有效促進全社會的高質量充分就業。
吳浩:新質生產力作為傳統生產力的進階形態,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對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一是為適應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的需求,勞動者必須不斷提升自身素質,不僅要能夠熟練運用現代技術、高效操作高端先進設備,還需具備快速學習和知識更新的能力。二是新質生產力強調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生產方式。隨著原創性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機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等越來越多的新型生產工具將產生,落后的生產工具會逐漸被代替。例如,我們研究人員現在寫報告,就會使用ChatGPT作為強大的輔助工具,協助收集數據、分析問題、識別趨勢、預測結果并提出決策建議,快速生成一個極具參考價值的草稿。這一新型生產工具顯著提升了研究與咨詢工作的效率,讓我們能夠更快速、更準確地提供高質量的咨詢服務。三是勞動對象更加豐富和多樣化。科技創新的廣度延伸、深度拓展、精度提高和速度加快,使得數據、組織結構以及管理模式等非物質形態開始成為重要的勞動對象。四是生產要素更加高效協同。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以及科學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必須實現高效協同,才能迸發出更強大的生產力。例如,只有具備汽車、人工智能、通信等復合專業知識的新型勞動者,借助各類軟件、硬件平臺等新型生產工具,在電動汽車上搭載先進的車載傳感器、控制系統、執行器等設備,才能研制出“眼看四面、耳聽八方”的智能網聯汽車。
成為新質生產力:個人如何增強發展主動性
主持人:個體能夠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做些什么,或者說,個人如何尋找在新質生產力發展浪潮中的主動性?能否舉幾例?
吳浩:個人應密切關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趨勢,主動融入這一發展浪潮,不斷提升專業知識和技能,以更好地適應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發展要求。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盡可能地多運用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手段,減少重復勞動和不必要的流程。如果作為一名大學生,應盡快通過自我探索和發掘興趣優勢,將個人發展與新質生產力緊密結合,明確自己希望投身的新質生產力領域。在專注于本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積極拓展跨學科知識領域,學習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與新質生產力相關的知識。積極參加校園科研項目和創業競賽,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未來步入職場或自主創業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及時了解新質生產力催生的新職業和崗位,積極尋找和把握與新質生產力相關的職業機會和發展空間。
周麟:為了更好地適應前沿技術對于社會經濟發展的賦能,我們應當更加主動地去適應這個時代,廣泛學習、掌握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型生產工具,深入認識數據等新的生產要素,嘗試突破生產生活的可能性邊界,成為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匹配的新型勞動者。舉例來說,如果我是一名專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創業者,我將會從技術賦能的角度切入,探索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讓更多的人更為清晰地理解非遺,以及對其進行保護傳承的意義。同時,我還會去探索如何設計更具未來主義色彩的、與虛擬現實相結合的文化創意產品,例如將芯片植入傳統非遺載體之中,去探索如何利用虛擬數字人展開跨媒介敘事,為非遺傳承開拓新空間,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時代語境中推進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付偉:數字經濟和農業科技的快速發展,為縣域經濟和鄉村振興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實際上,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論述中也特別提到了“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和“用創新科技推進現代農業發展”,而在實踐中,數字經濟和農業科技的發展確實為縣鄉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帶來了巨大能量。從縣鄉產業持續發展的視角來看,當地需要更加立足本地資源稟賦優勢,更加專注于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創新科技與農業發展的融合,跨過流量經濟的短期效應,不斷探索鄉村產業振興中的新業態、新模式,增強自身發展在實體產業層面的確定性、穩定性、可持續性。
李志斌:基層干部身處一線,是各地主動作為推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為更好支撐各地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尋找并發揮在新質生產力發展浪潮中的主動性,基層干部一方面要在觀念上保持先進性,不斷加強新質生產力理論和實踐經驗的學習研究,杜絕“新瓶裝舊酒”的錯誤做法,避免回到追求粗放擴張、低效發展的老路上。另一方面,在能力上提高專業性,增強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方面的素質能力,跟上科技化、數字化的時代步伐,懂得用先進科學技術來提升地方生產力,依托數字化發展帶動工作優質推進。
責任編輯:姜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