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長三角區域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中央把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制定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同時,在高質量發展的新形勢下,出臺了《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總體方案》,將綠色發展融入一體化的規劃和實踐中,對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新要求。
這些年來,長三角區域三省一市充分發揮協作機制平臺優勢,在跨界河湖的綜合治理和保護、船舶和機動車污染防控、固體廢棄物的處置和利用、流域環境風險防范等多個領域開展協作,推動區域大氣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區域生態綠色一體化相關工作進展良好。
但我們也應清醒認識到,當前,長三角區域仍是資源開發強度高、生態超負荷運轉的地區,生態環境具有較大的脆弱性,區域生態環境治理的成效還不夠穩固,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仍然面臨諸多挑戰。例如,區域部分城市環境質量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尚不匹配;部分城市空氣質量改善進度滯后、水環境綜合治理進度不均衡;區域內環境標準的制定和執行尚未完全統一;跨行政區域的流域性、區域性統一監管模式尚需探索等。各地要著力解決這些問題,為全國樹立生態環境治理的新標桿。
實現這個目標,長三角區域既有良好條件,也有堅實基礎。長三角區域是我國人口密集、經濟富庶、文化繁榮之地。來自中國人民銀行的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長三角區域生產總值合計23.7萬億元,約占全國的23.9%,同比增長6.4%,高于全國增速,社會經濟發展處于全國前列。
長三角是“兩山論”的誕生地,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萌發地。近年來,“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污染聯防聯治聯動,太湖、淮河流域合作治理等一系列工作積極推進、富有成效,不但讓區域內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而且在生態環境治理方面積累了很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成果。
作為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高質量發展樣板區、區域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長三角區域的生態環境治理成效,事關全局,影響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綠色成色。因此,做生態環境治理的新標桿,長三角區域肩負著特殊的歷史責任和重大使命。
在推進區域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過程中,長三角地區要保持生態環境保護的戰略定力,突出精準、科學、依法治污。要著力抓好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攻堅,提前制定秋冬季攻堅行動方案,加大對石化、印染、工業涂裝等行業的整治力度,打贏藍天保衛戰。要鞏固提升污染減排,著力推進生態擴容,落實長江保護修復相關專項行動,強化水污染治理上下游協同,明確各方責任和義務,打好碧水保衛戰。要進一步加強信息共享,加強跨區域、多部門的執法聯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立法協同。要切實推動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范區各項政策舉措落地,推進示范區生態環境標準、監測和執法的“三統一”,讓協作機制發揮最大的作用。
長江三角洲河湖相通、山水相連,同守一片天,共飲一江水,推進區域生態綠色一體化,既是推進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戰略任務之一,也是保障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和關鍵。長三角地區要迎難而上,開拓創新,努力打造生態環境治理的新標桿,為我國區域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提供新樣板、新方案、新路徑。
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