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堅持“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在提高糧食單產、穩定糧食總產的同時,培育形成畜、禽、蔬、茶、果、菌等特色產業,構建了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由依靠省外大量調入糧菜一躍成為“一年四季瓜果香、山珍海味餐桌靚”的全國七大“南菜北運”和主要出口蔬菜省份。
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大食物觀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法。深入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福建的生動實踐具有深刻的啟示借鑒意義。
堅持唯物辯證的認識方法。一是辯證認識大與小。大食物觀是“大食品”“大營養”“大健康”三者的辯證統一,并且“大”與“小”是相輔相成的。福建牢固樹立并深入踐行大食物觀,推動閩清橄欖、晉江胡蘿卜、武夷山巖茶等特色產業形成了一縣一業、一鎮一特、一村一品發展格局。二是辯證看待主與次。可以說,認為豬肉是當家肉品、主糧是餐桌主食的消費觀念已經過時,目前豬肉、原糧消費占比大幅降低,肉蛋奶、果菜魚、菌菇筍等大幅提升。福建順應食物消費結構變化,滿足人民群眾從“吃得飽”到“吃得健康”的消費升級需求,實現了各類食物供求平衡。
堅持實事求是的工作思路。一是因地制宜。踐行大食物觀,并無統一范式,不同地域因自然條件、資源稟賦、人口規模、產業基礎等差異而有各自的食物獲取方式。福建因地制宜念好“山海經”,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穩走特色路、穩打特色牌,宜漁則漁、宜菜則菜、宜果則果、宜菌則菌、宜藥則藥,將各具特色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豐富了百姓餐桌飯碗,實現了農民增收致富,保障了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二是務實求新。福建立足產業發展實際,在尊重生命周期規律基礎上重視挖掘生物工程技術潛力,大力研發各類營養健康食物,促進食物生產的多元化、立體化、多渠道。
堅持精準高效的科學決策。大食物觀把糧食安全的邊界拓展至食物安全,要求食物供給種類豐富多元,食物來源范圍從以耕地為主轉向整個國土資源。實踐中需避免兩個傾向:一是避免盲目跟風,政策舉措要科學審慎,加強可行性論證和規劃引領;二是避免舍本逐末,拓展山、河、湖、海、森林、草原等資源要務求實效,避免忽視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甚至“拋荒”“撂荒”等問題。樹立大食物觀,意味著要從更廣闊的視角理解和把握好糧食安全的要義,最大限度滿足人民群眾對食物多樣性的消費需求。
堅持統籌配置的系統觀念。一是資源稟賦匹配。無論是“中國柚都”的平和蜜柚、“中國油茶之鄉”的福安油茶,還是“中國海帶之鄉”的霞浦海帶、“中國食用菌之都”的古田菌菇,均是立足當地資源優勢進行高效匹配,絕非忽視產業基礎簡單復制而成。二是產業鏈匹配。南平市延平區通過構建奶業全產業鏈發展機制,加速轄區奶業聚集,走出一條高產高效的發展新路。三是組織模式匹配。漳州市長泰縣的蛋雞產業推廣“企業+基地+農戶”組織模式,通過訂單回收、勞動務工、土地流轉等方式,讓農民、合作社、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既發展了產業,又富裕了農民。
堅持求真務實的政績導向。一是注重經濟可行性與現實適應性。實踐中因偏重技術創新、忽視經濟可行性而導致失敗的案例不勝枚舉,踐行大食物觀要避免忽視產業實際發展需要擺花架子,需注重成本效益跟蹤對比與考核結果后續使用。二是在實踐實干中展現擔當作為。寧德市締造了百億元級大黃魚產業,得益于當地政府既抓服務又抓監管,先后探索創新了“海上社區”治理模式,建成了海上綠色養殖技術服務平臺和“智慧海洋”管理平臺,同時高度重視全鏈條全過程監管,充分展現了大食物觀的實踐成效,對于各地樹立和踐行大食物觀、確保糧食安全具有重要啟示作用。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何燁