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正確理解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內涵,又準確把握因地制宜的科學依據
理解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內涵,必須立足經濟增長理論的基點,放眼高質量發展的視域。馬克思說過,“生產力,即生產能力及其要素的發展”。如果說,經濟增長包括資本投入、勞動投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四個要素,那么,具有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特征的新質生產力,必須以新資本、新勞動、新技術和新制度“四維”發力共生,進一步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學界已然形成共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經濟學本質,可以看作是一個相對于傳統生產函數更加有效的生產函數。該函數中,制度創新在驅動技術創新的同時,也驅動資本和勞動等要素進入到生產效率更高的技術和產業領域,從而系統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發展整體水平。
有別于傳統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的生產力,是擺脫傳統增長路徑、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新型生產力,引領和代表先進生產力,指向未來、引領未來卻起步腳下、作用當下。
新質生產力帶來的是一種全新的發展理念、發展范式,也催生出超乎人們想象力的發展績效。新質生產力的實踐進路,不可能是一種模式、一種樣態的“同款”,也不可能是同一時間、同一階段的“同步”,而是因地制宜、次第綻放、百花爭艷、各展其長。“因地”是了然把握發展的實情家底,“制宜”是拿出相應妥善的硬招實招。因地制宜的核心意蘊就是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
因地制宜,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由于資源約束、稟賦條件的實然境況,區域經濟的全面、同步、平衡增長是不現實的。經濟社會的發展應根據地區差異的規律,有重點、有差異、有特點地發展。不同地方的發展階段不同,新質生產力發展也會呈現不同的區域特征。就江蘇來講,傳統意義上的蘇南蘇中蘇北三大板塊情況不一樣,同一板塊內部情況不一樣,同一個設區市內部情況也是不一樣的。這種差異體現在產業發展上,就是要理性務實地選擇真正適合當地資源稟賦的產業。只有主動識變應變求變,“因地”把準脈,“制宜”施好策,才能逐步探索出發揮本地優勢、展現本地特長、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路子。
既強調新質生產力發展戰略前瞻謀劃,又注重新質生產力發展策略的適配落實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作出的戰略擘畫,也是著力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人才創新作出的靶向精準的策略舉措。因地制宜,就是要處理好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上戰略和策略的關系,以正確運用戰略策略打開發展新天地。
站在時代前沿觀察新質生產力的時與勢,把謀事和謀勢、謀當下和謀未來統一起來,牢牢把握戰略前瞻性與主動權。聚焦聚力科技創新,特別是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加快形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聚焦聚力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聚焦聚力塑造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下好改革的“先手棋”,抓緊推動經濟體制、科技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切實打通制約科技創新的堵點卡點。
科學戰略要靠正確策略來落實。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環境條件每時每刻都會遇到新情況新問題。這就需要把戰略的原則性和策略的靈活性有機結合起來,在因勢而動、順勢而為中把握戰略主動。一方面就是要體現差別化,立足地區差異和特殊性,揚長避短,不能簡單照搬別的地區的套路;另一方面,各地區的條件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各地區的生產力進階也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不能守成啃老本。更要清醒認識到,向新而行,不是棄舊,也不是一哄而上、搞泡沫化,更不能不顧條件、不切實際地趕時髦,盲目追求高大上。當前如何辯證看待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關系就是其中一道現實考題。傳統產業不等于落后產業,傳統產業經過先進技術改造同樣可以成為新興產業。要下力氣加快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讓傳統產業煥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掌握好“慢不得”也“急不得”的分寸,摸清楚“可為”的家底、“不可為”的邊界,實事求是向“新”發力,不拘一格向“質”挺進。
既開辟新質生產力新賽道新場域,又做強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主力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針對新質生產力具有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以強烈的緊迫感與使命感,開辟新賽道新場域,做強主陣地主力軍。
著力推進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牛鼻子”。新一輪科技革命突飛猛進,重大原創性突破、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新興技術與傳統技術結合帶動產業變革步伐越來越快。只有通過科技創新,實現產品創新和產業變革,才能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我們既要強化科技研究力量,有組織推進原創性、基礎性研究,又要圍繞現實需求,放手支持企業做科技創新的生力軍主力軍,大力培育科技企業家群體,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政產學研協同發力,讓顛覆性和原創性科技成果競相涌現。
著力發展數字經濟。數字經濟是新質生產力的沃土與“息壤”。新科技、新能源、新產業都離不開數字經濟。當前世界范圍的數字經濟正在成為國際經濟和科技競爭的新賽道。云技術、大數據、新一代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前沿尖端技術領域是新質生產力的活力地帶。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僅是與產業深度融合,使各個產業得到數字化改造,而且是與技術創新深度融合,加快技術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當前要重視對各類科技園、產業園的引領升級,將在這里集聚的各類創新資源“存量”,有條件、有步驟地在迭代升級中成為釋放新質生產力的“增量”。
著力涵養“雨林生態”。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先進生產力離不開優質的生態環境。科研環境、生產環境、營商環境、政務環境、法治環境等等共同構成了一個充滿生機的“熱帶雨林”。高校院所人才薈萃,是創新策源地;企業處于生產經營一線、行業發展前沿,是創新密集地;每個市、每個縣、每個園區都是創新實踐地。理性看、務實干,“看準了”就要“抓緊干”,更要“敢于干”。只有繼續營造“干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干、群眾敢首創”的濃厚氛圍,才能激發干事創業、開拓進取的精氣神,繪就以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圖景。
(作者系江蘇省社科院黨委委員、副院長,江蘇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
責任編輯: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